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寰(1898一1937),又名曾庆敏,乳名冬生,字渡生,广东东莞市
清溪镇细布村人。父亲曾仰庭前清秀才,母亲尹大夫人清溪镇大埔村人。姐弟五人,牛湖姐、过路围姐、曾志敏、曾德敏、曾庆敏。曾志敏带弟弟曾庆敏到省城
广州市考黄埔陆军小学堂。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曾泽寰请缨上阵,不久,他担任副旅长的159师457旅开赴上海前线。他与亲友话别时,表示了以死报国的决心,他嘱咐妻子说:“余北去,为国而战,驱逐
日寇,保卫国土,义无后顾。望自珍重,并盼苦心抚育子女成人,余死亦瞑目矣!”。8月13日,日军在上海金山登陆,他即率军投入战斗。8月23日,日军转从宝山张华镇、川沙口登陆,从侧面包抄
上海市。曾泽寰率部队参加
罗店争夺战,他身先士卒,率部一度攻入
罗店镇。日军占领上海后,分兵数路扑向南京。159师457旅奉命担任江阴、
镇江市一带的防守任务,配合海军部队封锁
长江航道,阻止日军溯长江而上。11月下旬,无锡、江阴、
武进区等县相继失守,曾泽寰率部保卫江阴炮台要塞,不幸遭日军包围,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将士阵亡,曾泽寰宁死不屈,
曾泽寰,又名庆敏,乳名冬生,字渡生,一八九四年冬生,
广东省东莞县
清溪镇细布村人。一九〇八年冬考入广州陆军小学堂第六期,一九一四年升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二期,一九一七年二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重兵科一连,一九一九年二月毕业。历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副官,粤军第二师步兵团排长、连长,建国粤军第四军学兵团团附等职。一九二六年后任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团长,广东第八路军第五军第十三师第五十四团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后任广东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处
上校处长,广东北区绥靖公署高级参谋,后调任
黄埔区、韶关教导队教育长。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第十九集团军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第四五七旅副旅长,率部参加
淞沪会战,担任江阴、
镇江市一带的防守任务。十一月下旬,在保卫江阴炮台要塞战斗中壮烈殉国。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为陆军
少将。
信文灿、唐宗尧、程堪、
杨正坤、李宗程、
李如枫、黄志勋、赵恩熙、
胡祖舜、彭德云、成杰、万耀中、侯尊召、江孝纯、窦桂芳、梁殿枢、金锋、侯谷、范树珍、饶汉杰、侯光龙、郭之、周庆桐、卢景鉴、温力正、陈国梁、任为凯、粟福畴、梁宗标、张联辉、刘王行、高岳嵩、尹邦光、徐鸿晋、魏朝纲、彭济伟、叶嗣雄、蔡堂、沈文、刘福德、岑荣宗、金履新、曾泽寰、温定国、李务滋、陈荣宗、
杨义、谭时、张伟、梁藻、王世康、李扶疏、
李扬敬、林振、
林廷华、黄盛昆、
简作桢、马克仑、徐金龙、
刘茂恩、李经田、孙毓生、张家、马负龙、蔡春田、段桂明、王清瀚、李、
贺学礼、董汝梅、
范锡庚、董汝桂、杨泽沛、陈宝增、王得来、董玉玢、贾成勋共81人。
陆军第一五九师: 师长谭遂,参谋长
许让玄,辖步兵二旅四团及炮、工、辎、特各一营,骑、通各一连,电信一队,军医院一所。辖二旅457、476旅:第457旅旅长罗策群、第457旅副旅长曾泽寰、第949团团长黄纪福、第950团团长
林伟俦;第476旅旅长陈骥、第476旅副旅长唐拨,第952团团长何全标、第954团团长洪扬世。民国二十五年八月由粤军第四路军(
余汉谋)第九师(
缪培南)改编而成。
民国六年入学,八年毕业的第六期毕业者余汉谋(害同)、
许志锐(
曲江区)、
欧阳驹(
中山市」、
陈芝馨(
罗定市)、
韩汉英(琼山)、
罗梓材(
兴宁市)、陈凤韶(目阳山)、
黄镇球(梅县)、
邓龙光(茂名)、缪培南(五华)、
罗为雄(大埔)、陈师(兴宁)、
吴奇伟(大埔)、
梁世骥(梅县)、黄琪翔(梅县)、李振球(兴宁)、罗策群(兴宁)、邓演达(
惠阳区)、叶挺(惠阳)、
李扬敬(东莞)、李务滋(
从化区)、林挺华(文昌)等人。李汉魂自言毕业於
保定市六期,但同学录中无其名,薛岳亦未见列名。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邓涛随香翰屏将军(时任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赴
上海市参加
淞沪会战期间, 第九集团军总部撤离上海后,以第四路军秘书身份尽力协助曾泽寰将军旧部重返十二集团军战斗序列。
张长官向华,与薛长官伯陵,于抗日淞沪作战时,隶陈辞公(诚)指挥(前敌总指挥)之下为左右翼总司令。其时粤省抽调精兵八团,赴沪补充,香副总司令翰屏偕余赴前线慰劳。抵南京,奉蒋委员长命令,以香为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为张向公之佐,因此随同赴任。在青、浦县城外之北干山下指挥所中,相处多时。该指挥所,亦陈辞公驻节之地。及后转进
昆山市、
苏州市、无锡等处;九集团总部,由江阴转进,原由曾处长泽寰率领,以情况恶劣,曾处长于金家桥自身死。因张香两公随指挥所先行,以致龙无首,情势甚乱。余以第四路军秘书身份,极力安慰众人,谓:「九集团总部,虽奉令解散,但国家正当用人之际,不愁无效力之地,当完整返回南京,听候政府调遣,如中央一时未能收容,当可回粤服务,余相信余香两公,爱护部属,素抱热诫,个人愿为诸公尽其微力,当必有成。」众闻言心情乃定,安葬曾处长遗骸后,即赶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