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镇
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下辖镇
平原镇是由原平原镇、岗乡及莲花山乡合并而形成的一个镇,全镇国土面积386.3平方公里。东与新城、旧城两乡 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
平原镇地处县城,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旅游景点胜多,民族风情浓厚。是盈江县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连接15个乡镇的桥梁和纽带。同名的还有福建省平潭县平原镇
2021年4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撤销苏澳镇、平原镇、大练乡白青乡,设立苏平镇。
简介
云南省对外开放边境口岸。省道公路北连梁河县腾冲市,南接陇川县、瑞丽市。跨国公路可通缅甸联邦八莫、密支那。古迹有允燕塔,主塔高15米,并有附塔47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莲山设治局,1951年为莲山县府驻地,1958年莲山、盈江县两县合并,设县城于平原。1974年建平原镇。1997年,面积53.89平方千米,人口2.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05%,其中傣族8498人,景颇族1701人,辖新建、勐盏、勐町、永胜、胜隆5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岗勐乡和莲花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平原镇管辖。
附:盈江农场 始建于1952年,地处盈江县城内。总面积1955.76公顷,总人口6776人。农场下属四个分场、30个农业生产队。农场场部驻平原镇永胜路56号。邮编:679300 代码:533123401
附:莲花山乡位于盈江县中部。距县城7.5千米。原与平原统一建制,至1984年建莲花山区,1988年改为莲花山乡。1997年,面积279.57平方千米,人口1.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3.91%,辖新莲、兴和、高里、拱撒、陇中5个行政村。
附:岗勐乡位于县城东2千米。1987年建岗勐乡。1997年,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0.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79.66%,辖芒仗、那勐、丙辉、富联4个行政村。
2021年4月26日,福建省政府发布《关于平潭县撤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撤销苏澳镇、平原镇、大练乡白青乡,设立苏平镇,镇政府驻原平原镇政府驻地平原村,行政区域界线随原苏澳镇、平原镇、大练乡、白青乡行政区域界线。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原镇位于盈江县中部,县政府驻地。东与新城乡旧城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
平原镇是由原平原镇、岗勐乡及莲花山乡合并而形成的一个镇,全镇国土面积386.3平方公里。东与新城、旧城两乡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的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
平原镇是盈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市场完善,商品交易繁荣,是盈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完善的公用事业和通讯设施,有较好的投资环境。
气候特征
平原镇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各种亚热带农作物栽培和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盈江盏达河贯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民族风韵浓厚。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平原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是盈江县粮、蔗主产区之一。大盈江两岸风光秀丽,依山傍水,素有天然公园之美称,凤尾竹环绕的自然村寨,具有浓厚的傣族风情特色。平原镇具有很好的旅游业开发前景,且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动植物种类繁多,具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大盈江和盏达河贯穿境内,境内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山地地形千姿百态,光、温、水、气、热的分布不同,形成的气候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有垂直性,山坝具有光照好、地势平坦、热量高、雨量充沛、气候条件优异,适宜发展粮食、甘蔗、香蕉、咖啡、坚果等多种亚热带温带经济作物
行政区划
面积384.31平方千米,人口5.35万人(2006年)。辖3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小平原。
人口民族
人口
全镇辖15个村(居)委会,85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区,14388户54040人(1269名党员)。
现有耕地面积6427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19亩),其中水田45981亩,人均水田面积0.85亩,旱地面积18294亩,人均旱地面积约0.34亩。农业人口30477人,占总人口的56.40%;城镇人口23563人,占总人口的43.60%。
民族
其中:汉族15714人,傣族19971人,景颇族13702人,傈僳族3638人,其它民族1015人。
经济
综述
平原镇生猪存栏23358头、大牲畜存栏7194头、羊存栏3016头、家禽存栏75071只,比2006年增幅1.4%、11.7%、
0.7%、1.1%。2007年12月6日,全镇完成私营企业收入796万元;完成个体工商户收入6504万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08.99万元,占县下达任务数的128.16%;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420.69万元,占县下达任务数的61.43%。
