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涛(1871—1939),
南海区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幼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后任北洋大学堂教习。1901年赴美,入
哥伦比亚大学、
耶鲁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1906年归国参加学部考试,获第一名,授法政科
进士。历任度支部预算司长、统计局局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
大清银行副监督、度支部副大臣。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总长,1916年6月任
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任外交总长。1917年4月因受贿罪入狱,1918年获赦免。1920年5月任广东护法军政府财政部部长。1925年再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30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抗战爆发后,投靠
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财政部长兼伪兴华银行总裁,1939年病死于
上海市。
早年经历
陈锦涛,
南海区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1897年在北洋
京师大学堂任教习时,组织
王宠惠等一起翻译西方数学教科书,交给主持《
时务报》的维新人物汪康年刊印出版(《汪康年师友书札》)。1905年,陈锦涛入
耶鲁大学攻读
经济学,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参加清政府学部组织的第二次游学毕业生考试,列第一名,被赏给法政科
进士,随后历任
大清银行监察、印铸局副局长、统计局局长、预算司司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大清银行副监督(
国家银行副行长)。1911年夏,清廷计划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借款以改革币制,任命陈锦涛为首席代表,赴伦敦与各国银行代表进行会谈。1911年11月6日
袁世凯组阁,授度支部副大臣(财政部副部长),但没有到任。
据
严复所说,陈锦涛“本老同盟会人”,是否成为正式会员,尚无证据,但1904年孙中山赴美时,与
王宠惠、陈锦涛等人时相过从,经常在一起讨论革命外交、财政问题,陈锦涛与孙中山为老相识,这一点毫无疑问(《孙中山年谱长编》)。12月7日,陈锦涛突然称病辞去度支部副大臣职务,悄然南下,投奔革命阵营。
武昌起义以后,
大清银行除上海分行外,其余分支机构已纷纷歇业。陈锦涛策划以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名义,申请将大清银行改组为南方临时政府的
国家银行——
中国银行,得到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批准,于民国元年2月5日正式开业。
临时政府财政总长陈锦涛在开业典礼发表演说,曰:“
清代之办理中央银行,有政治上种种不良之原因,故中央银行亦受其影响,未易改良。现在共和国体业已确定,本银行将来于统一货币、办理国库两事,股东必得绝大利益,且外国人欲来购股者甚多,现均一律谢绝,惟愿我国民不可失此好机会。”(《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
在筹组过程中,南北和谈已在进行之中,南方各省代表多同意统一之后让
袁世凯出任总统。陈锦涛一面促令商股联合会呈请袁世凯批准,一面又电请
孙中山助其一臂之力。孙中山复电:“清帝退位,……
中国银行之创办,及一切财政之已经施行者,当然继续有效,绝无疑问,可由财政部宣布。”在短短两个月中,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的报告得到了两位总统的批准和追认,中国银行击败了陈其美的“中华银行”等竞争对手,顺利取得
国家银行地位。陈锦涛还亲自拟定了《中国银行条例》30条,目的在于把中国银行办成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中央银行,这一设想“符合当时中央银行思想的主流和国际上中央银行发展的潮流。”(李昌宝:《中国近代中央银行思想研究》,复旦大学
博士论文)
1912年3月下旬,陈锦涛在咨参议院文中说,将
大清银行改为
中国银行,是“借已有之基础,应今日之急需,既以增长民国之实力,又可因其资产为通融,实为民国国家与该银行股东两得兼利之道。”(《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
财政总长
革命党不得不将权力移交给
袁世凯,与财政困难很有关系。这句话或许可以从陈锦涛的工作经历得到一些印证。
临时政府成立之初,立即面临着找米下锅的问题,而军饷开支则是重中之重。当时的“革命军人”并非个个都是圣人,“当兵吃粮”是题中应有之义。无奈前清财政本已捉襟见肘,高度依赖
关税收入,而海关控制在列强手里,对革命党尚在观望,不肯将偿还
外债剩下的“关馀”移交临时政府。
辛亥革命的独特之处,是各省、地区采取了“独立”的方式,结果各
