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古海峡
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上航道
宫古海峡(日语名:みやこ かいきょう;英文名:Miyako Strait),又称宫古水道、冲绳-宫古水道、冲绳-宫古公海水道等,位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りゅうきゅうれっとう)中南部、冲绳岛(おきなわ しま)和宫古岛(みやこじま)之间。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间距长约268千米,东西宽约280千米,宽度是台湾海峡的2倍。平均深度约为400米,水深最深处为庆良间水道(けらすいどう),最深处可达1800米。宫古海峡是连接东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主要通道,也是唯一深水国际通道,对于两边水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40万年前,宫古海峡是由于冲绳海槽与台湾地区的碰撞而形成的。宫古海峡地形复杂,主要由冲绳-宫古深海台(Okinawa–宫古岛 Deep Sea Terrace)、庆良间海底断裂(Kerama Gap)、宫古鞍(Miyako Saddle)等组成。宫古海峡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3.1℃。由于地处台风路径上,宫古海峡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主要岛屿为宫古列岛(みやこれっとう)。宫古海峡是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栖息之地,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宫古海峡是中国东海沿岸港口进出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船舶经太平洋到澳大利亚等国,或者横穿太平洋到中、南美洲等地,都需要通过宫古海峡。宫古海峡是美国“岛链”战略中的“第一岛链”,美国在此海域建立军事基地、派驻重兵。
命名
琉球群岛附近的海峡通常以水道南边的岛屿命名,因宫古岛位于宫古海峡的南边,因此海峡以宫古岛名称命名。
成因
宫古断裂带是冲绳海槽南部与中部的构造分界线,该处是一明显的地壳不连续带。宫古海峡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冲绳海槽南部的张开与台湾地区的碰撞作用形成的,与冲绳海槽南部一系列的右旋走滑断层有关,南段海槽在更新世早期开始张裂。125~40万年前,虽然宫古列岛在琉球群岛主体沉积期间多次经历完全淹没,但最后宫古列岛被抬升并成为陆地区域。
位置境域
宫古海峡位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中南部、冲绳岛宫古岛之间,经纬度中心坐标为北纬25°23'16",东经126°25'53"。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间距长约268千米,东西宽约280千米,宽度是台湾海峡的2倍。平均深度约为400米,水深最深处为庆良间水道,最深处可达1800米。宫古海峡是连接东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主要通道,也是唯一深水通道,对于两边水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特征
气候
宫古海峡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3.1℃。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2400毫米之间,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在5月的梅雨季节和8~9月份的台风季节;平均日照时数从1月的2.5小时到7月的8.5小时不等。雾日以3~4月份较多,频率近0.8%;冬季以北风为主,东北风次之,夏季以南风为主,西南风与东南风次之。宫古海峡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8级以上风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7~9月份8级以上风的频率达到3%以上,8~9月份的风力可达到11~12级。
地质构造
宫古海峡处于冲绳海槽的宫古断裂带,是一个地壳不连续带,断裂的作用使基底岩石出露、破碎,显示出北西向的构造走向,基本上缺失沉积物,只是在断陷凹地内有少量第四纪沉积。该断裂带以北的横切断裂几乎全是左旋的,火山明显发育,构成吐噶喇火山带,而断裂带以南出现一些右旋断裂,吐喝喇火山带至此基本截止。宫古断裂带横贯冲绳海槽全区,其向西北方向穿越陆架边缘隆起带进入东海陆架盆地,后逐渐变为单一断裂,并可抵东海陆架盆地西缘断裂;其向东南方向切割了琉球沟-弧系,延伸长达数百千米。该断裂带宽约20千米。沿断裂带发育了由火成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串珠状异常和北西向展布的局部异常。该地区岩石有火山喷发杂岩系、玄武岩类等。
地形地貌
宫古海峡地形复杂,主要由冲绳-宫古深海台、庆良间海底断裂、宫古鞍等组成,其中宫古鞍位于冲绳-宫古深海台的西南端与宫古岛之间。
冲绳-宫古深海台是宫古海峡下方的海底高原,其被命名为“500米深岛陆架”,其大致呈矩形,东北-西南方向延伸,长约135千米,宽约35~75千米。由三个平坦的平原组成,从东到西依次变浅。东部平原和中部平原的最浅水深分别为137米和100米,西部平原最浅深度为21米。这种变浅的趋势是由于其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底高原的东南边缘和西北边缘分别被琉球海沟和冲绳海槽的陆架斜坡截断,高原的东北端与冲绳岛之间有庆良间海底断裂,西南端与宫古岛之间有宫古鞍。
