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奖学金是1994年由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设立的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
宋庆龄奖学金于1994年设立,每2年举办一届。迄今已颁发了十五届,共有15,330名中小学生获奖。
宋庆龄奖学金旨在弘扬宋庆龄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祖国栋梁。并通过树立一批少年儿童的榜样,激励广大青少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同时,促进全社会全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奖项历史
宋庆龄奖学金是1994年由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设立的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于1994年设立,每2年举办一届。迄今已颁发了十五届,共有15,330名中小学生获奖。
人数变化
首届“宋庆龄奖学金”拟颁发给在校的初中、小学生,1994年7月22日,首届宋庆龄奖学金在上海颁奖,全国300名中小学生获得此项奖励。
第六届宋庆龄奖学金人数增加到742名学生。
第十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奖人数增加到1512名中小学学生。
奖项增设
第十三届宋庆龄奖学金评选工作中,增设宋庆龄奖学金优秀组织奖5个,以表彰本届评选组织工作突出的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获奖单位将获颁荣誉证书。
相关人物
宋庆龄(1893—1981)海南文昌人,生于
上海市。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
国际主义、
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孙中山的夫人,举世公认的20 世纪伟大女性。她伟大光荣的一生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越贡献。
奖项概况
奖项定位
宋庆龄奖学金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设立的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评选范围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旨在弘扬宋庆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优秀少年儿童榜样。
评选标准
思想品德好,认真践行《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习勤奋,善动脑、勤动手,求知欲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遵纪守规,生活俭朴,热爱劳动,身心健康。
2.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能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好事,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富有爱心。
3.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把今天的学习成长、未来的远大理想和祖国的繁荣强盛结合起来。积极向上,不怕困难,乐于进取,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目标。
4.有特别突出的事例,真实感人,为中小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奖项类型
以上信息来自于
奖项评选
评选要求
1.认真做好确定候选人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中小学生参与推荐工作,发现身边的榜样,把候选人推荐工作作为引导中小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的契机。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学校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结合名额规定和小学初中比例、城市农村比例,确定符合评选条件的候选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候选人原则上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名额各半,并与所属各地区学生比例大体相当,应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往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不再当选本届候选人。
2.认真做好候选人推荐申报工作。各地确定推荐人选后,必须在被推荐人所在学校,家庭所在地社区、村等范围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一周。同时,应公布学校、县(区)和省(区、市)三级负责此项工作单位的举报电话,接受监督,确保推荐申报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3.认真填写报送材料。候选人及所在学校和地方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填写“宋庆龄奖学金申报表”,“主要事迹”一栏要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讲述学生的优秀事迹。要引导被推荐者用自己的语言填写自我表述、心愿和梦想。每位候选人须附二寸正面免冠照片1张,粘贴于申报表相应位置。
4.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推荐宣传的2名候选人须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各撰写1500字左右的个人事迹,突出时代性、故事性、可读性,要充分挖掘获奖学生最典型的事例,对同龄人最具感召力的精神品质,不必面面俱到。可另附日常生活学习照3—5张,以及能够反映候选人生活学习情况、展现良好精神面貌的视频资料等。照片、视频可统一刻录于一张光盘内,用于《成长的榜样》电子书的组稿。
5.各地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本届奖学金评选的宣传工作,通过各地区主要媒体渠道对获奖学生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对奖学金办公室《成长的榜样》电子书编写及
微电影拍摄等宣传工作予以全力支持与配合。
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学校组织推荐、申报和公示候选人。
第二阶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按照《宋庆龄奖学金获奖名额分配表》规定名额,将获奖候选人的宋庆龄奖学金申报表、2名重点推荐学生事迹材料、《宋庆龄奖学金各地申报名单汇总表》的纸质材料及电子版报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
第三阶段,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对各地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依据评选条件和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获奖候选人名单。 同时,根据各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情况,确定优秀组织奖名单。
第四阶段,优秀组织奖及获奖候选人名单在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网站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根据公示结果,确定最终优秀组织奖及获奖学生名单。
第五阶段,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组织编写《
成长的榜样:宋庆龄奖学金获奖者风采录》电子书。筹备宣传报道、颁奖和实践营工作。
第六阶段,举行奖学金颁奖仪式和实践营活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出1名相关负责同志作为带队老师,与本地区2名重点推荐学生共同参加。主办单位将为获奖学生代表及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颁奖。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承担获奖学生代表参加实践营期间的所有相关费用,并根据各地路程远近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带队老师的往返交通费和食宿费由各地
教育行政部门承担。颁奖仪式及实践营活动具体安排由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另行通知。
第七阶段,由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组织将证书和奖金发放至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专人接收并组织下发,确保及时送达每位获奖学生。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对获奖学生进行公开表彰,加强对他们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及组织学习。获奖学生优秀事迹选编《成长的榜样》电子书,可在三家主办方网站上下载阅览。
颁奖典礼
第三届
第三届“宋庆龄奖学金”颁奖仪式,1998年5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有305名在思想品德、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荣获该奖学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等领导向获奖者代表颁奖。
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派少年儿童代表列席颁奖仪式。
第八届
教育部、
云南省人民政府、
中国福利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在
昆明市举行。全国各地获奖者代表、教育部门领导、少年儿童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了颁奖典礼。中国福利会副主席鲁平、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领导为70名获奖者代表颁发荣誉奖章和证书。
第十届
第十届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在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隆重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多位获奖代表和老师共聚
上海市,共同参加这一孩子们的盛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常荣军,
中国福利会副主席