军政府自我豁免了向中央交税的义务。财政上能维持的地区不肯向中央交钱,急于用钱的地方则必须“救火”。
孙中山返抵
上海市,人们以为这位革命领袖带了多少银两回来,结果孙先生苦笑说:“余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着精神而已。”(《孙中山全集》第一册)
革命党领导最初准备请
张謇出任财长,张知难而退,并致书陈述筹款之难,谓“每年所短八千万两之款,于何所求,将责之财政部长一人”。
临时政府在最拮据的时候,连几十万元都无力支付。另一方面,孙中山对于财政总长的任用,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财政不能任他派人。我知澜生不敢有异同。且曾为清廷订币制,借款于国际,有信用。”(《胡汉民自传》)
孙中山用
王宠惠当外交总长、用陈锦涛掌财政,有他的一点“私心”:都是同乡旧友;年纪轻好驾驭;在西方国家形象甚好。
陈锦涛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出任财政总长。《
泰晤士报》著名记者
乔治·莫理循在1月5日评论道:“财政部总长陈锦涛,是现代中国人中最有财政知识的人。据我所知,他在柏林会议上结识的外国银行家,……对他的印象都极好。”(《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但理财单靠知识也是不行的。在当时情况下,陈总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借款,不仅向
江浙沪地区的商业团体、同乡组织筹措,甚至向
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海外华侨作私人借款,但仍是杯水车薪。危急之际,实在无法可想,
孙中山、
黄兴被迫与日方商谈以中日合办
汉冶萍公司为条件向
日本借款。日人垂涎汉冶萍多年,用心险恶,
张謇紧急致函孙中山等人,坚决反对,但孙中山、黄兴鉴于军费开支急如星火,快刀斩乱麻,批准了借款,到2月13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终筹得200万元。
经多方奔走,2月24日陈锦涛终于向华比银行借得100万
英镑,年息五厘,97折收现,将财政债券打包成100万镑的等值作抵押,期限一年。比国借款勉强解了
临时政府燃眉之急。这笔钱除了开支军费、行政费,还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偿还商界和私人的旧债。(贾士毅:《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传记文学出版社)南北统一之后,陈锦涛北上供职,在
唐绍仪内阁倒台时辞职。
受贿大案
1916年,
袁世凯“龙驭上宾”,
段祺瑞组阁,陈锦涛第二次出任财政总长,在其《财政意见书》中,对
国家银行发表了几点看法:一国金融的盛衰取决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的地位至为重要;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生停兑事件,原因就在于牵入政治风潮,被当权者所操纵;为使今后能真正承担经理国库和领导全国金融的重任,必须一方面增强中国银行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从法律上规范政府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行为,如限制政府用款、制订专门针对政府贷借的法律、对政府用款的数量、偿还的条件都要有所限制等。中央银行若和政府牵涉太深而丧失独立性,会严重危及
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出要从法律上保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中央银行的独立运作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李昌宝:《中国近代中央银行思想研究》)老实说,陈锦涛的意见纯粹从西方国家成熟的中央银行运作出发,“中了美式教育的毒”,很难为军人当政的
北洋政府所采纳。
段祺瑞本与
中国国民党多有冲突,陈锦涛积极参加南京临时政府,随后加入国民党并担任参议,种下了与皖系冲突的祸根。据近代著名作家
吴趼人所述,有一次陈锦涛拜见段祺瑞,适段氏外出,其亲信、秘书长
徐树铮接见,谈话中陈锦涛对徐颇有藐视之意。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刚好此时发生某矿业公司向财政部官员行贿案,徐树铮即运动议会弹劾,并向段祺瑞进言,指陈锦涛是国民党人物,不如趁机除去。段祺瑞乃授意法部,将现任总长提送地方审判厅。吴趼人认为,当时发生的许世英租车案与此类似,但
许姓仅辞职了事,显然是派系斗争的结果。(《当代名人轶事大观》,
世界书局1923年8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时又发生了
大清银行分红的新案子,报纸一致攻击财政部,指陈锦涛“诈欺取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锦涛对抗战形势悲观失望,投靠
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财政部长兼伪兴华银行总裁,1939年病死于
上海市,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