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丘屿
中国领海基点之一
乌丘屿(领海基点岛)亦名乌龟岛、大龟、上屿,位于湄洲岛东南33.5千米,分为大乌丘和小乌丘,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外。乌丘屿离大陆最近点25.8千米,以颜色呈黑色,顶如龟壳,故名,曾隶属于福建莆田县管辖,现为中国台湾实际控制区,有“外岛中的外岛”之称。
乌丘屿东南-西北走向,东西长1.8千米,南北宽800米,面积2.6平方千米,由花岗岩构成,多石少土,最高点海拔76米,岸线长3.76千米。东西两侧退潮后露有100平方米石滩,周围多琼台礁,东侧500米处有1931年触礁沉船部分出露。高潮时石尾坞、梅子前屿可泊小船,虎田坞澳内建有码头。西南侧水深30米,为大型船只锚地,有环岛逆时针的涡流。乌丘屿有1个自然村,从事渔业生产,食用水困难。清光绪年间岛上即建有灯塔,世界海图一直用莆田方言标音,扼台湾海峡南北交通要冲,驻有台湾当局军队。
乌丘屿历史上一直属于福建省莆田县,岛上流行莆仙话。小乌丘屿地处台湾海峡中心点,是中国大陆通往海外的重要航道,在台湾海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同治十三年(1874年),万国公会在乌丘屿设立灯塔,同年开燃。1949年以后,该岛实际由台湾当局控制。195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布为领海基点。2002年5月7日,乌丘屿与福建莆田湄洲岛首次实现直航。
命名
乌丘屿因颜色呈黑色,顶如龟壳,故名。
位置境域
面积2.6平方千米,位于湄洲岛东南33.5千米,湄洲湾外,东西长1.8千米,南北宽0.8千米。介于北纬24°58'36",东经119°28'42",扼台湾海峡南北交通要冲。北距南日岛25千米,东距台湾省台中港180千米。由花岗石构成,多山少土,最高点海拔76米,岸线长3.76千米。位于福建湄洲湾以东14海里,北距马祖80海里,南距金门县70海里,是中国台湾军方联系金门、马祖的中间站。乌丘屿由大丘、小丘组成,面积2km2,岛上岩石裸露,淡水奇缺。
成因
地质资料表明,距今约1. 82亿年的古生代末期,以岭南为骨干的地层曾经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引起了厦门市地区规模巨大的岩浆喷发与岩浆侵入。距离厦门岛30余千米、隔海相对的龙海市港尾乡白塘村东南海滨,尚遗存一处新生代火山口——牛头山古火山口。距今2200万年以前,该地区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牛头山火山口曾经3次喷发。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福建省沿海区域产生了以南西一北东向为主、近东西向为次的断裂构造破碎带,即地质学所说的长乐区——诏安断裂带。这些成群出现的断裂破碎软弱带在漫长的岁月里遭受剥蚀、侵蚀,遂成为深沟峡谷,被海水所淹没。那些高出地平线以上的陆地,就成了海水环抱的岛屿,其形似脱离大陆,实际上在海面以下的基地仍和大陆紧密相连。地理、地质学把像厦门岛(包括周围岛屿)这样的岛屿,统称为“大陆岛”。
乌丘屿海域为1604年8级大地震的震中,证明该区域正是全新世以来地质构造运动和地壳长趋势形变较强烈的地段。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位移,形成了乌丘屿这种大大小小的“大陆岛”的布列。
地理特征
自然环境
乌丘屿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陆缘构造运动活动带的浙闽粤隆起带边缘,其东部为台湾海峡沉降带。中生代前,这里是长期隆起的剥蚀区。从晚三叠世开始,隆起剥蚀区解体,并发生断陷、拗陷和开始沉积。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导致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形成长乐区——诏安断裂带为主体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生代动力变质带。
隆起带的NNE(北北东方向)——NE(北东方向)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大、延伸长、深切地壳并有多次活动的断裂带,全长约400km左右,宽度约60km,由4条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其中的近岸海域断裂,北起海坛以东的牛山岛东侧,向海经乌丘屿、泉州海外、金门海外至东山海外的兄弟屿,大致相当于40~50m等深线附近。断裂走向N45°E左右,北段倾向SE(南东),南段倾向NW(北西),倾角70°。该断裂是以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的断裂,伴有垂直活动,其速率约达6.8ram/a,是浙闽粤隆起带和台湾沉降带的交界线。
