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鹦嘴鹎
鸟纲雀形目鹎科的动物
绿鹦嘴,俗称领雀嘴鹎、绿孬、黄爪鸟、白环鹦嘴鹎等,属雀形目鹎科,鹦嘴鹎属。体长20厘米,体重45克。
形态特征
绿鹦嘴鹎体长20厘米,体重45克。嘴短厚且呈灰黄色,上喙向下弯曲似鹦鹉嘴,额基部为石板灰色,喉部及头侧呈黑褐色,上胸有一半圆形白环,绕到颈的两侧,上胸和体侧呈橄榄绿色,腹部为黄绿色。尾羽橄榄黄色,有一黑褐色宽端,尾下覆羽鲜黄色,脚褐色。
生活习性
绿鹦嘴鹎常栖息于平原、山地的树林、灌丛中.在山间河谷的树丛中也很常见。喜集群,有时也成对或单独活动。善呜叫,呜声婉转。属杂食性鸟类,以植物的种子、草籽、野果、花芽、叶芽等为食,动物性食物有昆虫及其它小型动物等。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四川省云南省,北达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等省的南部。
全省丘陵、山地均有分布。标本采自杭州市富阳区、临安、桐庐县德清县、定海、宁海县金华市衢州市开化县天台县泰顺县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遂昌县龙泉市等。国内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华南大陆,西抵四川、云南、东至沿海各省 。
生长繁殖
绿鹦嘴鹎繁殖期5-7月,每年5-6月开始繁殖。通常营巢于溪边或路边小树侧枝梢处,也有报告营巢于灌丛上,距地高1-3m。巢用细干枝、细藤条、草茎、草穗等构成,内垫细草茎、草叶、细树根、草穗、棕丝等。巢呈碗状,大小为外径9-15cm,内径6-8cm,高5-7cm,深3-4cm。每窝产卵2-4枚,最多可产6枚,卵浅棕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被有大小不一的红褐色和淡紫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5-26mm×18-19mm。孵卵期12-14天。该鸟人工繁殖较难,有待于专业和业余鸟类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饲养方法
绿鹦嘴鹎又名青冠、黄爪乌、青翠鸟、绿孬。羽色虽不十分华丽,但色泽深浓。清脆响亮的鸣声只有雄鸟才有。生活在较温暖地区的山地或平原地带,常小群活动。食物主要以植物为主,如种子、果实、嫩芽等。每年繁殖二次,饲养不困难。饲料以蛋米为主,辅以青菜、瓜果,如能经常喂些小虫则更好。定期给其水浴。冬季注意保暖并减少水浴。
其他种类
栗背短脚鹎
栗背短脚鹎属雀形目鹎科,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
形态:头顶、羽冠暗栗近黑,短脚鹎属 flavala canipen
颜色:额、头侧、颈侧、上体以至腰部羽毛均栗色,尾上覆羽暗褐色。颏褐黑色,胸和两胁淡灰色,下体其余部分灰白色。眼褐色,嘴黑色,脚深褐色。
生态:常栖于高山茂林中,成大群在树冠间活动。鸣声多变而洪亮,往往杂有特别尖锐的音调。
繁殖:4-5月间繁殖。巢以苔藓植物构成,呈杯状,悬于树间。每窝产卵3-4枚。卵粉红色,而杂以洋红色斑点。
黑鹎
黑鹎亦称“白头黑鹎”。属雀“ Weenk”,如猫叫一般。形目,鹎科。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地区。
形态:头、颈白色,其余羽毛色的斑点或条纹。均为黑色,部羽缘具有暗蓝色。
繁殖:繁殖通常在4-7月,以南广大地区。它的亚种分化很间,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而多带粉红,并具有淡紫、紫红和红褐色斑点。
生态:平时栖于高山乔木林不十分冷的天气,常在树冠上活动,罕有落至下浴。冬季要注意保温,晚上罩上笼枝间。冬季成大群向山麓或平原衣。冬季日照短的地区,补充光照1-2小时,傍晚要适迁徙。性杂食,主要以果实和昆虫当食物。叫声洪亮,鸣声似利它的健康。
黄臀鹎
黄臀鹎属雀形目鹎科。该鸟见于甘肃省陕西省长江中下游平原广大地区。黄臀鹎鸣声悦耳,是著名的笼养鸣禽
形态:额、眼先、头、颊和颧纹黑色,下嘴基部有一个栗色小斑,上体土褐色,翅和尾羽暗褐色,翼羽的外缘褐色,尾羽的先端有时略呈白色,颏和喉纯白色,胸有浅褐色横带,胸的其余部分和腹均白色而带黄,两胁浅褐,尾下覆羽呈鲜明的浅黄色。眼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生态:该鸟栖息在山地、丘陵灌丛和人工林中。食物为浆果和昆虫等。
繁殖:该鸟的巢与红耳鹎相似,营巢于竹丛或灌丛中,距地面不高。每窝产卵3-4枚。其它习性与红耳鹎相同。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饲养方法
其他种类
栗背短脚鹎
黑鹎
黄臀鹎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