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工程院)于1994年6月3日成立,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工程院主要职责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组织院士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服务是中国工程院的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之一,是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核心。
1996年,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决定,今后
两院院士大会同时同地联合举行。2000年9月2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2008年6月24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成立。2014年3月8日,中国工程院与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能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工程院举行。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
西安市隆重举行。2022年2月24日下午,第六届教育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中国工程院召开。2023年9月4日下午,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2024年6月25日,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修订通过了最新版的中国工程院章程。同年7月9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修订后的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参与科普活动的义务。
据2023年11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904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320人、已故外籍院士22人 ,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2023年8月,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2023年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49年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1954年1月2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4次政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于6月开始筹备建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并组织全国科学界进行推荐并会同
有关部门反复讨论和协商,提出了第一批学部委员名单草案。1955年5月31日,国务院第十次全体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人选,共233人,其中物理学数学
化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部84人,技术科学部40人,哲学
社会科学部61人。1955年6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学部。6月3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国务院命令,公布第一批学部委员名单。1956年7月28日,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更名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
1956年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林伯渠、邓小平、聂荣臻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加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全体学部委员和科学家。195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经过各学部学部委员推荐,
自然科学方面遴选增聘了18位学部委员。1960年4月1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1960年后,哲学
社会学部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1977年5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年1月15日,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正式恢复在十年动乱中被停止的学部活动,并立即开始增补学部委员工作。1980年8月1日,数学物理学
化学部分设为数学物理学部和化学部。1980年11月,各学部进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增选了283位学部委员。
1981年5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
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邓小平、彭真、邓颖超、王震、乌兰夫、方毅、薄一波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大会并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学部委员。1983年11月15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1984年1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1990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关于增选学部委员的请示,批示中规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较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中国科技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增选学部委员工作,今后每两年进行一次,逐步使增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1991年11月增选了210名学部委员。
1992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1992年4月,
张光斗、
王大珩、
师昌绪、张维、
罗沛霖、
侯祥麟6位学部委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5月,江泽民总书记等做出批示,责成中科院提出方案。学部组成研究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工程院建院方案,后经中科院会同国家科委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并获批准。1993年10月19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中国科学院学部进行增选工作,于11月选举出59名院士。1994年1月6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十四届第46次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的请示报告》。
发展历程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成立,同时实行院士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1996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决定,今后
两院院士大会同时同地联合举行,时间定在每逢双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 1998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第四次院士大会上殷切希望
两院院士要“以更大的精力关心与培养人才”。工程院院士们认为,工程院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全国工程科技队伍,关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和健康成长,关心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于1998年11月10日研究决定设立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
2000年9月2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成立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工程院
侯云德副院长主持。宋健院长宣布了工程管理学部的成立和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名单,并发表了讲话。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7月26日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合作委员会”),并在“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创建了上海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上海院士中心”)。2002年
沈国舫担任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委员,2004年起担任国合会的首席顾问。2005年01月13日,中国
两院院士评出200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6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成立。成立中国工程院书画社有利于在工程院形成一种“将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氛围。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思维与认知运动的最高形式,是天然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自古以来,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也都是艺术家,他们的工程设计成果兼具美感与实用性。因此,在工程院也应树立这样一种风气:将工程与文化、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中国工程院书画社”创造一个艺术与工程交融的园地。
2014年3月8日,中国工程院与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能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工程院举行。于2014年3月24-28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同院士专家的联系,促进新当选院士更好地发挥作用和履行社会职责,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在国家行政学院牵头举办了“两院新当选院士研修班”。2015年2月12日,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第十一届合作委员会以及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听取了杨胜利院士作的上海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2014年工作报告并讨论了2015年工作要点。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第四次全体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时表示,青年人才是工程科技的未来。工程院全体院士要作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善于发现青年人才,大力提携青年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引航。2016年8月18日,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京联合召开“首都院士之家”揭牌仪式暨“院士怀柔行”见面会。
2017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共
西安市委、
