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申熙(1906年-193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起义部队师参谋长、红15军军长、4军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校校长、第25军军长等职。他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蔡申熙早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
南昌起义和
广州起义,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长,其后率部进入鄂豫皖苏区。他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历次反围剿战争中表现出色。1932年10月9日,在湖北黄安
河口镇战斗中负伤身亡,年仅26岁。
人物生平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湖南陵人。
1920年入县立中学读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春入
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熏陶下,他极力要求进步,同年7月与左权、陈启科等20余人,组织了群众团体——莲社。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
陈炯明的两次东征。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
1927年8月参加
南昌起义。后任
起义军第11军第24师参谋长,南下途中参加了会昌、三河坝等战斗。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他转赴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
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曾率部攻克峡江县城,配合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不久被派赴
鄂东南阳新、
大冶市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他来到
阳新县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当地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于同年10月组建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任军长。红15军组建后,蔡申熙率部东进皖西,攻克
太湖县城,后经
英山县、
罗田县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1月所部与第1军合编为第4军后,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右臂负伤致残。同年5月起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校长、第二十五军军长等职。
1932年7月,当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时,蔡申熙临危受命,出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长。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挥部队和皖西
地方武装,在南起
英山县、北到埠的广阔地域内,与各路进犯的国民党军不断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率4个主力师向皖西转移,在金家寨与红25军会师。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的燕子河会议上,蔡申熙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主张以主力西出英山、
随县、
枣阳市一带,将国民党军引出苏区寻机歼灭,然后再回师收复失地。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由燕子河出发西进,蔡申熙率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殿后掩护。10月8日,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在
红安县(今红安)河口镇地区,与国民党军两个师遭遇,发生激战。9日,国民党军增加兵力后继续进攻。蔡申熙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不幸腹部中弹。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主要成就
1932年7月,因张国焘推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作战中严重受损。他于危难之际任第二十五军军长,重整部队参加反“围剿”作战。同年9月率部担负掩护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撤的任务,10月9日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在腹部中弹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
轶事典故
艰苦战斗
