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云(1893年-1967年)是
中原地区早期电影事业家和戏剧理论家,出生于安徽省
合肥市。他早年就读于尚贤堂及江南制造局兵工中学,并曾担任上海爱俪园藏书楼主任和新民图书馆编辑。1922年,周剑云与
张石川、
郑正秋、郑鸪、任矜苹共同发起创办了
明星电影公司,并担任董事兼经理、文主任、发行主任和营业部长等职务。他在电影和戏剧领域的贡献被广泛认可,成为中国电影和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简介
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他,早年在尚贤堂和江南制造局兵工中学接受教育。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上海爱俪园藏书楼,担任主任,随后又在新民图书馆担任编辑工作。1922年,他与张石川、郑正秋、郑鹧鸪、任矜苹共同创立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公司中担任了董事兼经理、文牍主任、发行主任、营业部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在1928年,他发起并联合其他五家公司,共同组建了六合影戏营业公司,建立了国产影片的发行网络,代理发行了一百多部影片。1932年,他推动了与
左派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开展工作提供了渠道。1935年,他应邀参加了苏联国际电影节。1936年,他提出了“为时代服务”的方针,并与共产党的电影工作者进行了第二次合作。
1937年,
明星电影公司不幸在战火中被毁,他转而在金星影片公司任职。抗战胜利后,他参与组织了香港
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影业公司。1949年以后,他逐渐淡出了电影界。六十年代末期,他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经历
周剑云,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之一,生于1893年。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在中学时期中断学业,提前步入社会。周剑云自幼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涉足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和戏剧评论。1922年,他与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共同创立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公司内担任了多个关键职务,如董事、发行主任、经理和营业部长。
明星影片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22年3月成立至1937年停业,公司共制作了183部影片,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行业的专业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美术设计师、录音师、
剪辑师、洗印师和发行人员。公司见证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周剑云与张石川、郑正秋并称为“明星三足鼎”,凸显了他在公司中的重要地位。
周剑云在公司经营和发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多次在公司面临困境时力挽狂澜。1928年,他联合多家影片公司组建了六合影片
发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发行网络,以推广国产影片为宗旨,代理发行了百余部影片,有效抵制了劣质影片的泛滥。
“一·二八”事变之后,周剑云洞察时局,邀请了阿英、
夏衍、
郑伯奇等左翼电影人士加入
明星电影公司,这一举措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公司制作了《
狂流》《
春蚕》《盐潮》《
姊妹花》等一系列杰出影片,为
中影股份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30年代初,面对众多影片公司倒闭的逆境,“明星”也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周剑云通过不懈努力和巧妙的策略,成功带领“明星”渡过了难关,继续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929年12月5日,《
电影月报》第八期载周剑云《我对于有声电影的意见》,认为,"有声电影虽然可以自领一军,另走一路,无声电影仍然可以分道扬,独立存在",他劝同行"不要听见有声电影害怕,只要负起原有的责任,把无声电影做好了,光明就在眼前了"。
有声电影出现之初,在国外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种新的技术的滥用曾遭到一些电影艺术家的贬斥。
1934年,他与
郑伯奇组织了“明星复兴同志会”,以发展民族电影业为已任,阻止外国资本对中国电影事业的经济侵略。
1935年2月到7月,他与
胡蝶应邀代表明星公司出席了
苏联国际电影展览会,参加了
德国国际电影会议,并到
巴黎等地进行考察,加强了
欧洲各国与中国电影界的联系,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影响。
1936年“明星”又一次到了紧要关头,同年7月1日,公司进行了革新和改组,提出了“为时代服务”的制片方针,建立了明星一厂和明星二厂。袁牧之,
陈波儿,
赵丹,
白杨,
欧阳予倩等人的加入,增强了创作阵容,使“明星”焕然一新。先后出品了《
生死同心》、《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等符合时代潮流的影片。周剑云的努力功不可没,他在危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表现出电影事业拓荒者的气魄、胆略和才干。
影响
有声电影出现之初,在国外引起了热烈讨论,其新技术的滥用曾遭到一些电影艺术家的贬斥。1929 年 12 月 5 日,《
电影月报》第八期载周剑云《我对于有声电影的意见》,他认为 “有声电影虽然可以自领一军,另走一路,无声电影仍然可以分道扬镳,独立存在”,劝同行 “不要听见有声电影害怕,只要负起原有的责任,把无声电影做好了,光明就在眼前了”。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启发性,为电影从业者正确认识和对待有声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从事电影事业之前,周剑云曾一度致力于戏剧,他在《七天》《
民国日报》《
新世界》《先施乐园日报》《药风日刊》等近代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戏剧批评理论文章,还于 1918 年编《鞠部丛刊》两大册,书中收录了他的大量剧评,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戏剧史料、理论总集,为近代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
诱婚 (1924) 编剧
孤儿救祖记 (1923)
盲孤女 (1925)
小朋友 (1925)
上海一妇人 (1925)
最后之良心 (1925)
人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