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盆地数量很多。其中,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和
四川盆地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盆地,特色各异。
传统认识上,中国四大盆地为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约40万平方千米)、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约30万平方千米)、
四川省东部,
重庆市西部的四川盆地(约26万平方千米)和
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约25万平方千米)。
地质学上重视
鄂尔多斯盆地(又名陕甘宁盆地,约37万平方千米)、渤海—华北盆地(约30万平方千米)、
松辽盆地(约26万平方千米)与柴达木盆地(约26万平方千米)、
羌塘盆地(约22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央隆起带则为16万平方千米)。
海洋盆地:中国三大海盆是
东海盆地(约26万平方千米)、
南黄海—苏北盆地(约18万平方千米)、
珠江口盆地(约15万平方千米)。
位置特征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
内陆盆地,位于
天山和
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
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
新生代沉积层,
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米,是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
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
冲积扇和
冲积平原,并有
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千米,占新疆面积20%,占
中国沙漠和戈壁总面积26%(如单指沙漠则占43%),是中国最大沙漠,也为居世界第2位的
流动沙漠。个体沙丘每年约南移50~60米,流动沙丘面积占85%,沙丘形状复杂,有金字塔形、穹状、鱼鳞状、复合型沙丘链、复合型沙垄等多种形态。
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气候,
太阳年总辐射量达575~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北部约3 000小时,南部不到3 000小时,多风沙和浮尘天气。年均温9~11℃,南部略高于北部。大陆性由西向东加强,冬季东部比西部冷,1月均温,
若羌县比和田低3.2℃,比喀什低2.4℃。冬季均温低于-20℃的寒冻日仅1~2天。7月均温25~27℃。10℃以上活动积温超过4000℃,南部高于北部;其持续期南部200天,北部190多天;积温年际变化大。无霜期超过200天,北部200~210天,南部大多达220天,气温年均日较差14~16℃,最大日较差25℃。
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
干热风:①风沙危害。8级以上的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一年超过20天的只有
若羌县、喀什、库尔勒。但盆地边缘植被覆盖度仅10%,沙漠中心基本无植被,而风速每秒5米即起沙,故南部沙暴天气年达30~40天。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②干热风。重害地区为盆地东部,每年10~20天;盆地其他地区出现次数较少。
盆地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从
中亚越过天山南脉河谷(如克孜河谷)或从
准噶尔盆地越过天山垭口(如
哈密市、
乌鲁木齐市)进入盆地。盆地
降水稀少,盆地西缘的
乌什县为85毫米,
阿克苏市57毫米;北缘的
库车市63毫米,库尔勒52毫米;南缘从西向东,
阿图什市78毫米,喀什65毫米,和田35毫米,
若羌县17毫米,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但周围山区年降水量达200~400毫米,可汇成河流到达盆地。较大河流有南部的叶尔羌、克孜勒、盖孜、和田、克里雅、车尔臣(且末)等河,北部的阿克苏、台兰、渭干、库车及开都(下游称孔雀)等河。自然状态下,上述河流能汇纳到塔里木河;在大量引水灌溉情况下,现有水汇入塔里木河的,只有
阿克苏市、和田、叶尔羌3条大河。从周围山区流到盆地的年径流量约370亿立方米,东经84°以东面积占45%,产生年径流量18%,加上塔里木河向东输送的水量32亿立方米,实占26%;西部面积占55%,产生年径流量82%,减去向东输送部分,实占74% 。
盆地东部的
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终点,过去被称为
游移湖,实际上湖本身并不游移。
盆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地下水动储量为110~148亿立方米;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后,动储量还有7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对解决盆地春季缺水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一定意义。此外,盆地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地下水静储量,尤其在
新生代沉积深厚的拗陷带内,如
库车市拗陷、喀什一
叶尔羌汗国拗陷。弄清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适量开采,对增加水资源也有一定意义。
盆地沿
天山南麓和
昆仑山脉北麓,主要是棕色
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昆仑山和
阿尔金山脉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
冲积平原上,主要是
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布广,轮台至尉犁间河道两侧最为集中。胡杨林土发育于茂密成荫的胡杨林下,特点是有机质含量多(1%~2%以上),盐分含量不高。草甸土和胡杨林土为农垦主要对象。由此引起森林破坏,对环境保护不利,值得重视。
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分别约占全国油气资源蕴藏量的1/6和1/4。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
天山之间,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南北宽450千米,东西长700千米,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沙漠占30%。地势向西倾斜,北部略高于南部,北部的
乌伦古湖(布伦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玛纳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
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点。盆地西侧有几处缺口,如额尔齐斯河谷、额敏河谷及