地质结构
乌丘屿处于莆田县东南,在地质构造上位于这条滨海活动断裂带和北西向活动构造带复合处,是地应力累积和释放的地区。由于它们与滨海断裂交汇时,起了叠加作用,使晚更新世以来具有较强烈的活动,形成中国大陆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的地方。公元1604年12月29日在乌丘屿以东约400m,震中25°00'N",119°30'E"的海域,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其地震烈度Ⅸ度区,达到泉州、安海、南安等地,烈度Ⅶ度区波及金门、厦门、漳浦等地,造成福建沿海的极大灾难和损失。
乌丘屿及其邻近海域,在工程地质上,处于福建省沿海最不稳定的区域,该区深断裂发育,地壳完整性差,深断裂在平面上组合成菱形四边形,地壳形成板状块体,近15ka来地壳下降速率3.3mm/a,断裂最新活动年龄1.5Ma,叠加断裂角NE组65°,NW组30°,历史最高震级8级,基本烈度VI度,水平加速度系数0.25,地壳应变能量(60~50)×1 410kJ。
地形地貌
乌丘屿及其附近海域,除了地震灾害外,台风暴潮及强大风浪作用,形成对海岸的强烈侵蚀。该岛屿由燕山早期花岗石组成,最高点海拔76m,岸线长3.67km。海岸直落海中、基岩裸露,由于海岸长期处于强风大浪的作用,侵蚀强烈,使海岸蚀退,在东西两侧潮后露有100m2岩石滩,乌丘屿靠近40m等深线附近,在其东西两侧海域海底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也有明显差别,其以东海域为一个最大水深达80m、走向NE的海底盆地,由贝壳细砂及粉质砂组成。
乌丘屿位处盆地边缘,以西部分是牛山岛——乌丘屿——兄弟屿排列而成的岛链带和由泥质粉沙沉积组成的近岸斜坡地形。海底地貌及第四纪沉积的差异性受控于近岸海域断裂,呈现其地壳的不稳定性。
气候
该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台风影响,秋季干旱少雨。多年平均气温20.8℃,平均最高气温24.2℃,平均最低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37.5℃;多年平均降雨量1330.3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3-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82%,平均降水量以6月份最大,10月至翌年2月雨水较少,为旱季,降水量仅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8%;全年无霜期364天;多年平均日照市时数2025.5小时;9月至翌年5月盛行东北风,6-8月多为偏南风,8级以上的东北风及“北风干”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矿产资源
乌丘屿拗陷油气区位约50千米处,初探油气区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储量达2.7亿吨。
渔业资源
乌丘屿周围方圆数十海里海区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天然渔仓”之称,是东海海面上仅次于舟山渔场、澎湖渔场的东海第三大渔场,渔船极多。乌丘渔场产红星梭子蟹康氏马鲛、裂鱼、黄鱼、短带鱼、鯤.三角鱼、虾、虾米等,特产红毛苔。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乌丘屿,历史上一直属于福建省莆田县,与湄洲岛相隔仅18海里,面积仅1.1平方公里,岛上流行莆仙话。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万国公会在湄洲湾以东的乌丘屿设立灯塔,同年开燃,塔为石造,圆形黑色,高64尺,灯距水面286尺,晴照72里,为台湾海峡北端的主要灯塔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乌丘屿,在岛屿上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并积累了不少宝贵气象资料。1945年被中国夺回,并缴获东南沿海气象资料。1949年以后,该岛实际由台湾当局控制。
