李必藩(1892年-1938年),
中国国民党抗日阵亡爱国将领,又名必蕃,别字子琪,1892年春出生于湖南
嘉禾县,15岁进入长沙陆军小学,后入武昌陆军中学,1911年考入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1925年李必藩入黄埔军校,先后任
中校兵学教官、第四期学生第二总队副总队长和第六期军校训练处
上校处长。
1928年李必藩任
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十六团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后升任团长。1931年李必藩随部参加了对江西
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先后在
广昌县、
黎川县、南城、
南丰县一线与红军作战,部队损耗甚巨,许多官兵投向红军,使他思想受到震动。1935年4月李必藩被授陆军少将,1936年1月任第二十三师师长,1937年7月,“
七七事变”爆发,李必藩率领陆军第二十三师奉命开赴津浦路上的重镇德州防守,次月,日军挑起
淞沪会战,驻守在津浦路沿线的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沧州会战,
蒋介石电令
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韩复榘抽调两个师,与李必蕃第二十三师共同据守
德州市,然而韩复拖延命令,未能及时增援德县,10月5日德县告失。李必蕃随即率部退守
河南省北部
汤阴县,并在此坚守了四个多月,多次抗阻日军来犯,为保护中原腹地河南立下了战功。1938年2月,李必藩奉命率部进驻鲁西南的
定陶区,随即又移驻
郓城县、
菏泽市一线,并担负此地
黄河两岸的防务,阻止日军南犯。5月初,日军第十四师团主力欲由
濮城镇地区南渡黄河,兵临郓城城下,5月11日郓城失陷,南渡黄河的日军第十四师团与占领郓城的日军第二十八旅团会攻菏泽,李必藩部第二十三师奋力抵抗,全师伤亡大半,5月14日,师长李必藩殉职。
1938年5月26日,李必藩灵柩运至
湖南省长沙市,次日湖南省会各界隆重公祭李必藩师长,
国民政府追晋他为
中将,并相继在
开封市、湖北武汉、湖南岳阳、长沙、
嘉禾县等地为李必蕃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代表郭沫若、吴玉章、
罗炳辉等参加了追悼大会,《
新华日报》社所赠送的“民族之光”金字大匾,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
八路军对李必蕃为国捐躯的高度评价。1986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李必藩为革命烈士。
李必藩,历任湘军第四旅团副。湘西镇守使署参谋主任,建国军第二师第四旅团长、参谋长。1925年入
黄埔军校,任
中校兵学教官,第四期学生第二总队副总队长。第六期军校训练处
上校处长。1928年起任
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十六团营长、第二十三师六十七旅旅长。1934年春代理第二十三师师长。1935年4月授陆军
少将,1936年1月任第二十三师师长。1937年4月授
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沧州会战,1938年5月14日在鲁西南菏泽城与日军激战时殉国。
李必藩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日战争期间,隶属第23师,是为该师之中将师长。1938年5月
徐州会战后期,日军
矶谷廉介,
板垣征四郎两部集结20万日军攻击
菏泽市一带,史称
荷泽战斗,而李必藩也于1938年5月14日阵亡于该战斗。
抗战爆发后,李必藩率部由
临潼区出师,开赴
得克萨斯州守备。以后又转战津浦、平汉、
陇海铁路各线,功勋卓著。一九三八年五月徐州会战期间,李必藩奉命在鲁西郓城布防。五月九日,
济宁市方面日军千余人进攻
郓城县,李必藩率部奋勇抵抗。由于日军发挥了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于十一日攻陷郓城。李必藩所部第二十三师被迫退至菏泽。十三日,日军以强大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向菏泽西北郊发起攻击,被李部击退。十四日,有少数日军突入城外土堤,又以飞机助战,第二十三师伤亡惨重,当日军一部突入城内,将李部作战司令部包围时,李必藩仍率部冲杀,反复肉搏。激战中,李必藩身负重伤,在退到
菏泽市以南十多里的王庄时,李伤势转重,即在地图上写下遗言:误国之罪,死足何惜,愿我同胞,努力杀敌。“然后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七岁。与李必藩相继牺牲的还有该师参谋长黄启东和团长
刘冠雄等。
五月二十九日上午,武汉各界为李必藩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场中挂着
蒋介石的挽联:”转战
淮海地区早识精忠能报国“,”同舟风雨眷怀节烈信念悲“,横幅是”成仁取义“。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军队,中共中央及八路军总部领导人都献了花圈。参加追悼会的有国民党军政要员,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代表吴玉章、
罗炳辉以及二百多个团体的一千多名代表。追悼会由邵力子主祭。不久,李必藩被
国民政府追赠为
中将。中共中央在武汉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曾连续报道了李必藩殉国经过和他抗战以来的英雄事迹,并发表了短评《悼李必藩师长》,高度赞扬了李必藩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