庆良间海底断裂是冲绳岛和海底高原之间的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构造裂谷。该断裂西南侧坡度较陡,东北侧坡度较缓,最大水深达2100米,与冲绳-宫古深海台地相连。许多海底峡谷出现在琉球海沟的海沟斜坡上,如庆良间峡谷(Kerama Canyons)。庆良间海底断裂被认为位于左旋走滑断层之下,该断层取代了琉球群岛新近纪的基底,是由一组北西-东南走向的更新世正断层活动形成的。
水文特征
温度
宫古海峡海域表层温度春季为25.3℃,夏季为28.8℃,秋季为25.6℃,冬季为22.5℃,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到1000米左右温度已经降低到4℃。海水温度以200米水深为分界线,200米以浅温度季节变化较为明显,200米以深温度季节上几乎无变化。
盐度
宫古海峡海域表层为低盐水,随着深度增至100~200米,出现高于34.85‰的次表层高盐水,且断面东侧势力较大;200米以深,盐度又随深度逐渐减小,至500~800米出现小于34.3‰的中层低盐水,中层低盐水以下,盐度又随深度逐渐增加。盐度季节变化较为显著区域也位于200米以浅,深层水几乎无变化。1~2月,表层盐度全年最高,除近陆架处,盐度值均高于34.7‰且分布较为均匀;3~6月,近表层盐度逐月降低,垂向变化梯度增大,在次表层,大于34.85‰的高盐水上界深度不断下降,面积逐渐减小。
密度
宫古海峡海域表层密度春季为22.9千克/立方米,夏季为21.6千克/每立方米,秋季为22.8千克/每立方米,冬季为23.9千克/每立方米,密度从表至底随深度变深而不断增加,1000米以深密度高于27.2千克/每立方米。密度随季节变化也主要体现在200米以浅水层,1~3月,近表层温度全年最低,故此时密度为全年最大,且分布均匀;4·6月,近表层密度逐渐降低,等密线由疏变密;7~9月,近表层密度最小,垂向梯度变化较大;10~12月,200米以浅降温增盐导致密度增加,等密线逐渐稀疏。
海流
宫古海峡附近海域1月份的平均流速约为0.5节,海峡中部的流速相对较小,均在0.4节以下,而7月份宫古海峡及其附近水域流速均小于0.4节。
风浪
宫古海峡处的平均波高为1.6~1.8米,波浪周期为9.5~11秒。夏季受台风的影响,宫古海峡附近7—9月份可能出现7级(浪高6~9米)以上风浪,其中8月份风浪最高可达8级(浪高9~14米);春季与初夏海峡处的风浪较小,风浪等级均不超过5级(浪高4米以下);10月份至次年1月份风浪等级最大为6级(浪高4~6米)。
涌浪
宫古海峡的涌浪方向在冬季主要以偏东北方向为主,波高较大,其中波高3米以上的涌浪主要出现在东北偏北-东北方向上,可能出现波高8米以上的涌浪;而夏季涌浪的波高相对较小,主要为偏南向,较少出现波高6米以上的涌浪。
水深
宫古海峡大部分水域水深在100米以上,平均深度约为400米,水深最深处为庆良间水道。在海峡中西部距宫古岛约74千米处存在两个浅点,水深分别为30米和24米。宫古海峡南、北近岸水域有浅滩两处,分别是宫古岛浅滩和冲绳岛沿岸庆良间浅滩。
生物多样性
宫古海峡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代表性植物有木槿花(Chinese 木槿属)、纸板棕榈(Zamia Furfuracea)、布什钟藤(Bush Clockvine)等。代表性的鱼类有青点鹦嘴鱼(Parrotfish)、蝴蝶鱼(Butterflyfish)、神仙鱼(Angelfish)等。特有动物有宫古龙骨蛇(Hebius Concelarus)、普费弗芦苇蛇(Calamaria Pfefferi)、宫古草蜥蜴(Takydromus Toyamai)、宫古蟾蜍(Bufo Gargarizans Miyakonis)、 冲绳稻蛙(Microhyla Okinavensis)、宫古淡水蟹(Geothelphusa Miyakoensis)等。
相关海域
东海位于宫古海峡西部,是中国陆架最宽的边缘海。东海处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琉球群岛之西;西北与黄海相接;东北以韩国济州岛(Jeju Island)东端至日本九州野姆崎角(Nomuzaki Cape)的连线与朝鲜海峡(Korea Strait)沟通,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东北-西南长约1296千米,东西宽约740千米,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在冲绳海槽,为2719米。入海河流主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和浊水溪。主要海湾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和乐清湾等。海底地形似扇形,由西北向东南作台阶式加深。
主要岛屿
宫古列岛位于宫古海峡南侧,属于先岛诸岛的一部分,位于冲绳岛西南约300千米处,与冲绳岛之间有一个深约1000米的洼地。宫古列岛所属的岛屿大部分地质由琉球石灰岩组成,石灰岩层下方为岛尻砂岩泥岩层,整体地势平坦,无山脉,其中宫古岛海拔最高,最高海拔为115米。列岛东部包括宫古岛、伊良部岛(いらぶじま)、下地岛(しもじしま)、来间岛(くりまじま)、池间岛(いけまじま)、大神岛(おおがみじま)等;西部包括水纳岛(みんなじま)、多良间岛(たらまじま)等。
宫古列岛的主岛为宫古岛,该岛是一个高原状岛屿,面积158.93平方千米,呈三角形,东北部和南部海岸为海崖,其中沿东北海岸线发育的断层形成了单面山地貌,西海岸为沙滩,岛上没有河流。宫古岛以北约15千米处的海域存在一组被称作“八重干濑”(やびじ)的珊瑚礁。此外,宫古列岛的伊良部岛多良间岛均被琉球石灰岩覆盖,其中伊良部岛岛上存在溶洞,多良间岛则由沿海阶地组成。
人类活动
军事活动
