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源(1901一1933),原名张寿安,化名舒实夫。1917年考入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科读书。
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罢课、游行和抵制日货等活动,并与
王尽美等爱国青年结交,阅读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说。1921年于省立一师毕业后返回原籍,在史口(现属
东营市垦利区)小学教书。1923年任
博兴县教育局督学。1924年离开家乡到
崂山区,在九水、李家庄小学任教,后到青岛礼贤中学(青岛九中)附属小学任副校长。在九水小学期间,加入
中国国民党。在九水小学任教那年夏天,
山洪暴发,校舍被淹,为抢救师生致左手残废。他热心办学,在校学生由百余人增加到500多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后,愤然退出国民党。
张静源,原名张寿安,化名舒实夫。博兴县阎坊乡
高渡村人,博兴最早的共产党员。 1901年出生于农民家庭。7岁读私塾,后到县城
高级小学就读,1917年考入
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专科读书。他勤奋好学,尤其喜爱古典文学和中外历史。
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罢课、游行和抵制日货等活动,并与
王尽美等爱国青年结交,阅读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4年离开家乡到
崂山区,在九水、李家庄小学任教,后到青岛礼贤中学(青岛九中)附属小学任副校长。在九水小学期间,加入
中国国民党。在九水小学任教那年夏天,
山洪暴发,校舍被淹,为抢救师生致左手残废。他热心办学,在校学生由百余人增加到500多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后,愤然退出国民党,并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书记。为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筹集资金,建立了广益图书馆,还创办了“平民夜学班”,亲自上政治课,宣传革命思想。奉中共青岛市委指示,负责领导
沧口区、李庄、大枣园、
南音、仙家寨、赵哥庄一带党的组织工作。
1929年冬,领导创办“平民夜校班”,亲自讲授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30年纪念“五四”运动11周年大会上,他慷慨陈词, 揭露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会后组织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9月,他领导大康、银月、钟渊、宝来、富士等纱厂工人大罢工。他根据党组织指示利用回乡探亲机会,带领高渡村群众兴建新学堂,举办平民识字班,组织雇工会、短工会,罢工、罢市,抢收地主的庄稼,抗交地主的债务。他还介绍李天佑、张仿、李旭林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建立了高渡村党支部。1932年春,遵照中共青岛市委的指示,组织发动了富士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取得增加工资的胜利。同年4月,被派到
莱阳市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在莱阳建立了三个区委的莱招、莱平两个特支,并在莱阳乡师、莱阳中学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同年8月,前往
海阳市开展工作,帮助恢复、整顿党组织。他明确提出“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反抗军阀官府统治,反抗地主剥削”的口号,并发展了一大批新党员,使原来只有近百名党员的莱阳、海阳县,迅速壮大到四、五百人。
博兴县“八·四”暴动失败后,县委军事部长
马千里等人,远避
胶东半岛,张静源安排他们打短工、教小学,隐蔽身份。
张静源常教育同志们:“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程很长,我们每个革命者必须站稳立场,都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革命,还要教育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干革命。”特别强调正确处理党群关系,说:“不要以为是些小事就不注意了,接近人民群众要首先从小事情入手,小事情往往影响大事情。”他处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1933年1月,又到
牟平区开展工作。同年3月,在牟平北河崖小学(现属
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成立中共胶东特委,张静源任第一任特委书记。不久,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连续两次遭到破坏,
胶东半岛特委失去与省委的联系。张静源去
天津市,与中共中央
北方局(兼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接上组织关系,并遵照北方局的指示,返回胶东成立了中共莱阳中心县委,任书记。此期,他经常辗转于海阳、牟平、
文登区、
荣成市、
烟台市、
福山区、
栖霞市、
招远市等县、市之间,发展壮大地方党组织,积极开展武装斗争。8月,张静源奉命到烟台开辟工作。9月,张静源奉命协助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到
昌阳县处理两个县委合并问题。 他不顾个人安危,苦口婆心地教育广大党员群众消除隔阂,团结起来共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