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市隆重举行。2018年3月22日,中国工程院与
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武汉举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党组书记李晓红,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书记蒋超良、省长王晓东出席并讲话。2019年1月28日,“工程科技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研究”项目研究进展汇报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会议主要听取了9个课题研究成果,研讨了综合报告的撰写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会议由项目组长、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主持,邓秀新副院长等13位院士及项目组有关专家共70余人参加会议。 2020年6月11日,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策略研究”启动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主持,12位院士、45位专家以及20多位项目组成员以“现场+视频”的方式参加会议。
2021年3月30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腾讯北京总部、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Engineering》期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巾帼之美-女性科技论坛”公益科普活动在北京举行。 2021年3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与中国工程院党组召开2021年第1次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会议。2022年2月24日下午,第六届教育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中国工程院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要点》。2023年9月4日下午,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出深刻阐释。本届博览会以“智汇八方,博采众长”为主题,聚焦“智能网联
新能源汽车”和数字中国等年度主旨,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及
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4大专业板块27个细分领域,举办19场专业论坛和5场专业赛事,为参会的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和
创新型中小企业搭建对接交流合作平台。2024年6月25日,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修订通过了最新版的中国工程院章程。同年7月9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修订后的中国工程院章程,明确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参与科普活动的义务。修订后的章程在第六条“院士的义务和权利”中增加了“参与科普活动”的表述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的表述。
组织体系
机构概况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由院士大会、主席团、院领导、6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与内设机构等组成。
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院士参加,每逢公历双年份6月举行。
主席团: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简称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原则上每季度举行一次。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主席团成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每次至少应更换其中二分之一的人数。届中增补成员的任期,不计为连任次数。聘请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主席团顾问。顾问列席主席团会议。
专门委员会:为加强对工程院某一方面工作的领导,设立跨学部的专门委员会,组织研究有关问题、调查处理相关事项、承担主席团交办的任务。专门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成员由院常务会议和各学部推荐的相关院士、专家组成,由主席团批准任职。专门委员会委员任期四年,可连任一次。届中增补委员的任期,不计为连任次数。
学部:根据工程科学技术的类别和需要,设立若干学部。院士按其专业,固定参加一个学部的活动(工程管理学部的跨学部院士除外),也可应邀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其他学部的有关活动。学部的全体院士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学部全体院士会议选举11至15名常务委员,组成学部常务委员会,负责本学部工作和主持学部全体院士会议。学部常务委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学部常务委员会每次换届至少应更换三分之一的成员。届中增补委员的任期,不计为连任次数。
内设机构:办公厅(下设院长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办公室、行政后勤处(综合处)、政策研究处、宣传处、人事处、财务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办公室)。一局:下设增选与院士工作处(综合处),科学道德与院士监督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办公室,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办公室,农业学部办公室。二局:下设教育处(综合处),咨询与评估处,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办公室,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办公室,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办公室。三局:下设学术与出版处(综合处),科技合作处,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医药卫生学部办公室,工程管理学部办公室。
国际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下设综合处,一处,二处。负责组织开展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和有关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活动;联系服务外籍院士;承担涉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宜。
院士数据概览
截至2023年11月,全院共拥有院士904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6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31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2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0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6人,农业学部83人,医药卫生学部125人,工程管理学部67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7人)。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
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院士大会
院士大会的职能为:审议并批准工程院的工作报告;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决定学部的设置与调整;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院士增选
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其分配,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以下简称主席团)研究决定。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经选举当选为院士。
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为外籍院士候选人。
增选程序:提名和确定有效候选人、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全体院士选举。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按增选前一年12月31日年龄计算)。已连续3次被提名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停止1次被提名资格。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放弃、撤销院士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国际交流
2014年4月,
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默哈迈德先生访问中国工程院。2016年1月25日,中哈制造业交流会在中国工程院218会议室召开;3月21日,中国工程院与
沙特阿美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10月12日,
瑞典新任驻华大使林戴安女士访问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管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在院士大会闭会期间,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主席团成员由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长任主席团执行主席。主席团设执行委员会,执行院士大会和主席团的决定,领导学部工作。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2013年,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2015年4月,《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一期)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成果共分四卷出版,包括一个综合卷、两个领域卷(含十三个领域)和一个专题卷(
智能制造)。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6年5月,《〈中国制造2025〉系列丛书》结集出版,共分七个分册,包括《〈中国制造2025〉解读——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报告集》、《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强基》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同时,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会同
中国机械总院等单位,基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14年制造强国进程作了进一步评价分析,形成了《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2021年3月22日,“面向203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研究”项目结题暨“新时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中国工程院周济院士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钟志华副院长、陈建峰、
朱高峰、
王礼恒、林忠钦、李培根、
李伯虎、
卢秉恒、
柴天佑、
干勇、陈学东、
项昌乐、单忠德等院士专家,工信部规划司
卢山司长、工信部装备司苗长兴一级巡视员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工程院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综合研究报告阐述了当前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并对人才培养的机遇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建议。
