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鼎(1200-1279)是
南宋晚期的宰相,原姓陈,字镇之,号西涧,出生于
宁海县(今属
浙江省)。六岁时出继母族,改姓叶。他年少时曾从学于
郑霖和
宁波市赵逢龙,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南宋
绍定五年(1232)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初授信州军事
推官。后来,他在
宜春市、
吉州区、
隆兴等地担任地方官。
景定三年(1262)升任
兵部尚书,兼任国史
编修及实录检讨。次年,调任吏部尚书。
咸淳三年(1267),他被任命为
丞相兼
枢密使。然而,由于与
贾似道不和,他最终被罢免。
人物生平
当时
南宋朝廷国力日衰,外患内忧交织。梦鼎初有力挽狂澜之志,不仅在管辖范围内平冤狱、免和籴;革除弊政予民生息,且多次上书朝廷,提出了许多修明政治、振兴邦国的主张。尤其是权相贾似道权势日重、祸心袒露之后,叶梦鼎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1246年,贾似道以姐为
赵昀贵妃而获殊遇,起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并兼
夔州路策应使时,梦鼎借转对之机提醒朝廷:“外有窥边之大敌,内有伺隙之巨奸。”
景定四年(1263),
贾似道晋封为少师、卫国公,愈加肆意弄权,竟在两浙及江东江西推行《公田法》,侵吞民田。梦鼎极力反对,遂使《公田法》行至浙西而止。次年,贾似道又推行《经界推排法》,并以“关子”货币更易前两界的“
会子”货币,于是,物价飞涨,税赋倍增,百姓叫苦不迭。梦鼎又起而反对,使“会子”票未得全废。
赵昀死,
赵禥即位,朝廷议请太后垂帘听政。梦鼎以“母后垂帘岂是美事”诤谏。以此,史称梦鼎“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但度宗仍然重用
贾似道,又赠封
太师、魏国公,权势益重。梦鼎感憾国事,求辞职,朝廷不许,乃称病归里,屡诏屡拒。上无奈,授资政殿学士衔,在当地
庆元县任
知府。
咸淳三年三月,上再召梦鼎为参知政事,虽六辞而不许。同年秋,强授相印,与贾似道分任。时贾似道授平章军国重事,专横益甚。梦鼎素恶似道为人,秉政后仍不屈于权势。不久,为利州
转运使王价平反等事,与贾似道产生抵,似道恃权牵制,梦鼎不挠其志。及
贾母责备似道,太学诸生亦上书言似道专权,
贾似道方让步。自此,叶梦鼎决意辞职,数乞而未允。至咸淳五年(1269),梦鼎引
北宋杜衍单车宵遁事例,多次恳辞,朝廷才易马鸾为
丞相兼
枢密使,但仍以
天和殿学士、
文天祥等职挽留梦鼎于京中,梦鼎辞不受官。
咸淳八年(1272)十二月,朝廷再诏梦鼎为少傅右丞相兼枢密使。梦鼎引疾固辞不赴,并在上疏后乘扁舟径归
宁海县故里。或以祸福相谕,梦鼎说:“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万无可回之理。”
景炎元年(1276),
南宋大势已去。益王即位于
福建省,翌年以
太师太乙之衔召梦鼎往。此时,局势危如累卵,亡宋即在旦夕,叶梦鼎以七十八高龄,仍受命南行,舟至永嘉(
温州市),以道阻不能进,恸哭而归。后两年病逝于家,享年八十。著有《西涧集》。
史籍记载
《宋史·叶梦鼎传》
叶梦鼎,字镇之,台之宁海人。本陈待聘之子,七岁后于母族。少从直龙图阁
郑霖、宗正少卿
赵逢龙学,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两优释褐出身,授信州军事