平原镇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4元。种植业和养殖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
1、种植业。2007年种植水稻34005亩,总产1463.4万公斤;甘蔗46821亩,总产甘蔗23.8万吨;小麦4249亩,总产118.2万公斤;玉蜀黍属14734亩,总产385.2万公斤;冬季马铃薯5124亩,总产1205吨;香料烟292亩,总产3.65万公斤。瓜果3861亩,总产37176吨;蔬菜7314亩,总产4656.9吨。油菜3403亩,总产380吨。2007年种植管理茶叶1902亩,总产干茶13.25万公斤;小粒咖啡3316亩,总产鲜果33.42万公斤;澳洲坚果2647亩,其中收干果1.2万公斤;核桃2180亩,总产2.31万公斤;麻栗坡草果1954亩,总产干草果17.14万公斤;八角90亩,总产4400公斤。种植业总收入6720万元。
2、养殖业。2007年全镇生猪存栏20031头,出栏肥猪25213头;肉牛存栏1545头,出栏278头;水牛存栏4869头,出栏467头,其中:摩拉挤奶水牛存栏54头,年产水牛奶52100公斤;山羊存栏3147头,出栏1200头;禽只存栏102184只,出栏129603只;产蛋618.48万公斤。实现养殖业总收入3025万元。
3、交通运输业收入为490万元。
4、餐饮服务业收入为114万元。
5、劳务输出183人,创造收入133万元。
6、个体工商收入达238万元。
7、其他收入达384万元。
文化
特产美食
1、优质稻:2007年种植面积11116亩,总产412.6万公斤。
2、冬季马铃薯:2007年种植面积5124亩,总产1万吨。
3、香料烟:2007年种植面积805亩,产量10.4万公斤。
4、小粒咖啡:2007年末面积3871.42亩,已投产2941.76亩,总产为2500吨。
5、澳洲坚果:2007年末面积7309.6亩,投产1000亩,产量25吨。
6、在畜牧业上主要有:摩拉挤奶水牛,2007年存栏375头,其中产奶牛54头,年产水牛奶54000公斤。
社会
教育
平原镇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教育资源丰富,辖区内共有县级中学4所;镇级中学1所(莲花山中学),在校学生550人;小学31所(其中完小21所,教学点10个),在校学生4515人;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1200余人。
2、“两基”工作通过州、县验收,小学生完学率为98.83%,初中升学率为38.6%,初中毛入学率78%,辍学率为3.5%。
3、2006年至2008年共在6个村10个村民小组开班,培训家长1200人次,其中:棒腮家长学校成为州、县典型试点,并受到高度赞扬与评价。
文化事业
平原镇文化事业逐步繁荣:
1、扩大卫星闭路电视覆盖面,有卫星地面接收用户807户,天线813口;岗勐、莲花山片区有10个娱乐场所。
2、新建文化活动室16个,投资65.6万元,改扩建文化活动室15个,投资37万元,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
医疗卫生
平原镇有镇级卫生院3个,镇级计划生育服务所2个,村级卫生所33个。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的建立为平原镇群众提供了方便、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已基本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
新农村建设
全镇共有各类科技人员114名。其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24名;农机技术推广17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8名;林业技术推广18名;甘蔗种植技术24名;香料烟技术推广13名;咖啡技术推广14名;沼气能源建设技术推广7名;医疗卫生6名;食用菌技术推广10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50人;中级职称的11人;初级职称的1人;一般技术员52人。
在农村推广普及和农业科技项目主要有: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甘蔗“三高”种植和管理技术;冬季马铃薯、香料烟、冬包谷、小春、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咖啡、坚果规范化种植和管理技术;茶叶、麻栗坡草果、规范化管理技术;畜禽品种改良和防病技术;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技术;沼气能源建设和应用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农村卫生保健等方面。
2007年共召开各类农村科技培训会263次,参加人数达25610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5期,参加人数达80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31000份。
旅游
大盈江风景区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允燕佛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盈湖公园是县城中一个美丽的景点;还有闻
名盈江坝的户勐温泉度假村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大盈江风景区
发源于云南腾冲市的大盈江,流入盈江县旧城区下拉线之后始叫大盈江。从盈江县境南奔江口流出国境,进入缅甸的分伊洛瓦底江。大盈江全长204公里,盈江县境内长145.5公里。两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特产丰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二、允燕佛塔
位于盈江县城以东1公里的允燕山上,是云南省南传佛教最重要的佛塔之一。
允燕塔坐南朝北,从参天荫绿的榕树旁,顺着4米宽、80米长的水泥台阶上至塔的前沿就可通览塔的全貌。这是一座缅式佛塔,塔基平面呈正方形,该塔底部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由一座主塔和40座小塔组成,从塔基起,塔座分四层,逐层内收升高,托直圆锥塔体,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均呈方锥体形。将佛教文化和傣族传统建筑融为一体,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文化
特产美食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新农村建设
旅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