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端(1279-1340),字敬德,号斋,四川遂宁人。宋末随家人避兵,流寓江陵,居
武昌区。
延祐五年(1318)登
进士乙科,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
湘阴县州事。岁满,入为国子博士,调
太常博士。后升侍制,选
国子司业,累迁翰林直学士,阶太中大夫。谢端善为政。
至顺、
元统以后,朝廷制策,多出其手。至元六年去世,赠国子
祭酒、轻车
都尉、
陈留郡侯。谥“
文安县”。
生平简历
少年成名
自幼颖悟,二十岁以后(弱冠)与
宋本同师,学习性理及
文言文辞,又与宋本一起在江陵教书,以文学齐名,时人谓之“谢宋”。
史杠宣慰
荆南,识而荐之于
姚燧。姚燧方负文章盛名,少所许可。谢端读其文,辄能指摘其用意所在。姚燧大奖异,荐之有司,不报。
官场经历
皇庆三年八月,科举复开,谢端在
开封市(开封)参加河南行省
乡试中举,因母亲去世未参加第二年的会试。
延祐五年(1318)方进士乙科。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
湘阴县事。入为国子博士,迁
太常博士,坐太庙失盗第八室黄金罢职。寻除翰林修撰,升待制,选
国子司业,遂为翰林直学士,阶太中大夫。
至顺元年(1330年)五月,谢端向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进《英宗皇帝实录》五十卷。
治理地方
谢端良于政事,仕湘阴时,狡吏敛手,奸徒远避。逢使者按行,他郡滞狱皆委诸谢端。谢端剖决如流,颇著良吏之誉。
卒于任上
至元六年五月十八日(1340年6月13日),谢端去世,八月十五日(9月7日),谢端子谢扶柩从大都抵鄂,卜葬谢端于武昌江夏县。
人物著述
其文章谨约有法度。国家制策,多出其手。预修文宗、明宗、
赵扩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
列传,时称有史才。与
苏天爵同著《正统论》。有《谢文安集》(清
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潼川府志》卷一六),佚。
《正统论》
谢端曾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时人多称其有史才。与苏天爵和合著《正统论》,“辨金、宋正统甚悉,世多传之”。 《正统论》系为辨宋、金正统而作,意即论证金、宋谁为正统的问题。
《送张文琰序》
今上皇帝旧劳于外,其潜邸在
建邺区,江南行御史台理所也。凡官府所治与小民俗尚,淑均奇,靡不具知。既正位宸极,以绳纠缪,所职尤重,风纪之选,故多上所自择。大夫中丞有所拔用,亦必其人,然后敢举。而应奉翰林文字张君文琰,亦以选为山东道肃政廉访司经历。应奉七品官,
清华大学优佚。编摩论撰之余,例三日始一集。集则自待制以下,相与杂坐吟啸,官长至,升堂一揖而退。才逾月,即受俸以归。为经历繁劳异是矣。经历而上,大官八人,其同僚二人,吏十六人,书手又不在焉。吏之治办与否,皆总于经历。经历固为之长,又吏所师也。日始出,即入
师爷,督吏、书手分曹局治文书。凡一司庶务,与分司出按部;郡邑行事,有疑不决;官吏受贿及稽违,当殿降;讯治民狱,辞两造,当论报。案既成,吏持来前,求予夺可否。经历为之析疑似,平向背,窜易审定,乃署以吏。得其情,又不戾于律,始可信大官,服僚佐,而吏亦不得一摇手以轻重法。其居是职,必昔之尝有事于珥笔以事上官者。自谓优为之,至其属,亦然低首仰面相师尊。今顾不以予彼而予文琰,荐者盖必有以取之,仕可行已,莫风纪若。儒者之效,不白于世久矣。重迟迂懦,人率以是诋姗我。及有能自树立,脱去故习,轩豁特达,则彼固将且敬异焉。之二者,吾将以文琰是行卜之也。天历
己巳正月既望,翰林修撰谢端叙。
《周此山先生诗集跋》
【正文】栝苍周此山诗若干首,故翰林
侍读学士袁公伯长谓其:“意度闲逺,议论雄深。”今翰林直学士欧阳君原功则谓其:“无险劲之辞,而有深长之味,无轻靡之习,而有容之风。”江浙提举陈君众仲又谓其:“简淡和平,语多隽。”三君子之言,皆信于世,则君之诗,信可以传矣!余友翰林修撰宋显夫裒集中统至元以来之诗,特选其精者,手自缮冩,已逾数千篇,而犹采摭未巳,期他日锓梓以传。余欲求此山此集示之,而众仲之官
杭州市,携其诗稿与俱往。周君亦将归栝苍矣。则显夫之所集者,犹有沧海遗珠之一恨也!周君其肯録以寄余乎?
