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黄河大桥
黄河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
龙门黄河大桥,是黄河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号称“黄河第一桥”,也是山西省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桥梁。
简介
该桥比法国米约七塔斜拉桥还多一个塔,为八塔斜拉桥,构成上山西省的“山”字,意为此处为进出山西的大门,它的建成是山西省交通科技创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桥是2009年度唯一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的桥梁工程。
大桥于2004年4月进场,2006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是候禹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由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桥址起于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大前村,横跨黄河后止于河津市阳村乡苍头村,全长4566米,概算造价7.51亿元,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现中铁港航局桥梁公司)承建,合同工期33.5个月。
大桥由三种结构型式构成:一座全预应力双塔双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花瓶型塔高121.6米,每座塔设有21对斜拉索呈扇形布置,跨度为174米+352米+174米;两座部分预应力三塔单索面混凝土矮塔斜拉桥,塔高24.5米,每座塔设有9对斜拉索,单索面双排布置在中央分隔带上,跨度为75米+2×125米+75米;30米、50米T梁先简支后连续刚构分别作为引桥及连接矮塔斜拉桥和双塔斜拉桥的副主桥。
工程特点:双塔斜拉桥采用漂浮体系,矮塔斜拉桥为刚构、连续梁和斜拉桥三种桥型组合而成的连续-刚构体系。河槽摆动频繁,受洪水、冰凌的影响双塔斜拉桥施工难度较大。
著名三门
山西省陕西省在这段以黄河为界,夹住黄河的两岸峭石嶙峋,这段长约几百公里的黄河段又叫“秦晋大峡谷”,而“秦晋大峡谷”上的三个著名的门就是“孟门镇壶口瀑布)、石门、河津市禹门)”。
龙门,这一处“龙门”即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的龙门。顺着黄河东岸(也就是山西境内)的公路(矿山公路)逆流而上,约五公里即可来到石门,这一段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地方,这里有大禹庙遗址,这也是为什么将“龙门”称为“禹门口”。扼黄河咽喉,断山绝壁,隔岸对峙,河水至此激流奔涌,直泻千仞。传说只有神龙才能飞跃悬崖之门,故称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又叫禹门。自古以来,这里便是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大战龙门山,晋君被俘,秦国奠定统一大业。隋末李渊率兵穿越龙门西图渭河平原,直至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将娄宿自龙门履冰过河,在陕西省设立金朝。明末李自成率军由河津市渡河破隰州直隶州,直取北京,推翻了明朝。然而,由于形势极为险峻,过往只能靠木船摆渡,千百年来两岸渡河十分艰难。
禹门口亦名龙门,古人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可见黄河狂涛在此声势之大,桀骛不驯。唐诗“咆哮万里涌龙门”,形象地勾画出龙门三激浪的壮观景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因为怀念大禹治水功德,称之为禹门,并延传后世。由于禹门是秦晋两省交通要冲的古渡口,便被称为“禹门口”。黄河流经禹门口,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愈近龙门,河床越窄。奔腾的黄河,受到峡谷约束,勃然大怒,横冲直撞,雷霆万钧,却被静静的高山峡谷挤压在河床中,溃到峡谷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啸着,飞出一层层凌空雪浪,掉过头来,反扑对岸巨石,又一次咆哮着,飞出层层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屿,再一次疯狂地咆哮起来,将一道道水柱喷入天空,在一阵喧嚣之后,从空中颤抖着落入谷底,跳出龙门。这龙门三激浪,是黄河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今,禹门口亦名龙门口已新建起泸定桥、公路桥、铁路桥,沟通了秦、晋两省。三桥并列横跨黄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龙门的不凡气势。
登高远眺,峡谷绵延弯曲,两岸苍山、峡谷如黛、近岭墨缘。黄河从苍天之外,穿山破谷而来,奔流在千山万岭的秦晋峡谷之中,大河上下,云雾茫茫,山岳潜行,若隐若现,山为云遮,水为天盖。具有雄、奇、险、幽的峡谷地貌特征及苍古疏旷的地方特色。
建筑荣誉
龙门黄河大桥是200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工程之一,该工程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参建。
目录
概述
简介
著名三门
建筑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