2009年3月,中国空军飞越宫古海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共有8架中国军机,包括四架轰-6,一架图-154侦察机,一架运-8侦察机和两架战机。
2012年10月,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7军舰穿越宫古海峡赴西太平洋训练,其中包括哈尔滨舰、石家庄号驱逐舰等军舰。
2013年11月1日,日本自卫队举行了大规模军演,其中一项最主要的演练科目是封锁宫古海峡。
2013年5月27日,中国北舰远海训练编队穿过宫古海峡,此后中国海空军的训练经常穿越该水道,从近海训练走向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
2013年9月,中国两架轰-6飞越冲绳县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
2014年12月,中国6艘舰艇穿过冲绳岛和宫古岛间的宫古海峡。
2015年5月21日,中国空军航空兵首次飞越宫古海峡。
2016年12月,中国海军辽宁号航空母舰编队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
2019年6月11日,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穿过“宫古海峡”,由东海进入太平洋,随行的还有补给舰等其他军舰。
2022年2月9日,美国日本在宫古海峡开展为期5天的联合军演,美国派出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美国军队人数超过一万人,且出动了F-35战斗机和“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
2023年8月17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共11艘海军舰艇当天经冲绳岛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北上,从太平洋驶向东海。中方舰艇包括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补给舰以及一艘侦察船,俄方舰艇包括“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及“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以及两艘护卫舰及一艘补给舰。
2023年9月11日,8艘中国军舰穿越宫古海峡,驶向太平洋,其中包括两艘中国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舷号133的“包头舰”和134“绍兴舰”)、两艘新批次054A型护卫舰(523“红河舰”和537“宜兴舰”),以及一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139“宁波号驱逐舰”)等。
交通概况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宫古海峡海域享有航行和飞行自由。宫古海峡是中国东海沿岸港口进出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船舶经太平洋澳大利亚等国,或者横穿太平洋到中、南美洲等地,都需要通过宫古海峡。
宫古海峡被3个较大的浅滩分隔成诸多水道,如位于海峡中央略偏西南,长达75千米,东西最宽53千米,一般水深100米以上,而其西侧最浅为30米,底质系珊瑚与贝壳的这一浅滩,与宫古岛之间形成一宽约25千米,水深350米以上的深水道;另位于上述浅滩东北约11千米的一个圆形浅滩,则呈东北-西南走向,最宽达18千米,水深110米以上,最浅水深18米,底质为珊瑚和贝壳,与其相邻的东北方44千米处有一南北长达24千米,东西最窄约1.8千米的海参形浅滩,它与圆形浅滩之间最大水深为350米以上。
航经宫古海峡的航线主要有上海市(Shanghai)-阿皮亚/苏瓦(Apia/Suva),航程8945千米。除此航线外,航经宫古海峡的航线还有,上海(Shanghai)-悉尼(Sydney),航程8743千米;上海(Shanghai)-星期四岛(Thursday Island),航程5578千米;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火奴鲁鲁(Honolulu),航程8056千米,此航线为东行航线,由香港自南向北穿越台湾海峡,东行航经宫古海峡至火奴鲁鲁。
相关事件
航行事故
1988~2014年,宫古海峡及附近海域共发生50起事故。按船舶类型进行分类,50起事故中,渔船事故33起,占事故总数的66%;油轮事故2起,占事故总数的4%;客船事故2起,占事故总数的4%;货船事故1起,占事故总数的2%;其他船舶(测绘学船、汽艇等)事故12起,占事故总数的24%。按事故类型进行分类,碰撞事故20起,占事故总数的40%;搁浅事故17起,占事故总数的34%;船舶失控事故8起,占事故总数的16%;沉没事故1起,占事故总数的2%;火灾事故1起,占事故总数的2%;船舶进水事故1起,占事故总数的2%;其他事故2起占事故总数的4%。
参考资料
中国评论月刊网络版.中国评论新闻网.2024-05-11
Miyako.metropolisjapan.2024-05-11
RYUKYU ISLANDS.factsanddetails.2024-05-06
东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5-17
..2024-05-07
..2024-05-07
..2024-05-07
..2024-05-07
目录
概述
命名
成因
位置境域
地理特征
气候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水文特征
温度
盐度
密度
海流
风浪
涌浪
水深
生物多样性
相关海域
主要岛屿
人类活动
军事活动
交通概况
相关事件
航行事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