推官,摄教事,讲荒政。迁
太学录。
淳祐二年,雷变,上封事,言召人才,戒近。明年,
轮对,言君子、直言、军制、币、任官、分六事。同番易汤巾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四年,升
校书郎兼庄文府教授。五年,迁秘书郎,转对,言定国本,求哲辅,专阃帅,奖用介直。雷变上言,援唐康澄“五可畏”之说,迁著作佐郎。六年,拜军器少监兼兵部
郎官,转对,言国计、边事、
国体三事。又言:“外有窥边之大敌,内有伺隙之巨奸;奇邪蛊媚于宫闱,熏腐依凭于城社;强藩悍将,牙蘖易摇,草窃奸,肘腋阶变。”
权知
宜春市,转运司和籴米三万,梦鼎言:“
袁家山多而田少,朝廷免和籴已百年,自今开之,百姓子孙受无穷之害,则无穷之怨从之。”民汤颀献田学官,妻子离散,梦鼎遂还之。毁万载旗{?甫}村
淫祠,塞其妖井。召赴行在。丁本生母忧。十一年,免丧,拜司封
员外郎。
轮对,言:“
皇帝惑于左右之谗说,例视言者为好名,中伤既深,胶固莫解。近岁以来,言稍犯人主之所难者,不显罢则阴黜,不久外则设间,去者屡召而不还,来者一鸣而辄斥。”兼
玉牒检讨官,以直
秘阁、
江西省提举常平兼知
吉安市。节制悍将,置社仓、义仓,平反
李义山受赃之冤,以
国子司业召。
宝祐元年陛对,言国论主平江西义仓,不可待申省而后发。考试
集英殿,授
崇政殿说书,进讲《
尚书》。兼国史
编修、实录检讨,迁
国懿仲祭酒。二年,兼权
礼部侍郎,谏幸西
太乙宫。三年,权礼部侍郎,仍兼祭酒,升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寻兼侍讲。丁母忧。五年,以集英殿修撰差知
赣州市。
丁大全柄国,欲挽梦鼎登朝,卒辞谢之。六年,改知
建宁府,又改知隆兴府。开
庆元年,复知建宁府,作桥梁,置驿舍,建大安关,决疑狱。
景定元年,召为太子詹事,上疏以“法天”为言。迁
吏部侍郎,赐
宁海县食邑。二年,权
兵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三年,迁兵部尚书兼修国史兼实录修撰。迁吏部尚书,五辞免,请祠,不允。拜
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屡辞不许。同提举
编修《
经武要略》兼
太子宾客,进封宁海伯。四年,签书枢密院事,进封临海
郡侯,以明堂恩进封临海郡公。
丞相贾似道欲造关子,罢十七、十八两界会子,梦鼎以为厉民,乃止罢十七界。
公田法行,梦鼎又以为厉民,故行之浙右而止。五年,三辞,不许,进同知
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以
彗星出,梦鼎言政上下恐惧交修之日,乞解机政,又不许。奏免浙西经界。
赵昀崩,议太子即位,太后垂帘听政,梦鼎曰:“母后垂帘,岂是美事!”进参知政事,加食邑。梦鼎力辞,似道恳留之,不可。帝勉谕再三,诏阁门封还
奏疏。似道奏:“参政去则
江万里、
王爚必不来。”理宗复土,摄少傅,竣事,引疾归里,累诏,力辞,授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肃清海寇,罪止首恶,羡余之费,悉却不受。建济民仓以备饥岁,造驿舍以待宾旅。
咸淳三年,再召为参知政事,加食邑,六辞,不许。诏著作佐郎
卢钺与
台州市守项公采趣行,拜特进、
丞相兼
枢密使,累辞,不许,乃与似道分任。
利州区转运使王价尝以言去官,非其罪也,四川制置司已辟参议,及死,其子诉求遗泽。至是,梦鼎明其无罪,似道以为恩不己出,罢省部吏数人,榜其姓名于朝。梦鼎怒曰:“我断不为陈自强。”即求去。似道之母让似道曰:“叶丞相安于家食,未尝希进,汝强与以相印,今乃牵制至此,若不从吾言,吾不食矣。”似道曰:“为官不得不如此。”会太学诸生亦上书言似道专权固位,乃悔悟,属府尹洪焘求解,而梦鼎屡上章乞闲。