宋仪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
于长学,上海市委宣传部秘书长陈启伟,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潘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瑞阳,中国福利会副主席
许德馨、王禄宁、
艾柏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希奎等领导出席颁奖典礼。颁奖典礼在小伙伴们的鲜花掌声舞中拉开帷幕。杨定华致欢迎辞,向获奖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各位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的优秀代表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参天栋梁。于长学宣读颁奖决定,授予全国1512名优秀少年儿童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上介绍了部分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常荣军致辞,鼓励获奖学生像宋庆龄那样,具有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勇挑重担,勇敢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实现中华民族千秋大业。最后,获奖代表带领全场宣誓。
荣誉奖励
获奖统计
第一届宋庆龄奖学金(1994年)
1994年7月22日,首届宋庆龄奖学金在上海颁奖。全国300名中小学生获得此项奖励。
第三届宋庆龄奖学金(1998年)
全国有305名在思想品德、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荣获该奖学金。这次获奖学生代表将与北京的少年儿童一起参加
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接受中央领导的接见。
第四届宋庆龄奖学金(2000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一十二名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齐聚上海申城,参加在上海浦东金茂大厦举行的第四届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颁奖典礼上同时宣布“宋庆龄奖学金演讲团”成立。
第六届宋庆龄奖学金(2004年)
为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经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刘(㻛)〔注:括号内发音chang〕等742名学生颁发第六届宋庆龄奖学金。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大力宣传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中小学生向他们学习,进一步发挥宋庆龄奖学金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努力成为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七届宋庆龄奖学金(2006年)
第七届宋庆龄奖学金颁奖典礼在
济南市举行,全国770名中小学生获得本届奖学金。
第八届宋庆龄奖学金(2008年)
为了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表彰全国初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成绩优秀者,经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张家林等768名学生颁发第八届宋庆龄奖学金,授予王思等372名学生宋庆龄奖学金
提名奖。
同时,为表彰在
5·12汶川地震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引导和激励广大中小学生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努力学习抗震救灾优秀学生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坚强、互助、勇敢、乐观、感恩的优秀品质,决定向
林浩等33名学生颁发宋庆龄奖学金。
第九届宋庆龄奖学金(2010年)
为了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表彰全国初中、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成绩优秀者,经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孙宇萌等746名学生颁发第九届宋庆龄奖学金,授予其他711名学生宋庆龄奖学金
提名奖。
第十届宋庆龄奖学金(2012年)
第十届宋庆龄奖学金评选工作覆盖面广、参与度高,获奖人数为历届之最。奖学金评选工作自2011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组织力量推荐、公示、上报候选人材料,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进行汇总、审核,国家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官方网站公示,共有1512名获奖者,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9名,分别来自
藏族、
苗族、壮族、维吾尔族等32个民族,占总人数的17.8%。本届奖学金获得者候选人的事迹感人,当代少年儿童的时代特征明显,榜样的模范作用突出,包括关注社会、友爱他人、勇于创新、逆境成长、自立自强、乐于奉献、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等。
第十一届宋庆龄奖学金(2014年)
第11届宋庆龄奖学金共有1543名获奖者,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2名,分别来自藏族、
回族、维吾尔族、
壮族等32个民族,占总人数的16.3%。
第十二届宋庆龄奖学金(2016年)
为了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十二届宋庆龄奖学金评选工作的通知》(基教一厅函〔2015〕40号),经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李梦雨等1538名学生颁发第十二届宋庆龄奖学金。
第十三届宋庆龄奖学金(2018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宋庆龄的崇高精神,为中小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十三届宋庆龄奖学金评选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36号),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宋庆龄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李瀚文等1532名学生颁发第十三届宋庆龄奖学金,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等5家
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第十三届宋庆龄奖学金优秀组织奖。
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2020年)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宋庆龄的崇高精神,为中小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严格评审,教育部、
中国福利会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张静仪等1538名学生颁发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向
山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等5个单位颁发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优秀组织奖。
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2022年)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宋庆龄的崇高精神,为中小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评选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5号),经各省级
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严格评审,教育部、中国福利会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向李心然等1542名学生颁发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向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等5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优秀组织奖。
影响意义
宋庆龄奖学金能够帮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宋庆龄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小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小学生从身边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引导和激励中小学生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党爱国爱人民爱
社会主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设立宋庆龄奖学金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宋庆龄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她为少年儿童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品质,树立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激励全国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跨世纪的人才。
奖项评价
宋庆龄奖学金是一项为缔造未来、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的工程。宋庆龄奖学金的设立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宋庆龄主席毕生致力的少年儿童的伟大事业,也可为全国的少年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必将获得全社会更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必将激励更多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常荣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