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后古镇
河南省知名历史建筑之一
神后镇位于禹州市城区西南30公里的伏牛山余脉,是唐宋以来驰名世界、独步天下的钧瓷艺术发祥地,是禹州、郏县、汝洲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有千余年的历史。全镇辖12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000人,总面积49.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0%。神后作为著名的钧瓷产地,历代文物遗存和民间文物收藏十分丰富。
历史沿革
神后镇,被称为“中国钧瓷之都”,是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的钧瓷的发源地。它以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闻名于世。有1000多年生产钧瓷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目前,有一定游览价值的景区景点有:古街、古院、古玩市场、钧瓷一条街、苗家钧窑、孔家和荣昌钧瓷厂家等。现存的古街道、古院落虽部分破坏,但古风依旧。古街边的花戏楼、关林有精美的雕刻,四进古院落小巷幽深,随处可见的钧瓷手拉坯笼盔墙,仍在使用辘轳的古井,世代居住在古院落内的居民等,给人营造了一种特有的钧瓷文化氛围。正是这种独特的“破旧”,恰恰构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景。这种风景正是游客想见到的,只需把环境卫生整治干净,配以必要的说明标牌及导游解说,即可成为一处观赏价值极高的景点。古玩市场每周二、五开展交易,客商扩展到邻近省市,规模很大,人气极旺,对于喜爱古玩及对中国文化有着神秘感的外国游客来说,很有吸引力。钧瓷一条街各类钧瓷依次摆放,琳琅满目,很有游览价值,是一个供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极好场所,只要稍加规范即可。苗家钧窑、孔家、荣昌区等钧瓷厂家都设有珍品藏馆和观赏生产线,既可使游客尽览钧瓷的无穷艺术魅力,又可现场参加生产过程,还可亲手制作钧瓷作为纪念。2001年,神后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北方陶瓷工业镇”的战略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05亿元,入库税金继1999年、2000年之后再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完成129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701.2万元,比2000年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99元,全镇银行储蓄余额达1.6亿元,在“十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全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
行政区划
2006年,辖7个居委会、13个村委。
文化
神后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宋代成为北方陶瓷中心。明成化年间的《神后真武庙碑记》记载,当时“神后之镇耕读冶者千家”,遂成七里长街。清代以后,依然是“日进斗金”之地。神后古镇保护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镇区内建筑布局合理,整体为东西走向(北寨街为南北走向),自东向西除民居外,重点建筑依次有温家大院,霍家院、白家院、伯灵翁庙、望嵩门、驺虞桥、天保寨、孔子庙、老君庙、白衣堂,古代政府机关、商会、民团、文化、祭祀等场所都设于此。
流传民俗音乐说:“进入神后山,十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历史上曾因陶瓷兴盛、钧瓷御用而“神垕镇”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后镇。
经济
2004年,神后镇以2003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称号为契机,围绕建设“世界陶瓷名镇”的战略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55亿元,同比增长12%;农业总产值4111万元,增长9.5%;新上(技改、续建)项目63个,完成投资3.3亿元;完成入库税金4861.8万元,与2003年2240万元比,实现翻番,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亿元,增长52.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95.3万元,比2003年的903万元,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619元,增长20%。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
城镇建设
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2004年,神后镇结合“十百千”创建和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的工作要求,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实施了仿古建筑改造、道路整修、治脏治乱、绿化亮化等六项工程建设。对镇区主干道256户696间已有建筑实施“穿衣戴帽”改造;投资近600万元,对镇区主干道进行大修和高标准铺油,新修村组公路9条,禹州市区至神后第二条公路(梁神公路、禹州市陶瓷工业长廊)神后段基础工程已分为3个标段开工建设,2005年10月1口有望全线通车。全镇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了“组组通”公路。为了塑造神后的钧都形象,在镇区主干道安装了23块路牌、路标,设置了大型过街灯箱广告和彩虹灯,更新安装了200盏高档路灯,为广大群众初步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钧都古镇风韵初步显现,镇容镇貌有了很大改观。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强化优质服务,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2‰,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4‰,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100%,计划生育率100%,信访结案率达100%;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工作,救助特困户6户建房16间;发放特困户救助金57480元,救助223户特困户共479人;发放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优待金6万余元。圆满完成了8个村的村改居“三改”工作,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步入正常化轨道;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建设了卫生院病房楼项目,投资7.5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了卫生院的基础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成功举办了“五·四”演讲比赛、“庆七一党在我心中”大型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全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治
党建工作
神后镇作为许昌市创建“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乡镇之一,按照许昌市委、禹州市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行规范化管理,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2004年,共确定了10个村创建“五好示范村”,培育小康建设功臣12名,发展新党员38名,提高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武装等工作的领导。成功开展了“庆七一·党在我心中”歌咏比赛;宣传工作能及时准确地报道神后镇发生的各种变化;人民武装工作扎实开展地方武装预备役建设;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都能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开展工作。