阿拉山口市。西风气流由缺口进入,为盆地及周围山地带来
降水。
准噶尔盆地在地质构造上为古陆台。盆地内地貌,平原可分为两区。北起阿尔泰山南麓,南抵沙漠北缘的北部平原,
风蚀作用明显,有大片风蚀洼地。南部平原南起
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北缘、可分两带,北带为沙漠,南带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是主要农业区。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优势,流动沙丘仅占3%。沙漠区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冬季有稳定积雪,在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约40%~50%,在半固定沙丘上约20%。丘间洼地生长牧草,夏季缺水,曾作冬季牧场,现已定点打井,夏季亦可放牧。
盆地属中温带气候。
太阳年总辐射量约565千
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北部约3 000小时,南部约2 850小时。盆地北部、西部年均温3~5℃,南部5~7.5℃。盆地东部为
寒潮通道,冬季为中国同纬度最冷之地,
富蕴县1月均温为-28.7℃。10℃以上活动积温3 000~3500℃,持续150~170天,无霜期除东北部为l00~135
宇宙,大多达150~170天。年均温日较差12~14℃。
盆地主要自然灾害有冻害和大风。约4~5年有一次较大范围的冬麦冻害,10年有一次较重的果树冻害。牲畜冻害主要发生于盆地中心的冬牧场。盆地北部每年有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33~77天,西部70天以上,
阿拉山口市165天。由于盆地植被覆盖度较大,虽大风天数多,沙丘移动现象却较
塔里木盆地为少。但局部地区,如
艾比湖东南沙泉子至托托,有新月形沙丘27座,大风移动沙丘,阻塞交通,危害农田。额尔齐斯河谷亦有沙丘多处,冬季风大,不能形成稳定积雪,春季作物难以生存。
盆地水汽主要来自西风气流。
降水西部多于东部,边缘多于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盆地冬季有稳定积雪,冬春降水量占年总量30%~45%。除
额尔齐斯河为
外流河外,盆地其他河流均为
内陆河,以盆地低洼部位为归宿。河流补给主要来自山区,春季平原融雪水亦有补给。按河流出山口处流量计算,共有年径流量210亿立方米(不包括伊犁河及塔城盆地河流),其中额尔齐斯河流出国境水量100亿立方米。额尔齐斯河是新疆第二大河,支流都源于阿尔泰山南坡。盆地的内陆河有4排水区:①
乌伦古湖。为
乌伦古河尾闾。②
艾比湖。汇纳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奎屯市及
精河县等河。③
玛纳斯湖。汇纳
玛纳斯县、金沟、巴音、塔西等河,源于
准噶尔汗国西部山地的10多条小河,曾以
玛纳斯河为尾闾。④
天山北坡独立水系。包括
呼图壁县至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所有河流,都消失于灌区中。由于灌区引水,入湖水量均急剧减少。
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来自山口以下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从农业用水供需关系看,基本无缺水之虞。
盆地北部主要土壤是棕钙土,局部地区还有栗钙土、龟裂土、沼泽土、草甸S和盐土。盆地南部的北带以荒漠灰钙土为主,南带以棕钙土为主,冲积扇缘有草甸沼泽土和草甸盐土,扇缘以下为盐碱化的荒漠灰钙土。由于水源限制,要使全部土地都有灌溉,尚有困难。
经勘探证明,盆地已展现了可喜的石油开发前景。盆地东部海拔540米的风蚀洼地内,发现有世界罕见的千余株硅化木。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
四川省东部,
长江上游,面积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
秦岭山地与
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
地台四川广播电视台坳。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
菱形盆地,
广元市、
雅安市、
叙永县、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千米,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千米。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
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
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
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为10万和16万平方千米。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山脊海拔大多在2 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 000~4000米,如
龙门山4984米,
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791米。地表广泛出露
古生代及其以前的
石灰岩,其次为
板岩、
片岩、结晶灰岩、
石英岩、砂泥岩和
砾岩,局部有
花岗石和
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
溶洞、
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
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巫山十二峰和
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
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
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
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
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
上海市、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280~350天。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6~29℃,
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40℃,
重庆市、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曾出现44℃,故重庆亦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 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
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超过60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
