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巴塘县内,有红教寺庙15座,黄教寺庙8座,白教寺庙1座,共24座。清同治2年(1863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巴布埃来巴塘,在城郊四里龙建教堂一所、住房两座。
地理概况
措普沟位于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在川藏南318巴塘县
茶洛乡境内,距
理塘县离县城120公里,处在
横断山脉与沙鲁里山脉
之间的山谷内,属
青藏高原东南缘。东起毛垭大草原,西至亚素高山,南从列衣乡、沙溪乡界起,北达扎金甲博神山,方圆900平方公里。海拔从3300米上升至5000多米,构成了一个立体高原生态体系。
点击理由
措普沟自然环境优美,除了雪域高原莽莽、
神山奇峰漫舞、珍禽异兽成群外,还有悠久的
藏传佛教和灿烂的
康巴藏区文化,是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至今保持着完整的原始生态,是
香格里拉市的魂魄———“大香格里拉”最灿烂的瑰宝
自然景观
沿着巴曲河顺流而下,从措拉进入措普沟自然生态保护区8公里处,阵阵热气扑面而来,大大小小的温泉形态各异,弥漫在整个山谷,在阳光照耀下,不停变幻着迷人色彩,其境象蔚为壮观。在热坑温泉中最独特壮观的是远近闻名的三口间歇泉,相传
格萨尔王经常到此淋浴。碧翠的神湖静静躺在高山松和冷杉林绿色的怀抱中,湖中有美丽的天鹅和
黑颈鹤,为此,措普湖被誉为“
康巴藏区第一
圣湖”。
秋天的措普沟是醉人的,草原上水草金黄,群山层林尽染,就连沟谷内的灌木也红透了。神山扎金甲博峰,在清晨或黄昏,积雪反射太阳时金光沐顶,溢彩流霞,山林则云蒸雾绕,巧泼丹青。冬天飘雪的日子自是“
琼花玉树”的仙境了。
在措普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盘羊、小鹿、松鼠、旱、雀鸟常与人擦肩而过在这里僧尼与游客和睦相处。在神峰下是被森林环抱的碧翠如玉的措普湖、姊妹湖、许愿湖,清晨有轻烟白雾飘于湖上,胜似“西天瑶池”。湖中生长许多高原裸鲤鱼和细鳞花鱼,听到喇嘛和尼姑在湖边发出“呜呜……”的喂食声,便会成群结队蜂拥而来。当你把手放入水中时,就会有许多鱼来“亲吻”你的手,或跃出水面向人行“见面礼”,此景象奇特而壮观。
景区概要
措普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四川省巴塘县境内,距国道318线约10公里,园区面积48000公顷,
地理坐标为东经99°20’04”~99°38’45”,北纬30°22’23”~30°38’07”。公园地处
青藏高原南缘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独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被誉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明珠”。
公园自然条件独特,地形地势复杂,生物、地文、水文、天象景观资源奇异多样,是自然生态美的宝库,是生态旅游者的天堂。
公园的植物区系属“中国
喜马拉雅山脉森林植物亚区
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植物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森林上限高达4500以上。公园内森林面积约18500公顷(含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面积约6000公顷,林草覆盖率达51%。由于高原上大量现代
冰川和古冰川湖泊造成的特殊水、热环境条件,公园内的
云杉、
冷杉属及
高山柏混交林的分布上限在海拔4100~4700米。而且,在措普湖地区,以冷杉为主的原始针叶林位于高山草甸与高山流石滩之间,沿湖四周成带状或斑块状分布,甚至在
花岗石变质直立岩层和断裂裂隙发育的山岩上,也零星分布着针叶林,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奇异特征。当地
藏族群众奉之为“圣林”,严禁破坏,因此至今仍保持了原始森林状态。每当夏季,
杜鹃花属含苞怒放,整个公园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秋季是公园内森林色彩最丰富的季节,红灿灿的槭树叶、黄澄澄的高山栎叶、
墨绿色绿的云冷杉,在这五颜六色中,特别耀眼的是红叶丹枫、朱槭、赤,似无数红衣仙女,喷发出火焰般红亮的青春气息,令人倾倒,使人心醉。
公园周围雪峰林立,延绵起伏,巍峨壮观。如贡日拉单(5528米)、俄日弗(5428米)、登赫尼哈(5110米)、扎钦伽日(5205米)等,而最著名的是被称作“神山”的扎金甲博山(5371米)和尼特岗日峰(5804米)。
除此以外,还有千姿百态的温泉、神奇古老的
冰川遗址、引人入胜的高山湖泊、河流景观,以及神奇独特的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公园所在的
巴塘县,古为部落之地,周曰戎,秦称西羌,汉系白狼国,唐初内附。唐乾封二年(667年),白狼国被
松赞干布所灭,隶属
