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胸(
学名:Anthus roseatus)为
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体重18-27克,体长13-17.9厘米。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背灰而具黑色粗纵纹,胸及两胁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色较淡,呈角褐色;跗和趾褐色。上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分布于阿富汗东部、
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冬季也出现于印度
阿萨姆邦、缅甸及
越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丛、草原、河谷地带。多成对或10几只小群活动,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有
鞘翅目昆虫、
鳞翅目幼虫及
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尼泊尔。
粉红胸鹨体眉纹显著。繁殖期下体粉红而几无纵纹,眉纹粉红。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背灰而具黑色粗纵纹,胸及两胁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
上海体育大学橄榄灰色或绿褐色;头顶和背具明显的黑褐色纵纹,头部纵纹较细窄,背部纵纹较宽粗,腰和尾上覆羽无纵纹、纯橄榄灰色。肩羽具褐白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端部具较大的楔状白斑;两翼暗褐色,各心均具灰白色海藻橄榄绿色羽缘,大和中覆羽端橄榄灰白色,并形成两道翼斑;眉纹白色沾粉红,头侧暗灰色;自颏至胸部淡灰
葡萄红色;下体余部乳白色或棕白色,也有呈黄褐色的;胸和两胁具深色纵纹,腋羽柠檬黄色。后爪较直、长约12厘米。
大小量度:体重♂19-27g,♀18-26g;体长♂130-179mm,♀130-176mm;嘴峰♂12-14mm,♀12-14mm;翅♂77-93mm,♀78-88mm;尾♂56-77mm,♀58-72mm;跗蹠♂21-25,♀21-25mm。(注:
雄性——♂;
雌性——♀)
夏季主要栖息于山地灌丛、高原草地、
沼泽、河谷、草原等开阔环境,
平均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最高可达4500米左右,冬季多下到
山脚平原、草地、林缘、河坝、耕地、水稻田以及附近
疏林中。此外,粉红胸鹨也栖息于最高可达海拔4200-4500米的
草甸、
灌木丛地带。
粉红胸鹨在中国四川、
贵州省、
云南省和
西藏自治区南部一带主要为
留鸟,在中国其他地区为
夏候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中国南北之间进行迁徙。通常4月中下旬迁到北部繁殖地,10月开始南迁。
越冬至印度北部的平原地带。繁殖从中国新疆西部的青藏高原边缘东至
山西省及
河北省,南至
四川省及湖北。南迁越冬至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云南省。有迷鸟至
海南岛。
分布于新疆西部、南部,
甘肃省北部、西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东北部、东南部、
柴达木盆地,四川北部、西部、西南部、东部,湖北西部,
贵州省北部,陕西太白山,山西北部
五台山,河北,北京,
小五台山,西藏南部
聂拉木县、
错那市、
春丕河谷、昌都地区部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部、东南部,福建和海南岛等地(
夏候鸟);部分留居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为
留鸟。
繁殖期通常为7月。随营巢地区的
平均海拔不同,营巢开始的早晚略有差异。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
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由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每窝
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大小为19.5-24.1毫米×14-16.4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
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