1954年,设乌丘乡,改由金门县代管。1956年正式成立战地政务委员会。1958年9月4日,小行星3789政府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乌丘屿是中国领海基点之一。随着“反共救国军”突袭大陆的任务结束,1973年,正式由台陆战队接管防务。
2002年5月7日,在隔绝了半个世纪之后,乌丘屿与莆田市湄洲岛首次实现了直航,五十五名乌丘屿乡亲乘搭金门“太武号”客轮回湄洲探亲。
人口
乌丘虽然是个乡,但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人口也少,岛上的居民几乎都来自湄洲岛的渔民迁移过去的,高峰时期驻军与居民的人数只有2000余人。到2018年7月,岛上户籍人口仅剩685人,而实际居住人口大概只有三四十人。岛上另有少量驻军。
驻军
乌的守军在全盛时期约一千人,设有少将指挥官一名,目前只剩下四百多人。整个岛就是覆盖薄薄红土的两块大石头,没有沙滩、没有农田、没有树木,只有数不清的岩块、堡、坑道、铁丝网。
通航
乌坵不仅是台湾省实际控制的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乡镇,也是唯一民众至今不能任意进出的行政区。来往的交通都依靠台海军每十天一班的军舰,通常是由台中港出发,经过五个小时航行可以抵达。由于必须配合潮汐状况,因此每次启航的时间也不相同。由于乌坵地处最前线,因此运输舰必须有作战舰护航。如果要载运的人员少,有时也直接用阳字号驱逐舰跑一趟。即使已经考虑到潮汐,乌坵的码头还是没法让大型军舰靠泊,因此运输舰必须锚泊在外海,由机械化登陆艇登陆艇(就是《抢救雷恩大兵》开场时美国军队搭乘的那种登陆艇)接驳上岸。
战略重要性
战略地位
乌丘屿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外的台湾海峡,隶属原莆田县湄洲镇管辖。乌丘屿分为大乌丘和小乌丘两个鸟屿,乌丘岛离原莆田市的平海镇只有15海里,小乌丘屿处在大乌丘鸟的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现仍处于台湾当局统治之下)。由于岛屿面积小,又孤悬海外,故旧的民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个岛屿。但小乌丘屿地处台湾海峡中心点,是中国大陆通往海外的重要航道,在台湾海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气象情报争夺战
20世纪初,台湾海峡过往船只增多,为了给海上通行的轮船导航,地方政府便在小乌丘屿上建立了一个航标站,并派人看管,记录海上气象变化情况。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乌丘屿。为了尽快获得小乌丘屿上储存的气象资料,中美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梅乐斯海军准将同国民党军统总部联合签署命令,命令强调:据侦察在福建省莆田县沿海的乌丘屿灯塔里保存着最完整的气象资料,美国海军配合中国军队不惜一切代价,以最短的时间夺取气象情报,移送盟军总部。命令签发后,中美合作所立即派人赶到福建,实施行动计划。1945年3月中旬的一天,据中美合作所的气象工作人员预测,次日清晨,海面将有大雾,命令突击队开始行动。特别行动队获取气象资料并撤退10分钟后,引爆埋藏在油库的定时炸弹,安全撤离。乌丘屿一战,虽然规模不大,所缴获的东南沿海气象资料在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地貌.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2024-02-20
海岛资源.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2024-02-20
..2024-02-20
自然环境.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2024-02-20
矿产资源.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2024-02-20
海上“妈祖”救渔民.莆田侨乡时报.2024-02-20
历史上的今天.中国政府网.2024-02-20
目录
概述
命名
位置境域
成因
地理特征
自然环境
地质结构
地形地貌
气候
矿产资源
渔业资源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人口
驻军
通航
战略重要性
战略地位
气象情报争夺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