神后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禹州市神后镇坚持以人为本,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全镇和谐社会。该镇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他们在镇电视台反复播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挥老干部优势,广泛宣传“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各村(居委会)利用广播深入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该镇司法所和派出所联合开展普法教育宣讲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旅游
综述
神后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石窟、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
景点
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
庙门外设计的一个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即山门和戏楼合用),兼出、入、演戏为一体,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整个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构成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的精美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其造型设计,线条构描,别具风格,极尽精工,全楼都是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行帮会供养一个“一把泥”梆子戏(现禹州市豫剧团前身),长年在“花戏楼”演出。
古代与伯灵翁庙紧邻的关林(现为一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边与伯灵翁庙并排也有一座同样的“花戏楼”,为东戏楼。北面与窑神庙紧挨,是一座钟鼓楼和木牌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计为单间二柱单楼式,这样的纯木结构建筑能完整保存数百年,它对研究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街。
神后老街俗称“七里长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两岸的五个古老村庄(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在此置田、建宅、经商,使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后镇,老街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全长3.5公里,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老街是随着神后瓷业的发展形成的,特点是狭窄,街面店铺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铺就,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炮楼、古民居、庙宇鳞次栉比。老街两边还有许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鸡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处渗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也是神后经济自古繁荣的见证。
古寨墙。
神后古寨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有的高达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等,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寨门之上。东寨墙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墙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见方,绕东寨一周,长约6000米。寨门洞高约4米,上部由拱形青砖砌成,门洞长约8米,寨门上有炮楼,炮楼上有三个炮孔,供瞭望和射击使用。门上刻有“望嵩”二字,据说站在古寨墙的寨门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门”之说。每个寨内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如东寨内(行政街)有的伯灵翁庙、关帝庙、花戏楼等,西寨内有孔子庙、二郎堂、老君庙、白衣堂、贞节牌记等,还有沿街店铺和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古民居。
综述。
老街两旁鳞次栉比的民宅无论名字、历史、建筑都是神后的一大传统特色。这些民宅的第一大特点,都是一进三或一进五的“深宅大院”,每个院落人口少则数十口,多则上百口。第二大特点,大多数院落都是以一个姓氏聚居,这是因为历史上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大幅减员,从明代开始的多次移民,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为大户人家,每个院落一个姓氏,最多的已经发展到几千人,因此,大多数宅院都是以姓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温家院,辛家院等。第三个特点是建织结构,一般人家都是深宅大院,望门富户,均是门第高大,布局对称,雕梁画栋,砖雕、木雕、石雕细致精美,是明清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白家大院。
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门台,走马门楼,石雕门墩,木雕匾额,五脊六兽,有影壁。砖圈垂拱二门,六阶两层上层,由右山墙可达后院,砖雕、木雕、石雕及房头小饰物,特别是主房屋瓴均为砖雕牡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温家大院,座北向南,由一个主院和一个跨院组成,主院为一进五院落,大门左侧客房屋雕梁画栋,宽敞明亮,是主人会客的重要场所。主房又称上房屋,为五间两层清式建筑,高大气派,整个院落结构严谨、错落有致。院内有古井、侧门、便道、过庭,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进入神后的接待驿站。
霍家大院。
神后镇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门台,走马门楼,一进三宅院,进入大门有北京电影制片厂壁、西影壁,垂花门,过屋、上房及厢房均为廊柱式砖木结构,屋门、窗棂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细、彩绘鲜美。
辛家大院。
辛家大院,位于西大街,座北向南,一进三院落,现保存有大门、过门、主房和厢房,主房为三间三层,铁过门,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
邓禹楼。
邓禹楼(基本原貌),原是东汉大将邓禹屯兵神后时的住处,一进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门楼一间,临街三间,西厢房一间。二门为垂拱门。进二门后,西厢房是青砖灰瓦,石雕窗棂;东厢房是一座红石炮搂,高三层,每层均有砖雕石窗;上房是高台阶,三层楼。保存完好,经明代重修。
转角楼。
转角楼(基本原貌,顶部坍塌),座东向西,是一个占地数亩的四合楼院。二层门楼,双扇大门。进门后,依门棂作梯可登上二楼。从门楼向北、向东、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楼,可转大院一周。大院之内,楼上楼下住着几十户人家,便于联防,互为照应,可防匪、防盗。这是北方地区不常见宅院格局,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还有苗家聂氏宗祠、杨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处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古玩市场
联合国官员接受孔家钧瓷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华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钧瓷文化作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文化
经济
社会
城镇建设
政治
党建工作
旅游
综述
景点
古玩市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