1927年,当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洪流在
长江两岸胜利奔腾的时候,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武汉相继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染江河。“
南昌起义”震撼全国,也振奋鄂东地区的共产党人;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号召举行“
秋收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鄂东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埋葬好同志的尸骨,擦干受伤身体的血迹,秘密组织起来,在湖南“秋收起义”的鼓舞下,也发动起义,组织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的烈火,在鄂东、赣北的
阳新县、
大冶市、
黄梅县、
武穴市、蕲春、
浠水县及九江、
德安县、
瑞昌市、星子等县广大农村中,燃烧起来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
赤卫队、游击大队和
中国工农红军武装,南和湘鄂赣、北同鄂豫皖的武装斗争相呼应,造成封锁
长江,争取大江南北能联成一片的形势。阳新的红色武装,炮轰长江敌船;鄂东、赣北游击队不分昼夜,转战长江南北两岸,使南京、武汉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为之震惊。
1929年8月,活动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彭德怀同志率领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来到湘鄂赣地区,派其第五纵队秘密进入
阳新县、
大冶市一带,和当地红色武装并肩战斗,巩固扩大了
鄂东南根据地。第二年5月,彭德怀同志率红五军四个纵队也来到了鄂东南,带来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的经验和建军思想,打开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
1930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集了第一次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
中国工农红军代表会议,作了关于红军的决议案,要猛烈地扩大红军。会后,中央决定成立鄂东特委,以胡梓(又名致民)同志为书记,由中央直接领导。6月,中共红五军军委、鄂东特委在鄂东大冶刘仁八村开会,贯彻党中央的决议,扩大红军。根据党中央决定,将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扩大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红五军一起,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同志任总指挥、滕代远同志任政治委员。随后,党中央命令红三军团南下去打
长沙市。鄂东特委根据党中央的“猛烈扩大红军”要求,将在鄂东蕲(春)黄(梅)广(济)三县在发展游击战争中组成的鄂东游击大队,和红三军团留守部队医治好的伤员,组编成红八军第四纵队,以参加过开辟
井冈山市根据地斗争的
陈奇同志为司令员;又将活动在赣北一带的红军游击大队调来
阳新县,并补充当地赤卫队员
参军的新战士,组编成红八军第五纵队,黄刚同志为司令员。随后两
纵队共组成行动委员会,由陈奇同志任书记,派往鄂东蕲、黄、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由于这两个纵队的许多战士来自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新组编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故以自称为“五、八军”为荣,群众也跟随叫“五、八军”。当四、五纵队奉命渡江到蕲、黄、广地区时,正遇上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时期。陈奇同志作为两个纵队行动委员会的书记,指挥部队作战,先进攻有坚固城墙的黄梅县城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运用避实就虚,避强打弱,打开了许多反动民团据点和敌人守备薄弱的
武穴市县城(至今在黄梅、广济两县许多老人中流传着陈奇同志善于用计谋打胜仗的故事)。使得四、五
纵队越南战争越强。在敌人盘踞的武穴外围据点官桥,
中国国民党川军郭汝栋部一个连,经过地下党的工作,加上受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的影响,举行起义后参加了红军。
1930年6月,党中央派蔡申熙同志来到鄂东阳新太子庙附近鄂东特委所在地,要求鄂东特委组建新军。这时,红三军团已南下去攻打长沙,红八军新组建的四、五纵队,已渡江到蕲、黄、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留在大冶、阳新一带的只有当地小游击队。尽管如此,吴致民同志和鄂东特委其他领导同志们经过研究决定,将阳新县沿江游击大队划归蔡申熙同志指挥。随后又请示党中央,决定将活动在鄂东江北蕲、黄、广地区的红八军第四、五两个纵队也划归蔡申熙同志指挥,组建新军。并派柯庆施同志前往蕲、黄、广,向指挥第四、五纵队的领导人陈奇、黄刚等同志传达中央关于成立红十五军的决定。蔡申熙同志率阳新沿江游击大队也北渡长江赶到。从此,部队一面打仗,一面进行具体组建工作。
蔡申熙同志到了鄂东蕲、黄、广地区之后,和陈奇、黄刚等同志一起,了解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当时正遇上
