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恢先
原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
刘恢先(1912.10.18-1992.6.24)江西省莲花县人,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之为世界地震工程之父。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3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创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同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恢先长期致力于地震工程学和工程力学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发展,他创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做出了开拓性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就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并兼任组长,研究地震波传播理论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波在离散模型中传播的透射边界法、处理波散射问题的复变函数方法等。
人物生平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0月18日,刘恢先出生江西莲花县坊楼镇南陂村人。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入江西南昌第二中学。
1929年(民国十八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南昌省立二中,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兼助理研究员。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刘恢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伊利诺、密执安大学读研究生。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一家大公司任桥梁工程设计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回国,在湘桂、叙昆、黔桂、平汉等铁路任工程师,在浙江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再次赴美,在阿曼-惠特尼公司任工程师,后在伦斯勒理工学院任教授。
1951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2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到哈尔滨市创建工程力学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1984年任名誉所长。
1954年,刘恢先就提出开展抗震结构研究的任务。
1955年初,在工程力学研究所内开设抗震结构研究专题。
1956年,他参加12年(1956-1967)全国科学规划工作,编写规划中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其有效抗震措施的研究》部分。
1958年,他出席了黄土抗地震问题讨论会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科学研究会,以及关于长江大桥设计方案的会议,发表了《论地震力》和《关于编制中国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的一些意见》的论文。
1959年,刘恢先组织领导并直接参加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草案)。
1960年,他又结合三峡水利枢纽重力坝方案抗震问题,提出了三维结构在三向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反应谱理论。
1961年,他主持了中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的制定。
1962年,他又与胡聿贤合作发表《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主编出版《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一集),还与王孝信合作发表了《挡水坝地震荷载》一文和《关于设计规范中地震荷载计算方法的若干观点和建议》。
1966年,他赴邢台地震现场调查研究,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并陆续出版《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二集和第三集。他的抗震理论,对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产生了重大作用。
1978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他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当选为九三学社黑龙江省主任委员,并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2年6月24日,刘恢先在哈尔滨市逝世,终年80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刘恢先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和结构理论研究,后在地震工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提出的结构抗震验算的原则,例如结构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等均已为规范所采用。开展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地震工程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震力理论、挡水坝抗震理论、地震烈度物理标准、震害经验总结诸多方面。主持制订了中国1959年和1964年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并领导制订了《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他与同事们配合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工程结构、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材料检验和地基土壤检验做了大量工作。
刘恢先从事结构力学的研究,在长方板、力矩分配和悬索桥应力分析方面做出过有创造性的工作。1955年,他开始从事地震工程的研究。1958年,他发表了《论地震力》一文,这篇论文在中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中具有经典的意义,它在系统总结各国地震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应当积极开展的几项工作:①强地震记录的积累;②建筑材料和建筑物整体动力性能的研究;③地基土壤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④竖向地震力和扭转地震力;⑤地震力与地震烈度的关系。直到现在,在工程力学研究所和其他研究地震工程的单位中,这几项工作仍然在进行着。
从20世纪60年代邢台地震以来中国连续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刘恢先多次率领工程力学研究所人员深入地震现场,进行广泛深入的震害调查,总结经验,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几个破坏性地震的灾害调查,他首先提出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建筑物抗震设计思想。他指出,由于地震危险性的估计不能很准确,在设计思想上应做两手准备:一是在预计的破坏性地震时保证建筑物不受损坏或只受轻微的损坏;二是在意外的大震时承受严重破坏而不致倒塌。一般的办法是第一种情形以强度控制,第二种情形以变形(延性)控制。刘恢先主编的《唐山大地震震害》一书集中国地震工程界人士在唐山地震现场观察所见,篇幅达2000多页(共4册),是关于唐山地震的历史性文献。
1956年,他参加12年(1956—1967)全国科学规划工作,编写规划中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其有效抗震措施的研究》部分。随后他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在所内开展并长期坚持了工程地震学、建筑物原型和模型试验、地震荷载计算、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通过工作实践培养了一支专业齐全的研究队伍,使工程力学研究所关于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曾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个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原地区第一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论著
1:刘恢先,连续长方板的分析,工程,1942,15(5):25~51。
2:刘恢先,悬索桥的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工学院研究丛刊,1946,工102号,土木2号:1~37。
3:Hui-Sien Liu,Discussion on “A Simplified Method of Analyzing Suspens ion Bridges”,Proceed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1949,75(4): 489~494.
