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县志
中国较早的地方史籍之一
《滕县志》是中原地区较早的地方史籍之一,始于明朝隆庆年间。记录了有“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之称的滕州市(今山东省滕州市)及周边地方的史实,以其记载时间之长,内容之丰,文笔之美而闻名于世。
修志说明
滕县从明隆庆至民国修志达10次之多,但存世的《滕县志》至今只发现8种:明万历十三年(1585) 《滕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 《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滕县乡土志》、民国初年《滕县图志》、民国《滕县续志稿》、民国《续滕县志》。明万历《滕志》是滕县至今见到最早的县志,由滕县知县杨承父编修,于万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明崇祯五年(1632),滕县知县荆尔植主修、张彩编修的《滕志续编》成书刊行,此书失传。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末,滕县知县任玑主持编修《滕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知县黄浚监修、陈际昌、王特先等编修的《滕县志》刊行;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知县王政总修,王庸立、黄来麟修的《滕县志》刊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高熙?编修《滕县乡土志》。民国19年(1930),生克中所编《滕县续志稿》正式发行。高熙喆主持编修《续滕县志》于民国33年(1944)刊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新编《滕县志》,1982年6月始修,搜集资料1100多万字,五易其稿、三级审定、四次校对之后,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志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志书共设9编:概述、大事记、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附录。
滕县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泰沂山脉,西滨微山湖,北临邹城市,是古代滕、、薛、蕃等氏族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为滕国秦灭六国之战后,废分封置郡县,时设滕县。汉初,高祖析小邾置蕃县。隋初,改蕃县为滕县,从此县名未变。金、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滕县曾为滕阳州滕州市和滕县专署驻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7年,滕县总面积1485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132个办事处,1207个村民委员会,共有1266765人。境内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滨湖。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滕县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建材和水最为突出。矿产以煤为主,总储量达52亿吨,煤层较厚、煤质优良,为全国重点煤炭开发基地之一。莹石、白云石花岗石石和铁、铜、锰等矿藏储量也较丰富。建材遍布全县,其中石灰石的储量约5亿吨,河沙粒度均匀,杂质少,强度高,是理想的天然建筑材料;境内堆积的几十座煤矸石山,为发展建材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水源丰富,年平均降水773毫米;马河、户主等28座大、中、小型水库,年蓄水17711万立方米;60米内地下水的储存量为17.7亿立方米,境内尚有荆泉、马庄和羊庄等14个泉群,其中荆泉和马庄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1987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8681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3165万元,农业总产值63645万元。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20倍。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60099万元,比1949年增长44.3倍。滕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有“九省通”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整改建道路,开辟铺筑新路。至1987年底,全县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拥有铁路、公路、航运三大运输线。医疗卫生事业在防治地方病、传染病方面曾受到中央和省的奖励。体育、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县。
新编《滕县志》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较突出,图文并茂。如境内有古文化遗址394处,古墓葬50处,古建筑3处,出土汉画像石200余石,在志书中,重点记述了北辛文化遗址,滕国故城、薛国故城、汉画像石等。北辛文化距今7300余年,属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时期,是中原地区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命名为“北辛文化”。
1980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滕国故城现在城垣残迹依稀可寻,l970年至1987年,相继出土了西周铜器“滕公鬲”“滕侯鼎”等珍贵文物,l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国故城遗址在薛河北,县南20千米处,至今城基犹存,清晰可见。战国时期,这里已是拥有六万之家的名城。1987年底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编《滕县志》军事编独具特色。该编用大量的资料,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同时对中国军民誓死反抗、顽强斗争的英雄行为和战果等也作了详细地记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新编《滕县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汉语拼音
Tengxian Zhi
概述
滕州市历史悠久,有7000多年历史的北辛文化即发源于此,6000多年历史的大汶口文化也能在这里找到遗存,这里更是商朝的发源地,周代三国(滕国,薛国,倪国)的封地,秦朝便有县的建制,历来是鲁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切均为《滕县志》提供了广阔而又丰富的史料保障。
从《滕县志》第一版到民国时期已修订10余次,至今仍发现有8个版本。共和国成立后,1982年新编《滕县志》,并于1993年付梓出版。
内容
此志系统地记述了滕州市自古以来的人文地理,历史变迁,风土民情,礼仪风俗。为滕州市和后世人留下了宝贵并且丰富的史实记载。内容包涵广泛,如
政治: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滕县、薛县。
金大定二十二年,金置滕阳州,金大定二十四年改为滕州,辖滕、沛,邹城市和陶阳镇,州驻地为滕县,属山东西路。
经济:清雍正八年,大水灾,米价暴涨。
清光绪二十七年,设邮政局,开办国内外信函、印刷品、贸易契、商务传单等业务。
文化:光绪三十四年,建官桥火车站站房发现毛遂墓址,遂迁葬于铁路西。
宣统三年,滕县设劝学所、通俗图书馆。
教育:民国14年,县政府下令改私塾为学堂。
民国20年,杨士元捐地13顷充当办学基金,在城隍庙、吕祖庙旧址创建滕文中学。
文学作品:《车服祠》: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好鸟巢危树,孤猿叫断岗。雨过闻幽,云开见上方。
《浮屠峙玉》:久随韦肇映题名,卓立龙泉奠此氓。翠挹群峰齐秀,影浮七级独含清。凌云更作云势,就日应同捧日情。风过金铃音凫,顿教俗耳洗琶筝。
地理:昌虑城,南,陶山后薛河上,有陶朱公庙。
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薛城内有奚仲庙,孟尝君庙。
民生:唐中和三年,大饥,滕县饿死人甚多。
隆庆元年,大水坏庐舍。
此外,还有气候,金石,军事,战争等等方面的记录。
版本
从明朝到民国发现的《滕县志》共有八个版本
1. 明万历十三年(1585) 《滕县志》 滕县知县杨承父修,王元斌纂
2. 明崇祯五年(1632) 《滕县志续编》 滕县知县荆尔植修、张彩编修
3. 清康熙十一年 (1672) 《滕县志》 滕县知县任玑编修
4.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滕县志》 滕县知县黄浚监修、陈际昌、王特先等编修
5.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志》 滕县知县王政总修,王庸立、黄来麟纂修
6.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滕县乡土志》 高熙编修
7. 民国19年(1930)《滕县续志稿》 生克中编
8. 民国33年(1944)《续滕县志》 高熙主持编修
新编滕县志
明朝万历年间由滕县知县杨承父修纂的《滕县志》是滕州市至今见到的最早的县志,于万历十三年(1585)稿成刊印。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滕县志》是由山东省滕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于1982年编纂的。本部《滕县志》于1982年6月开始修订,搜集资料1100多万字,五易其稿、三级审定、四次校对之后,于1990年3月付梓出版。本部《滕县志》上限因事溯源,下限至1987年底。此书共设9编:概述、大事记、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附录。
评价
被人称为志苑奇葩的《滕县志》在我国地方志中可谓是璀璨夺目,对我国历史研究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滕县志》并不是单纯的平铺直叙,而是用简练的有文采的笔法来给世人展现了人杰地灵的滕州市大地。并且对其它领域的研究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修志说明
汉语拼音
概述
内容
版本
新编滕县志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