蒋介石将川军第二十军
郭汝栋部的主力,调到以
武穴市为中心的地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他们组织反动豪绅地主的民团武装,利用封建宗族策划分裂农民队伍,使许多地方发生农民反水,出现许多以户族为首的反动据点和反动武装,对根据地实行烧杀抢掠,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执行立三路线的中央
长江局要正在组建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实现“截断长江”的任务,以达到“会师武汉”的战略目标。当时第四、第五两个
纵队,人枪较少,还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运动战。蔡申熙同志来到之后,既要执行当时党中央的“战略任务”,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组建红十五军进行一系列的战斗,情况十分艰难困苦。
9月26日,在蔡申熙同志指挥下,在当地游击队、
赤卫队配合下,打开了敌人守备薄弱的皖西宿松县城。城内群众放鞭炮、贴标语、挂红旗欢迎
中国工农红军入城,并送茶送饭慰劳红军。当时快要过
中秋节,群众送来很多
月饼,有的月饼像斗笠那样大,大家吃个饱。这次缴获长短枪百余支、
迫击炮两门,解救了很多被敌人抓去的党员和群众,镇压了反革命地主豪绅。最大的收获是没收了五万余斤官盐、一万多斤食糖,还有布匹、中西药、
煤油、纸张等物资,组织群众搬运了三天两夜。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分发给穷苦贫民。特别是分给群众食盐,打破了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黄梅各乡群众,纷纷开会庆祝。接着应
武穴市委的要求,由
陈奇同志指挥,采取智取办法:一面从水上包围广济县最顽固之反革命据点六村,一面运用计谋伪装国民党援军进入据点内火攻,内外夹击,摧毁了这一顽固村寨群,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接着又在乘胜智取蕲春重镇漕河后,北上攻进当时属皖西的
英山县县城。部队士气非常高昂。当时,党中央在武汉的
长江办事处传达中央命令,要求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渡江去攻打
南浔铁路,进攻九江。为执行中央的命令,部队一度攻入长江要塞田家镇,准备渡江。这时发现大量敌人正在长江南岸各渡口大肆烧杀,浓烟蔽空;敌人又从
武穴市开来两条军舰封锁长江,南渡长江已无希望。蔡申熙同志和
陈奇等同志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决断,不能在敌人的长江要塞久留,立即回师北上,再次进攻广济县城,守敌
川军和县保安队丢枪投降,残敌逃往武穴。这次战斗缴枪二百余支、子弹几十箱,士气为之大振。
自从蔡申熙同志来指挥这支部队之后,他和陈奇、黄刚同志在一起,打宿松、打六村、打广济、打漕河、打英山,连战皆捷,军威大振。在当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发动青年农民们踊跃
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子、青年妇女送郎参军的情景,还有远道前来参军的,部队迅速扩大。这就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正式成立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物质上举行了奠基礼。10月16日,在
黄梅县考田山冲
吴祥村,召开了万人以上的群众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正式成立。真是光阴似箭,这已是五十五年以前的事了。
严峻考验
红十五军正式成立之后,正遇上
蒋介石在调集十万大军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的同时,又调集数万的兵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由于处在分散的农村环境,红十五军还不知道局势如此严重。9月24日在上海由瞿秋白、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决定,停止执行立三同志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当时因通讯和交通条件限制,中央的决定未能很快传达到。所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正式成立之后,就决定再次攻打
黄梅县城。当部队和
赤卫队向县城开进的夜晚,正遇上滂沱大雨,各部队之间失去联系,先头部队在拂晓前攻进了西门,后续攻北门的部队却未跟上,只好撤出战斗,迅速转向西边
蕲春县重镇的敌人据点张家bàng@②,采取夜间偷袭。战斗打响之后,才发现敌人增加了兵力,只打开了敌人的武器弹药库,夺得一部分枪支弹药,未能达到预期战果而迅速转移阵地。蔡军长、陈政委和其他领导同志及时总结经验,率部向蕲春与黄梅接界的桐梓河奔袭(这是敌人深入山区很孤立的一个据点),一举歼灭鄂东敌人主力第十三师夏斗寅部队的一个营;又继续挥军东进皖西,与原定要编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中央皖西独立一师第五团(前身为英蕲游击支队)会合,将该团正式编入红十五军。然后,突然袭击没有坚固城墙设防的
太湖县城,先围歼城外敌人据点枫香驿的守敌一个连,在追击中攻入太湖县城,为部队补充了部分冬衣,振奋了士气。
部队回师黄梅考田山冲根据地休整。蔡军长、陈政委领导大家分析形势,认为九江、
武穴市都有敌人重兵扼守,还有敌军舰巡逻封锁
长江,根据党中央要求渡江南下已不可能。此时,已知道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一军,在黄安、
