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启宗
秦启宗
秦启宗(1933年11月—2009年9月26日),男,浙江宁波人,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激光诱导化学反应动力学。脉冲激光沉积功能性薄膜及激光烧蚀物理化学过程研究。秦启宗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均有卓越贡献,特别是在放射化学和化学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中富有创新精神,提出了多项技术和理论,对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经历
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50年——1953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
1953年——1958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8年——1978年 复旦大学原子能系讲师,副系主任,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
1978年——1985年 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放射化学教研室主任,激光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上海原子核学会副理事长。
1985年至2009年9月26日逝世前,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激光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二十四届理事会理事。
1981年——1982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1986年7月至1986年12月美国Cornell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访问教授。
秦启宗在1959年首先提出萃取色层法,并成功地用于无机化合物混合物及放射性元素分离。1978年转向激光化学研究,1986年负责完成《激光分离同位素》国家重大项目。采用分子束和角分辨及时间分辨质谱技术研究激光诱导气、固表面反应动力学,首次发现高平动能入射分子对激光诱导化学蚀刻反应的增强效应。已发表的科学论文有200余篇,编写出版大学教材二本。其中“红外激光诱导光敏反应研究”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化学分离法”获优秀教材奖,“激光诱导化学反应动力学”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秦启宗在80年代初承担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激光分离铀同位素研究”,研究了六氟化铀的红外光敏反应,深入研究了六氟化硫和UF6分子之间的振动传能过程,并发现红外激光频率对六化铀光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项目在1986年由国家科委、计委等单位颁发了全面完成的纪念证书,其中“六氟化铀红外光敏反应研究”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科技成果。
1979年后,秦启宗及其同事们相继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激光化学和微观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982年他回国后,积极领导建造分子束实验装置,与同事们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台研究超声分子束和激光与表面反应的实验装置。在这台装置上,他指导研究生系统地开展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激光诱导氯分子与半导体(硅、锗,砷化镓磷化铟)以及铜、铝等6种金属表面蚀刻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提高入射分子平动能对这类反应具有明显的增强效应,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评阅人认为是“一项开创性的实验”。此外,他采用高难度的角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同时测量反应产物的平动温度和空间角分布,对上述反应机理提出了新见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在第十二、十三届“国际分子束会议”等会议上提出口头报告,并在1991年美国召开的“国际表面微物理会议”上作了题为“激光诱导半导体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大会邀请报告。1992年秦启宗主持的“激光诱导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项目获得了1992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90年代以来,秦启宗在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态—态反应动力学和原子分子激发态”中负责一个子课题,继续研究激光诱导分子与固体表面反应动力学,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国际上正在蓬勃发展的脉冲激光烧蚀技术中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分子束,角分辨和时间分辨的质谱以及时间分辨的发光和吸收光谱等技术,出色地研究了脉冲激光沉积电介质和巨磁电阻薄膜过程中烧蚀产物的物理化学行为。1997年开始,他负责“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原子分子激发态”的子课题“低温基质中小分子光化学反应动态学”。他领导的研究组着重研究了低温基质中氮氧化合物的光解和异构化反应动态学。通过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和低温红外光谱实验确证了一种新的三氧化二氮的异构体cis-trans-N2O3,并对N2O3的光化学异构化反应机理提出了新见解。他还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对低温基质隔离下的小分子光化学反应开展分子动态学理论计算,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成就
秦启宗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成就丰硕。1956年被评为复旦大学向科学进军的青年教师标兵。在吴征铠教授指导下,主讲“化学动力学”专门化课程,负责建立化学动力学专门化实验室,并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气相自由基反应动力学的实验。1959年,被调至原子能系,担任副系主任,负责创建放射化学专业,并开设了“放射化学”,“萃取分离化学”以及“核燃料与放射化学”等课程。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放射化学实验室。1961年开始向中国输送放射化学专业的毕业生,1962年开始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为培养当时急需的放射化学专门人才做出了贡献。
1958年开始,他将研究方向从化学动力学转向核燃料与放射性核素分离化学。在1959年底,他采用色层法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提出了一种新的反相分配色层技术,并成功地用于核燃料和放射性核素的分离。这一技术与美国波兰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他还系统地开展了核燃料和放射性核素的萃取化学研究。1963年,他领导的研究组承担了二机部的科研任务,深入研究核燃料溶剂萃取流程中放射性裂片元素的萃取行为,为中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工厂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1978年开始,他又将溶剂萃取化学的研究重点转向溶剂萃取动力学,对铀、从水相至有机相的萃取速率和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技术,成功地用于研究铀的溶剂萃取动力学。他还负责主编《化学分离法》一书,该书1987年获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1973年中国核潜艇反应堆发生严重的材料腐蚀问题,秦启宗承担了“用于核潜艇中高灵敏度氯离子选择电极”的国防科研任务。他提出用氯化亚汞代替氯化银作为电极的电化学活性物质,研制成功的新氯离子选择电极比当时国际报道的氯电极对氯离子的检测灵敏度高10倍以上,并有效地排除测量中的干扰,按时完成了任务。1978年通过了国防单位主持的技术鉴定,并获1979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秦启宗在激光化学领域的研究同样卓有成效。1976年以后,随着国际上对激光分离铀同位素研究的兴起,秦启宗的研究方向转向激光化学和气相分子反应动力学。他将激光技术应用于铀化学和放射化学的研究,开展了激光分离铀同位素有关的基础研究。1979年,他在国内首次举办激光化学系列讲座,邀请了国际上著名的激光化学家C.B.Moore教授来复旦大学讲学,并组织国内同行约100人参加听讲和学术讨论,为中国激光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0年,秦启宗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激光化学实验室,并开始招收激光化学的研究生。
贡献
秦启宗对教育和科学事业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已发表科学论文约180篇,培养了近40位硕士和10位博士。他领导创建的复旦大学放射化学实验室和激光化学实验室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9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改善激光化学研究环境,他积极通过世交关系,获得台湾著名实业家应昌期先生的一笔资助,建造了一幢具备先进设施的实验楼——抹云楼,为复旦大学培养跨世纪的激光化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秦启宗为人正直,有谦谦君子之风,思维敏捷,对科学发展新动向非常敏感,勤于耕耘,勇于攀登。45年来,由于工作需要他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干一行钻一行,均有所突破。如今他虽已年过花甲,但还踌躇满志地希望在21世纪对生物分子的激光化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作品
1.秦启宗,郑企克,郭之丽等。反相分配色层分离法研究Ⅰ: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离。原子能科学技术,1962,8:620
2. 秦启宗,毛家骏,金忠等,化学分离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3.秦启宗,李雨林,金忠等,分子束研究GaAs和InP与氯的激光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国科学(A辑),1989,8;834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成就
贡献
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