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公园位于
市南区安徽路,占地面积9615平方米。公园以
湖北路分为南北二区。1999年建成南区,区内建有水濂洞,长廊棚架等设施,竖有
老舍先生的半身
塑像;2000年建成北区,区内建有阶地式多重涌泉的溢水平台。
老舍公园园址原系
观海山通往
青岛湾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高南低。北部原是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村名为“大村”。
德国侵占
青岛市时期始建绿地,称“梯利华兹街心花园”,是青岛早期公园之一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改称“大村公园”。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改称“第六公园”。因遍植
蔷薇三姐妹,花开繁茂,老百姓称“大花沟”。20世纪30到40年代,填沟平地变为垃圾场,至1945年前与路面齐平,种植
悬铃木、银杏、
朴树及
花灌木,简易恢复成公园。建国前荒芜。建国后,调整个别植物品种,种植雪松及樱花、紫薇等花木树。建大型月季花坛,周边种植大叶黄杨篱。更新儿童活动区的秋千、
滑梯、沙坑等,称
安徽路游园。
“文化大革命”时期,绿地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园南部成为集邮爱好者的聚集地,还有买卖古钱币等的地摊。至80年代中期,悬铃木下和雪松林中,成为老年人打扑克、下象棋的场所。90年代初,房地产交易的人群占据半个游园;中期又成为自发组成的农贸市场,摆摊卖菜,卖小百货和炸油条卖小吃的占满整个游园内外和马路边缘。践踏绿地、乱倒污水,游园失控。后经
市南区政府组织力量清理整顿,恢复游园。
1999年,市南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进行改造。因其所处位置复杂,有公交车始发站点,有医院、学校、幼儿园,还有临街餐饮小吃店和大量居民楼,车水马龙、人流密集。依据现状环境,由
澳大利亚麦思建筑设计师有限公司设计为林荫水景、人文景观公园。市南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施工。同年竣工开放,命名“老舍公园”。
老舍公园位于
安徽路中段,以湖北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占地面积9615平方米,园内道路及铺装场地5500平方米,绿化用地3526平方米,水面1077平方米。园内有
常绿乔木45株,落叶乔木55株,常绿灌木327株,落叶灌木247株,草坪2100平方米。园内设有长廊棚架,并依地势建有阶梯式涌泉。公园南端建有
老舍半身铜像,由雕塑家
徐立忠设计,老舍夫人
胡絜青题字。
位于园南端悬铃木下。
栗色大理石铺面,长方形立座上塑有老舍胸像铜雕,面南。基座正面刻有老舍夫人题写的“老舍先生”,基座前底座西侧有白色大理石石刻,刻有老舍著作《
五月的青岛》节录。三部平放著作铜雕,上部封面刻有“
樱海集”书名。东侧有铜质斜立三部著作铜雕,书背分别刻有“蛤藻集”“RICKSAW BOY”和“
祥子”。为公园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