【题解】《
周此山先生诗集》是元代诗人
周权的诗歌别集,共四卷,收诗230余首。周权(1275-1343),字衡之,号此山,
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其诗才深受
袁桷、
赵孟頫、
虞集、
揭傒斯、
陈旅、
欧阳玄等诗坛耆宿推许。其诗简淡和平,意味深长,无郁愤之色,而有春容之风。谢端相信周此山诗可以留传千古。
人物影响
政治方面
延祐五年(1318年),谢端任职潭州路同知
湘阴县州事。他善于理政,兴学保民,重视农业,一时间名声传遍湖湘区域。教育方面,谢端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经验,重新建立制度,精勤课考,一时之间,学风为之一新。农业方面,推动兴建堤坝工作,主张保护农田,为地方百姓农业建设作出贡献。赋役方面,谢端命令将每户的田产数量写在各自的户籍上,从田产数量出发予以征收赋役。此外,谢端在审判执法方面也很有能力。邻郡的诉讼停滞不能判,便推给谢端去判决,可他没有推辞,而是参与其中,分析判决很顺利,一时之间“州人神之”。
谢端在翰林任职的时间很长,
至顺、
元统以来,国家的称号,宗庙祭祀礼仪,加封宣圣公的父母,制订法律,多出于他之手。参预修撰文宗、明宗、
赵扩三朝实录,及各朝功臣
列传。
文化方面
对于谢端的才华,元朝文宗就表示,“当今文学之士,朕惟未识谢端。”《
元史》则评价,“元世蜀士以文名者,曰
虞集,而谢端其次云。”其在
历史学方面,修有《英宗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宁宗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与
赵州苏天爵合撰《正统论》,详细论辩金宋正统问题。谢端的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家庭成员
曾祖
谢继先(妻黄氏)
祖
谢元贲(妻牟氏,封
陈留郡君),赠中顺大夫、
礼部侍郎、上骑都尉、陈留郡伯
父
谢雄(妻牟氏,封陈留郡夫人),赠翰林直学士、亚中大夫、轻车
都尉、陈留郡侯
妻
史氏,陈留郡夫人
子
谢搢,补国子员、石门丞。”
传记资料
《元史·谢端传》
谢端,字敬德,蜀之
遂宁市人。宋末,蜀士多避兵
江陵县,因家焉。端幼颖异,五六岁能吟诗,十岁能作赋。弱冠,与尚书
宋本同师,明性理,为
文言文,又同教授江陵城中,以文学齐名,时号“谢宋”。
史杠宣慰
荆南,数加延礼,荐之
姚燧。燧方以文章大名自负,少所许可,以所为文端,端一读,即
能指擿其用意所在,燧叹奖不已,语人:“后二十年,若谢端者,岂易得哉!”用荐者署校官,不报。科举法行,就试
河南行省,中其举,以内艰不会试。
延祐五年,乃擢进士乙科。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
湘阴县州事。岁满,入为国子博士,迁
太常博士。盗入
太庙,失第八室黄金主,坐罢去。端礼官,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守,不当坐,亦不辨。寻除翰林修撰,升待制,以选为
国子司业,遂为翰林直学士,阶太中大夫。
端善为政,仕湘阴,猾吏束手,不敢舞文法,豪民无赖者远避去。部使者行部,旁郡滞讼,皆诿端,端剖决如流,绩誉籍然。其文章严谨有法,宁约近瘠,无奢滋驳。居翰林久,
至顺、
元统以来,国家崇号,慈极升先朝,加封宣圣考妣,制册多出其手。预修文宗、明宗、
赵扩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时称其有史才。初,文宗建奎章阁,搜罗中外才俊置其中,尝语
阿荣曰:“当今文学之士,朕惟未识谢端。”亡何,
唐文宗崩,竟不及用端。端又与
赵州苏天爵同著《正统论》,辨金、宋正统甚悉,世多传之。至元六年卒,年六十二。元世蜀士以文名者,曰
虞集,而谢端其次云。
墓志铭
元苏天爵撰有《元故翰林直学士赠国子祭酒谥文安谢公神道碑铭并序》,其文略曰“翰林直学士、太中大夫、
知制诰同修国史、赠国子祭酒、轻车
都尉、
陈留郡侯、谥文安谢公讳端,字
尉迟敬德,葬武昌江夏县洪山之阳。
至正二年冬,天爵来官鄂省,其子请铭公碑。公之先
遂宁市青石人,宋季避兵出蜀,居
江陵县,至公始家
武昌。
曾祖父继先,祖元贲,考雄,
曾祖父妣黄氏,祖妣、妣皆牟氏。祖赠中顺大夫、
礼部侍郎、上骑都尉、陈留郡伯,妣封陈留郡君。考赠翰林直学士、亚中大夫、轻车都尉、陈留郡侯,妣封陈留郡夫人。公卒以至元六年夏五月
庚午,享年六十有二,葬以是岁秋八月丙申。元配陈留郡夫人史氏祔。子搢,补国子员,以公为石门丞。”
研究现状
胡传淮、陈名扬:《元代文学家谢端年谱》,发表于《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一辑;
胡传淮、陈名扬:《元代文学家谢端考述》,发表于《
蜀学》第十二辑。
人物评价
元朝文学家
姚燧的评价:往后二十年里,像谢端这样的人才,岂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元朝
苏天爵在其《
滋溪文稿》中评价:谢公(指謝端)在教导国子监的学生时,严厉刚毅正直,诸生凛凛敬畏。讲授经义,能够明白的讲述圣贤的主张和思想,面对学生们的质疑、询问,没有疲倦的给予回答和教导。夜里则引烛课试程文,也是为了使学生们渐趋平实,不为浮华浅薄之说。凡是读书人参加的
乡试、
会试、廷对及国子积分,谢公数次在主持考核的人员行列中,他选取的人员多是知识渊博的,而学习得不行的则开除掉,因此学子们很是敬佩他的公平公正。
元学者
宋褧给出的评价是:观谢公(指謝端)一生,天生就是那么出众,他对合乎正道的学说掌握得很明白透彻,本身多才多艺且贤能,十分的聪明。
明朝宋濂、
王袆等在编撰的《
元史》中评价:元代
四川省文人中最有名的是
虞集,其次就是谢端了。谢端的文章严谨有法,简明无华丽词藻。他参与修撰文宗、明宗、
赵扩三朝实录,及各朝功臣
列传,编撰态度严谨,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
修史才华。
郭佳·穆彰阿、
潘锡恩等在《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七》中评价:谢端擅长政务治理,狡猾的小吏不敢在他面前有所欺瞒,舞弄文法,豪民无赖之人则因惧怕他而逃到别处去。在判决方面,也很有能力,邻郡的诉讼停滞不能判,便推给端去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