学术论坛
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
于2016年8月,中国工程院与
陕西省人民政府在
西安市举办第二届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论坛主题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2016年10月25至26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的主题是“信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论坛由
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承办。论坛第一天是大会交流,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更深层次的切磋机会,大会第二天,设“基础使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与先进计算”等3个分论坛。
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2007年-2016年,中国工程院先后10次举办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6”的主题是“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中国专家学者与国际知名工程管理专家一起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 “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6”将是继2007年以来先后9次成功举办论坛后的第十届,我们将诚邀国际知名工程管理专家和中国专家学者一起,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论坛将为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经验、共同谋划“
一带一路”发展蓝图提供交流平台,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各国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资源条件
数据资源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资源包括: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报告、工程院院士馆、专家学者资源、学术视频资源、知识应用、统计数据、
数据集、产业政策、科技成果、科研项目、专利。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拥有合作资源库:EDS(
EBSCO Discovery Service)以及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KGO领域库包括:地质、气象、能源、材料、冶金、化工、航天、地震、
渔业、林业、农业、水利、中草药、制造业、医药卫生、试验技术、创新设计、地理信息、海洋工程、
信息技术、营养健康、工程
科学教育图书、地理资源与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
学术期刊
《Engineering》是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创办的工程科技综合性期刊,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以及
美国、
英国、法国、
德国、
瑞典、荷兰、
澳大利亚、
韩国、
印度等各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期刊旨在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工程科技重大成果发布与交流平台,并探讨工程科技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望工程科技发展未来等,以促进工程科技更快发展,更好造福于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来。期刊主要报道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和产业的发展。具体栏目包括新闻热点、前沿聚焦、工程述评、工程成就、工程研究等。 《Engineering》由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
高教社与国际出版商
爱思唯尔合作出版。
《
中国工程科学》由中国工程院主管,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出版。本刊为中国工程院院刊“1+9+1”系列期刊之一,期刊编委会为中国工程院咨询工作委员会。《中国工程科学》定位为工程科技战略咨询
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反映我国工程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旨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谋,为行业科学发展提供指导,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工程科学》采取以专题出版为主、兼顾自由投稿的出版形式。出版专题以约稿方式组织稿件,一般来源于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并以重大项目为主;自由投稿面向社会各界围绕工程科技咨询开展的相关研究。《中国工程科学》的期刊选题方向包括: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咨询研究成果,围绕重大工程及技术决策的科技咨询研究成果,围绕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决策的科技咨询研究成果。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会刊,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局安定创办。1983年创刊。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好评--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
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学术交流
2014年12月11-23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出席
联合国第二十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谢克昌院士分别参加了“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论坛”、“应对气候变化
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纵向一体化战略”、“中国碳市场展望”、“城市的绿色低碳未来”、“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
协同效应”和“低碳创新在中国”等主题边会活动。在“低碳创新在中国”主题活动专场,谢克昌院士作了“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思考与研究”的主题发言。
2015年10月11日至16日,中国工程院代表团赴
印度出席CAETS 2015年会,周济院长作为CAETS上届主席,现任执委会委员先后出席了CAETS执委会会议、CAETS董事会会议、CAETS成员代表会议和CAETS理事会会议。10月6-10日,中国工程院钟志华秘书长率团参加了在印度理工学院(甘地纳格尔分校)举办的“首届
中印青年工程领袖研讨会”。12月1日,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表团来中国工程院就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制造业情况及趋势等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2023年2月,由中国工程院、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在杭州顺利举办。2023年3月,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六届国际智能工业大会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德国工程院、
俄罗斯科学院、德国工业联合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主办。2023年4月,由中国工程院、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
人才培养
教育创新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2011年3月,启动中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2012年底结题。该课题分五个分课题组,分别是:(1)院校工程教育工程性与创新性问题研究;(2)工程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问题研究;(3)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研究;(4)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及政策措施研究;(5)《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报告》。
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
2010年3月,在中国工程院的推动下,教育部启动开展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
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共组织了钢研院等8家大型工程科研院所与
北京科技大学等11所大学参加。2011年试点范围和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参与联合培养的科研单位数量扩大到18所,招收联合培养博士生数扩大到200余人。2012年高校与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参加单位已达63家,在校博士生达600余人。
截止2014年,试点计划累计下达
招生计划1980名,并已在国家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中正式固定下来。
光华工程科技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是1996年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的一项社会力量科技奖项,该奖由
两院院士朱光亚,台湾实业家陈由豪、杜俊元和尹衍樑共同捐资,由中国工程院负责评奖的具体工作,旨在奖励在工程科学技术及
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
本奖面向华人工程科技专家,不对单位和项目集体。凡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可通过规定程序,经过提名、评审,获得奖励。本奖每两年进行一次颁奖活动。“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每人100万元人民币;“
光华工程科技奖”每人20万元人民币。
现任领导
历任院长
创新文化
中国工程院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统筹协调科技服务、学术引领、人才培养,坚持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中国工程院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相关事件
抄袭风波
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4名教师因一篇共同署名的论文被指抄袭。该论文的第四作者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对范院士在“论文事件”中所应承担责任的争议。2007年2月28日,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对“论文事件”的性质进行了认定,并提出了处理建议。其后,报经主席团会议审定,决定通报全体院士。
中国工程院辟谣
2023年9月,有关“创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的话题引发关注,河南郑州、四川成都、江西南昌、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及安徽安庆等多地网友就其选址展开热议,希望当地积极争取、引进“中国工程院大学”落户。对此,中国工程院日前已通过官网“互动交流”栏目回应网友问询称,中国工程院目前没有创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相关工作计划。
参考资料
资源导航.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