4:刘恢先,关于力矩分配、剪力分配和桁架应力,土木工程学报,1956,3(1): 69~93。
5:刘恢先,论地震力,土木工程学报,1958,5(2):86~106。
6:刘恢先,关于编制我国地震区建筑物设计规范的一些意见,土木工程,1958,3( 7):333~336。
7:刘恢先,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荷载的计算,建筑学报,1961(8): 20~26。
8:刘恢先、王孝信,挡水坝地震荷载,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第一集),科学 出版社,1962:140~153。
9:刘恢先、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的发展趋势,科学通报,1963(3): 36~49。
10:刘恢先,关于设计规范中地震荷载计算方法的若干观点和建议,地震工程研究 报告集(第二集),科学出版社,1965。
11:刘恢先,关于地震烈度及其工程应用问题,地球物理学报,1978,21(4): 340~351。
12:刘恢先,海域地震震害(第一章概况),地震出版社,1979。
13:Liu Huixian,On the 汉语词类 Seismic Intensity Scale,Proceedings of t he 7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Istanbul,Turkey,Vol2,198 0:569~567.
14:Liu Huixian,Zhang Zaiyong,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1976 Tangshan Ea rthquake,Proceedings of the 7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Ist anbulTurkey,Vol9,1980:453~460.
15:Liu Huixian,Yang Yucheng,Behaviour of Brick Masonry Buildings Durin g Destructive Earthquak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Yugoslavia,1980:393~403.
16:刘恢先、卢荣俭、陈达生等,修订我国地震烈度表的一个建议方案,地震工程 研究报告集(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81。
17:Liu Huixian,Liu Diankui,Li Yunlin Physical Measure of Earthquake I ntensity Studied by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Proceedings of US-PRC Bilateral Workshop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Harbin,China,Vol2,1982:F-6-1-F-6-17.
18:Huixian Liu,Several Aspects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 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o Mark th e Occasio n of Professor K,Kubos Retiremant,Tokyo,Japan,1983:558~566.
19:Huixian Liu,Qihao Zhang,Ground motion Features and Earthquake Destr uc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San Francisco,加利福尼亚州,USAVol2,1984:881~888.
20:刘恢先、张其浩,地面运动特征和地震的破坏性,中国地震,1985,1(1): 35~40。
21:Liu Huixian,Some Thoughts on Earthquake Hazard Mitigation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PRC-US-Japan Trilateral Symposium/Workshop on Engineering for Mul tiple Natural Hazard Mitigation,Beijing,China,1985:E-3-1-E-3-19.
22:刘恢先主编,唐山大地震震害(共四册),地震出版社,1985。
23:刘恢先,地震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前瞻(在第二届全国地震工程学 术会议上的报告,1987,武汉市),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8,8(2):1~7。
24:Liu Huixian,The Sole Course of Mitigating Earthquake Risk (主音 L ecture),Proceedings of 9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Tokyo-Ky oto,Japan,VolⅡ,1988:Ⅱ-21—Ⅱ-28.
25:刘恢先、杜瑞明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场地地震危险度评估系统,计算结构 力学及其应用,1989,6(1):11~16。
26:刘恢先,在第三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开幕式上的书面发言,世界地震工程,199 1(1):1~3。
人才培养
刘恢先精心培养和教诲下,有近百名科技工作者相继成长为高级科技人才,其中有些还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1981年,他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后,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现在这些研究生都已成为中国地震工程界的顶梁柱,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
社会任职
刘恢先历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刘恢先还担任《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学报主编。
1956年,当选为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分社主任委员。
1983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委。
1984年,当选为九三学社黑龙江省主任委员。
获奖记录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人物评价
刘恢先平易近人,待人宽,律己严。他从不计较待遇,为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九三学社评)
刘老做人待事讲究“三严三宽”,对学术态度非常严格,但是讨论的气氛却很宽松,能够容纳各种反对和讽刺的声音。(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评)
后世纪念
工程学奖
刘恢先地震工程学奖,由中国“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和美国“美中地震工程基金会”联合设立,旨在纪念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已故学部委员(院士)刘恢先教授。
百年诞辰
2013年3月7日,西南交通大学举办活动纪念校友刘恢先院士百年诞辰活动与雕塑揭幕。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主要论著
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