吐蕃。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属
蒙古族统治,归附
元朝。明曾被云南丽江纳瓦族木氏土司占领,明末清初受青海蒙古族
和硕特汗国部
图鲁拜呼统治。清康熙三年(1644年)为
西藏自治区达赖喇嘛管理,后归清廷,划入
四川省版图。1906年巴塘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派流官管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称
巴塘县,为巴塘置县之始,民国十四年(1925)归
西康省管辖。1949年12月9日和平解放,1950年11月隶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3月成立巴安县政府,10月改名巴塘县。1955后10月,撤销西康省,巴塘县改属
甘孜县至今。
区内居民以
藏族为主,占94%;还有汉、彝、回、羌、苗、
纳西族等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县城
夏邛镇。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1万人,非农业人口0.5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乡村劳动力2.30万个,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17万人,第二产业为0.03万人,第三产业0.42万人;人口密度为6人/km2。
巴塘县内宗教众多,包括
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在巴塘历史上,藏传宗教有苯教和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5大教派,到1990年,巴塘藏传佛教只存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3个教派。前二派尤为广大群众所虔诚信仰。1990年巴塘县内,有红教寺庙15座,黄教寺庙8座,白教寺庙1座,共24座。
康熙帝58年(1719年)
岳钟琪西征至巴塘,川陕回民旅居巴塘经商,渐与本地藏女联姻。到嘉庆3年(1743)都司马正品(
回族)于城南架炮顶购地建清真寺,
伊斯兰教始传入
巴塘县。解放后,清真寺阿訇马光斗去世,由马秋平继任。从1956年起,经费来源渐乏,教徒也寥寥无几。1958年
马秋平去世后,宗教活动随之停止。清同治2年(1863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巴布埃来巴塘,在城郊四里龙建教堂一所、住房两座。自此,
天主教传入巴塘,时有藏民教徒12人。
同治4年后(1865年),西藏寺庙集团,以保护
藏传佛教的名义,发出“誓死不与洋人往来,不准外国势力侵入”的号召。巴塘民众响应,驱逐洋教士,捣毁洋教堂。到民国21年(1932)只有教徒50人,土地50亩。巴安和平解放后,教堂作学堂,天主教再无活动。
光绪20年(1894年),经清廷准许,美籍牧师贝克来
巴塘县,于城北甲日隆租地7亩,准备建基督教堂,因故未果。光绪30年(1904年),美籍医生
史德文、牧师浩格登来巴塘考察后,回到打箭炉经美国总会批准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来巴塘建教堂一座、巴安华西小学一所、孤儿院1幢及牧师住宅3处。到1956年,巴塘有教徒49人。其后教产收归国有,
基督教的活动告终。
人文景观
地球上的生态奇葩都深藏在巴塘与
理塘县之间的措普沟,到措普湖转海朝圣,有着神奇的红雪峰,幽深的原始森林,宽
阔的草坝,硕大的嘛呢经石,
措普寺经幡飘扬,法号阵阵。
措普寺背依扎金甲博
神山,面对措普湖,日复一日迎着每一轮
太阳,它是
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
藏传佛教寺庙,寺内僧尼百余人,寺院庄重古朴,寺院大殿内雕刻的壁画工艺精湛,康区的佛教徒和百姓常来此寺朝拜和转神山
圣湖,其场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每年藏历六月,附近的康巴汉子都会穿上节日盛装,骑上骏马,汇集在措普湖畔草原举行赛马活动,届时远近的百姓都会盛装前往观赛,场面盛大,康巴风情浓郁。
巴塘县境内的民间艺术资源不仅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且技艺精湛,观赏价值很高。巴塘弦子,这种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嘎谐”(弦子藏名),伴奏乐器弦子(羊皮胡琴)奇特,
舞曲音乐优美,男女乐舞别致,是“中国弦子之乡———巴塘”原产的独特艺术。此外,戴着面具演出的藏戏、集民间艺术之大成的热巴歌舞,恍若异域的民族风情———中国西部“牛仔”康巴汉子、男女异彩的服饰等也很吸引游客的眼球。
友情提示
因高原海拔高,做好预防高原反应的准备,备足防寒衣物、药品。人迹稀少交通不便最好租车前往,自带干粮,路上会遇到塌方修路或
大雪封山等意外,前往者要有心理准备和良好户外装备;住寺庙25元/人,旅游黄金季节每年6———10月,其它季节不适合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