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
香港电影制作和发行企业
国际电影业有限公司(英语:Motion Picture General Investment Co. Ltd.),简称电懋,是一家成立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企业,由陆运涛所拥有的、以新加坡市为总部的国泰机构于1956年创立。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1962年以前由钟敬文主持,后期由陆运涛主持。
1964年,董事长陆运涛因飞机坠毁而遇难。1965年9月,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最终于1971年关闭制片部门。
公司业务
电懋主要拍摄和发行以官话为主的电影,除在香港上映外,也发行至国泰机构所经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电懋全盛时期囊括不少当时得令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星演员,如林黛林翠、方紫、尤敏葛兰乐蒂叶枫李湄丁皓王莱苏凤等。
在港产片盛行的年代,电懋与主要竞争对手邵氏兄弟陷入白热化的竞争,双方不仅千方百计挖角对方的演员及导演,更争相抢拍同一故事的电影如《啼笑姻缘》和《宝莲灯》等,务求比对手优先推出抢占市场。
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初,陆运涛从英国剑桥学成归来,接管了父亲陆佑在新加坡、马来亚的国泰机构。因为酷爱电影,陆运涛不断增加投资。
1948年4月,陆运涛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戏院有限公司并设立多家戏院,为了稳定片源,于 1951年在新加坡成立国际影片发行公司,1953年它的子公司登陆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 “国际”,由英国籍的犹太人欧德尔掌权,负责在香港购买影片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映。
1955年,“国际” 接管了上海市商人李祖永建立的 “永华” 后,便开始招揽 “食客” 和 “智囊团”,比如成立了由张爱玲、宋淇姚克组成的 “剧本编审委员会”。1956年,欧德尔被调回新加坡后,陆姓把 “永华” 和 “国际” 合并,改组为国际电影懋业公司(简称电懋),以 “巨片标志、荣誉之征” 作为口号。
由于陆运涛主要是受西方教育,他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也都是学历很高或者有留学经验并熟悉欧美电影业的。他们将欧美的制作路线、管理模式带进电懋,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的电影业。当时电懋的生产模式是仿造好莱坞的片厂制,流水作业生产影片,引入全年制作计划、财政预算及剧本策划,片场内同时拍摄多部电影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另外,电懋还成立多个部门,专门负责宣传、发行、制片。电懋甚至成立国泰电影画报社,出版《国际电影》杂志,发行量达到 10 万份,用来宣传影片制作和明星动态。除此之外,电懋还成立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人,制造明星。总经理钟启文采取好莱坞控制明星的方法,由公司代替演员接见传媒,并控制明星的私人生活,甚至包括他们的婚姻,以此保证明星们的公众形象。所以,电懋企业化生产影片的同时,度身打造出来的明星个个形象鲜明、光彩照人,比如林黛尤敏葛兰林翠陈厚等。
1957年,邵逸夫组建邵氏兄弟之后,声势直逼电懋。陆运涛见此,亲自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林黛见面,洽谈合作,最后林黛分别与两大公司各签三部片约。邵氏力捧凌波的时候,电懋也不甘落后地将尤敏捧成一级明星。两者之间的竞争,不仅促进了香港电影业的兴旺,还塑造出了大批明星。
因为陆运涛长期在新加坡,香港的业务先后交给欧德尔和钟启文掌管,决策权却还是掌控在陆运涛的手中。1962年,钟启文终于不堪忍受人事纠纷和传闻困扰离开了电懋。同年,孙晋三逝世,宋淇请辞,电懋管理层经历重大变动,陆运涛只好亲自出任总经理,并决定增加投资,开拓台湾市场。电懋和邵氏兄弟多年来激战,互挖导演和演员。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两家于1964年3月5日发表“君子协定”。可是,电懋与邵氏和解短短三个月后,陆运涛便因空难逝世。
空难之后,电懋内部一片混乱,由陆运涛的妹夫朱国良继承。1965年,朱国良宣布把电懋改组为 “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1971年,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结束制片部门,把永华制片厂转交嘉禾电影,电懋正式关闭。
公司成就
自1955年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启动项目起,至1971年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运营结束,电懋公司共制作完成了227部电影作品。
在这些影片中,《四千金》荣获第5届亚洲影展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星星月亮太阳》则摘取了台湾第一届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的桂冠;而短纪录片《香港》赢得第8届亚洲影展最佳纪录片奖的认可。此外,电懋还制作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越南语影片,包括《金莲花》《玉女私情》《无语问苍天》《人之初》《路客与刀客》《聊斋志异》《深宫怨》《宝莲灯》及《南北和》等;在歌舞片领域,有《曼波女郎》《龙翔凤舞》及《三星伴月》等佳作;同时,粤语片方面也有如《爱情三部曲》《断鸿零雁记》及《苦心莲》等经典之作。
此外,电懋公司还出版《国际电影》杂志,该杂志原在新加坡创刊,后于1955年迁移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出版,总计发行321期,是香港地区出版时间排名第二的电影类杂志。
目录
概述
公司业务
发展历程
公司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