冬雷,引咎求去愈力。
四年,策杨妃,宰相无拜礼,吏赞拜,梦鼎以笏挥之,趋出。明日,乞还田里,诏勉留之。诏免诸州守臣上殿奏事,梦鼎言:“祖宗谨重牧守之寄,将赴官,必令奏事,盖欲察其人品,及面谕以廉律己,爱育百姓。其至郡延见吏民,具宣上意,庶几求无负临遣之意。今不远数千里而来,咫尺天颜而不得见,甚非立法之本意。”又乞容受直言。进少保。五年,引
杜衍致仕单车宵遁故事累辞,乃授
天和殿学士、判
福州市、
福建省安抚大使,进封信国公,不拜;充泉观使,又不拜。七年,再充醴泉使。
九年,授少傅、
丞相兼
枢密使,引疾力辞,宰、掾、郎、曹沓至趣行,扶病至
嵊州市,请辞不获,乞还山林。疏奏:“愿上厉精寡欲,规当国者收人心,固邦本,励将帅,饬州县,重振恤。”扁舟径归。使者以祸福告,梦鼎语之曰:“廉耻事大,死生事小,万无可回之理。”似道大怒,台臣奏从归田之请,诏仍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不请祠禄。
瀛国公初即位,咨访故老,梦鼎上封事,曰:“敦教道,训廉德,厉臣节,拯民,重士选,劝吏廉,惩吏奸,补
军籍。授判庆元府、沿海制置大使,力辞,依前醴泉观使兼侍读,不拜。二年,益王即位于闽,召为少师、太乙宫使。航海遂行,道梗不能进,南向恸哭
失声而还。后二年卒。子应及,太府寺丞、知建德府军器少监、驻戍军马;应有,
朝请郎、太社令。
后世纪念
归云洞
在盖苍山(茶山)的东麓,
胡陈乡里王小丹山的半山处有一个山洞,洞高16米,深12米。春夏,常有云雾缭绕洞口,故名“
归云洞”。从
宁海县县城至
东仓的公路可直达归云洞下的
岙里王村。村后山道蜿蜒,路随水转。半个小时后过鱼虾不生的冷水塘,到一平岗,即归云庵古迹所在。继续沿石路上山,过一间避风遮雨的棚屋,出石墙洞门,迎面石壁如屏。左瀑贴岩泻下,高近30米,右瀑曲折多姿,倾入龙潭,闻声如巨雷,看云烟翻飞,却不见洞在何处。
潭边有一巨石可登,容十数人,旧名“石城台”。旁植桂花,据传为叶梦鼎当年“折桂”手栽,后由村民再植。蓦回首,始见岩壁张开巨口,面朝东南,高约18米,宽约6米,此即鼎鼎大名的归云洞。据《
宁海县志》记载,此为叶梦鼎少年时代读书处。
归锦桥
据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归锦桥,在东七十里上宅,宋叶梦鼎致仕途时建。”可见归锦桥的建造年代是叶梦鼎中
进士之年,即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关于归锦桥的建造,
宁海县《叶氏宗谱》又写道: “归锦桥在西山之下,盖苍泉脉所通,霖雨经旬,洪涛汹涌,步履维艰。里人议筑斯桥,以便往来。功竣,适值
丞相荣归,遂名归锦。”因此,归锦桥不仅是借此幸事而名之,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了当地村民的交通难题。其后的漫长岁月中,归锦桥经历了风雨和
山洪的冲击依然耸立,叶氏后裔进行了数次修缮,但仍保持原有构造和风貌,现存桥梁为
清代时重建。
卖鱼桥是由不规则的
毛石堆砌成的单孔圆
拱桥,整桥长14.6米,宽3.4米,高5米,拱券跨溪达9米。经历沧海桑田的洗礼,如今桥身上下已长满薜萝
荆棘,桥面上荒草野藤遮没依稀可辨的石阶和泥石,两边的桥栏早已不存,桥顶上南北两面还留下两块桥额,雕刻“归锦桥”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