麻城市、新洲地区打了几个大胜仗,正在进行反“围剿”的战役。蔡、陈二位首长决定,留下一个连,保护留守处的修械所、红军医院的伤员。部队实行轻装。当时我们这些
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十分艰苦,没有棉被背包,只有随身穿的夹衣,宿营时只能靠向群众借稻草铺盖。在军首长指挥下,于12月初,我们攀越崎岖的重山峻岭,在寒风扫落叶的初冬季节,向西北方向转战,寻找我们的老大哥主力红军第一军,希望得到一些补充,以便并肩协同作战,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部队一面北进,一面战斗,打击和消灭沿途许多反动地主民团武装,瓦解、争取一些会道门、
地方武装。到了豫皖边地区,我们决定打皖西重镇金家寨。由于到新区作战,情报没有弄准确,误认为城里敌人只有一个营,实际上是安徽省国民党反动派
陈调元部的一个旅。加之,我们封锁消息不严,当我军先头部队攻入城里,反而遭到敌人的伏击。军首长发现后,迅速撤出战斗。这次作战失利,部队受到一些损失。部队转移到南溪后召开了战评会,消除了战士们因一时失利产生的消极情绪。
陈奇政委在会上传达党中央新的决定精神:停止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红一军与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集中兵力,粉碎敌人“围剿”;蕲、黄、广地区今后也划归鄂豫皖边区。大家听了,战斗情绪又高涨起来。会后,通过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扩编了一些县的独立团和游击队,部队继续扩大,并决定向西面黄、麻地区转战。后来才知道,鄂豫皖特委原计划要红一军向蕲、黄、广地区发展,跟红十五军会师,扩大这一地区根据地,后来知道我们已离开这一地区,就放弃原来计划,改向皖西方面去。当时通讯联络条件差,两支部队未能相遇。
在行军途中,我们很少看到蔡军长骑马,总是看到他手上拄着一根很光滑的棍子,背着一只
驳壳枪,挂着望远镜。他
刘亦珂战士们在一起走,和连队干部、战士们边走边谈,了解部队的思想情况。当时战士们远离蕲、黄、广家乡,又正是冬天,遇上大雪纷飞,衣服单薄,许多战士想家。到了宿营地,他向大家讲话,引用《国际歌》中“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的唱词来激发大家的斗志。
12月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全体指战员冒着冬季严寒,经过长途转战,来到黄安地区。当时,许多战士还未穿上棉衣,光脚穿着草鞋,每人平均只有子弹三粒。当敌人以为红一军主力还在皖西作战时,红十五军一举攻入黄安敌人重要据点河口镇。虽然
地方部队配合不力,仍然打了一个胜仗。然后,赶到七里坪,经过两昼夜的激烈阻击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掩护了鄂豫皖特委机关顺利转移。这时,遇到十分困难的情况:由于黄麻地区是敌人“围剿”的主要目标,而红一军主力在皖西,敌人大军压境,包围和占了根据地的许多地方;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到来,又使粮食供应发生困难。地方有的领导同志主张将全军分散到各县打游击,以口就粮。部队部分领导同志听说这些情况后,认为这里养不起军队,就主张打到其他根据地去!当时由中央派来主持鄂豫皖临时特委工作的
曾中生同志,亲自到部队,和蔡申熙、
陈奇等同志反复研究。曾中生同志认为前两种意见都不正确,正确的方针是抓紧整顿部队,集中兵力,突破敌人的包围,按党中央的决定,与红一军会师。经过曾中生同志和蔡申熙、陈奇等同志向部队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进行了整顿,统一了认识。然后组织突围,向福田河进击,一举消灭敌人数百,打了一个胜仗,缴获大批物资弹药,突破包围转战到外线,在
商城县南面长竹园,与我们盼望很久的老大哥红一军会师了。在鄂豫皖特委领导下,两军正式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中央新派来军长
旷继勋同志、政委
余笃三同志,任命坚持鄂豫皖游击战争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徐向前同志为参谋长、
曹大骏同志为政治部主任。全军共一万二千余人,编为第十、第十一两个师。十师师长蔡申熙、政委
陈奇,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合编后,经过几天整训,部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战士们一个个磨刀擦枪,要求打仗,战斗情绪非常高昂。
由于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奋力反击,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敌人损失五千余人,被迫采取守势。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组编之后,立即转入反攻。一打磨角楼,攻城打援,消灭敌人五百余人。二打新集(今河南新县),敌人虽有两丈高的城墙作依托,但后来我们采用把几百斤炸药用棺材装进,推到敌人城下坑道中爆破的方法,终于将城墙炸开。随着一声震天巨响,部队冲上炸塌的城墙,全歼敌人千余人,使鄂豫与商城以南联成一片。这是
中国工农红军较早以工兵掘进爆破城墙的成功的战例。三打平汉路上李家集、柳林车站,冒雪截获敌人一列
兵车,毙俘敌军两千余人。这次奇袭打痛了敌人,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寻我军主力决战,妄图消灭我军,我军在平汉线广水站以西双桥镇,集中全军优势兵力,围歼其最突出孤立的岳维峻师,毙敌上千,俘虏五千余人。十师师长蔡申熙在这次战斗中指挥主攻部队,胳膊负伤,不下火线,直到全歼敌人,活捉敌师长