峨眉山、
金佛山海拔每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 000~1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
乐山市和
雅安市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
峨眉山、
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 300小时,年
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
川东平行岭谷尚可见
水杉、
银杉、鹅掌、
檫木、
三尖杉、
珙桐、
水青树、
连香树、
领春木、
金钱槭、
蜡梅、
杜仲、
红豆杉、
伯乐树、
福建柏、
穗花杉、
崖柏、
木瓜红等珍稀
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
桫椤、小羽、
乌毛蕨、
华南紫萁、
里白等古
热带孑遗植物。已在
金佛山和
缙云山分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达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树、峨眉栲、刺果米、青冈、
曼青冈、包石栎、
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楠、
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 600~l800米以下。其次有
马尾松、
杉木王、
柏木组成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
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
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
金丝猴属、
羚牛、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
小熊猫属、
雪豹、
鬣羚、短尾猴、
猕猴、
毛冠鹿、
亚洲小爪水獭及鸳鸯、血雉、
红腹角雉、
绿尾虹雉、
白腹锦鸡、
红腹锦鸡等。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
大鲵属及
长江、
金沙江中的
中华鲟、
白鲟也为
四川省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
芒硝、
石膏、磷、铝、硫及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
锶矿。川中
盐岩矿储量达2~3亿吨。盆地区
水力资源蕴藏量近0.5亿千瓦。工业集中,主要工业城市有
成都市、
重庆市、
自贡市、宜宾、
内江市、
南充市、
泸州市等市。
盆地为中国著名农业区。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14万平方千米,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早在
西汉,即开垦种植。盆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
柑橘、
油桐、
白蜡树、五棓子、银耳、
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
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
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与
阿尔金山脉所环抱,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柴达木”为
蒙古语,意为“盐泽”。
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环状分布,自边缘至中心,洪积
砾石扇形地(
戈壁)、冲积一洪积
粉砂质平原、湖积一冲积粉砂粘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地势低洼处盐湖与沼泽广布。盆地西北部戈壁带内缘,比高百米以下的岗丘陵成群成束。盆地东南沉降剧烈,冲积与
湖积平原广阔,主要湖泊如南、
北霍布逊湖和
达布逊湖等都分布于此。柴达木河、素林郭勒河与
格尔木河等下游沿岸及湖泊周围分布有大片沼泽。盆地东北部因有一系列
变质岩系低山断块隆起,在盆地与
祁连山脉间形成次一级小型山间盆地,自西而东有花海子,大、小柴旦,
德令哈市与
乌兰县等盆地,这些盆地中的河流分别注入其低洼中心的湖泊中。河流大部为间歇性,总计100条河流中
常流河仅10余条,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西部水网极为稀疏。盆地内湖泊水质多已咸化,共有大小盐湖20余个。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盆地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
荒漠,主要土类为盐化荒漠土和
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
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化现象。植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
半灌木和
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约有6/l0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个种组成。在山麓洪积扇和冲积一洪积平原上以勃氏
草麻黄、
梭梭和
红砂灌木所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在盐性沼泽及
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
深紫针蔺、丝
藨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外围以芦苇与赖草为主。
柴达木盆地动物
区系具有蒙新区向青藏区过渡的特征。野生动物主要有
野骆驼、
蒙古野驴、
野牦牛、黄羊、
岩羊、
草原旱獭、狼、
西藏棕熊、獐、狐、獾等。由于垦殖和捕猎,目前野生动物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已探明矿点200余处,计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
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亿吨左右。
芒硝、
钾盐、
硼酸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如察尔汗钾盐厂已成为中国重要
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内储油构造广布,西部有重要油气聚集带。
锡铁山铅锌矿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大铅锌矿之一。盆地现有耕地集中于东部和东南部
绿洲地带,以产粮食、
油料为主,单产较高。
交通事业已初具规模,
青藏铁路已通车,公路初步成网。出现了
格尔木市、
冷湖行政区、大柴旦镇和茫崖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参考资料
中国的盆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