岳维峻。经过这几次战斗,粉碎敌人第一次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根据地更加巩固和扩大了。蔡申熙同志因胳膊负伤致残,留在后方担任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壮烈牺牲
1931年11月间,根据党中央决定,在鄂豫皖根据地,成立红军第四方面军,党中央任命徐向前同志为总指挥,陈昌浩同志为政治委员。全军三万余人,辖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动向外线出击,先发起
黄安战役,前后共歼灭敌人一万五千余人。1932年1月,发动对商城、潢川战役,歼灭敌人五千。从3月底开始,历时四十八天,在皖西进行了
苏家埠战役,歼灭敌人三万余人。6月又进行潢(川)光(山)战役,歼敌近万。鄂豫皖根据地更加扩大,发展到全盛时期。可是,王明新的“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却派张国焘到鄂豫皖根据地掌握了党、政、军领导大权。1932年五、六月间,
蒋介石亲自兼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动包括他的嫡系部队在内约三十万大军,对鄂豫皖的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当时,张国焘不听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电示,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又不听徐向前同志的意见,先是不顾红军疲劳要求“继续进攻”,随后在敌人大军进攻面前,采取消极死守,使红军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时在东线作战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守卫皖西霍丘县城时,死守县城,和敌人硬拚,造成很大伤亡。在紧急情况下,派蔡申熙同志接任军长,进行运动作战,采取避实攻虚的战术,才争取了主动。可是,根据地在敌人以优势兵力步步推进的战术进攻下,回旋余地已经很小,蔡申熙同志建议,转战向平汉路西有红三军活动、有群众基础的
随县、应山、
枣阳市等县山区,然后在有利条件时再打回来。这个建议,在当时未被采纳。后来形势更为困难时,虽然采纳了蔡申熙同志的建议,却又仓促决定转向平汉路西的桐柏山区。
1932年9月,当红四方面军向西线黄、麻地区转战,到达黄安河口镇以东地区时,敌人两个
纵队又两个师围追上来,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一部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蔡申熙同志指挥掩护部队作战,负了重伤,仍然坐在担架上继续指挥,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献身于
共产主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他因流血过多,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最后一滴血。他牺牲时只有二十六岁,是我们
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模范。正如徐向前同志在他写的《
历史的回顾》中说的:“蔡申熙同志是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
后世纪念
4月1日,蔡申熙烈士纪念像揭幕仪式暨
上新集镇烈士陵园开园在
红安县上新集镇黄才村举行,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秦新平同志,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张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洪武、县政协副主席陈再新等县领导参加了揭幕仪式。
蔡申熙烈士纪念亭建设项目,是2012年经红安县民政局申报立项、国家民政部审批的重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工程。按照“烈士牺牲地原则”的选址要求,红安县民政局、红安县上新集镇政府确定在黄才畈村兴建纪念亭,并于2013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在纪念亭建设过程中,县民政局充分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围绕纪念亭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决定将上新集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于
红安县境内的
烈士墓230座迁入此地安放。在这些烈士中,有土地革命时期的
中国工农红军烈士、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抗日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烈士以及
抗美援朝战争烈士和对外援建中牺牲的烈士。这些烈士集中体现了上新集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的重大牺牲、作出的重大贡献。
人物荣誉
1989年,经中央军委确定,蔡申熙作为33人之一被冠以“军事家”,并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
人物评价
“蔡申熙同志是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