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8
无后坐力炮(
英语:M18 recoilless
步枪)是一款 57 毫米肩射式反坦克无后坐力炮,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朝鲜战争期间装备部队。
M18
无后坐力炮重 44.4 磅,长 61.6 英寸,通常由一名炮手和一名装填手操作。M18
无后坐力炮在自 2011 年 3 月开始的
叙利亚内战期间一直在叙利亚国民军中服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的火炮部门开发了一种105毫米口径的
无后坐力炮,而步兵部门将精力集中在可由单人携带的57毫米无后座力炮上。步兵部门选择的炮弹是从
英国武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炮弹侧壁上钻有数百个洞眼,里面则有防水防潮的塑料衬里。在炮管内还雕刻有同
膛线相匹配的平行条带,据信此举有助于减少
摩擦力,增大发射
发射药的推进作用和炮弹射出时的初速。新的57毫米无后坐力炮在1943年11月开始测试,测试时的代号为T15,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武器比炮兵部门的105毫米无后坐力炮更为优秀,于是后者的计划被取消。同年晚些时候,T15被正式确定为M18型57毫米无后座力炮。M18可以使用4种炮弹:
破甲弹、高爆
高爆弹、
白磷烟雾弹、训练弹。1945年初,军队订购了2000门M18和80万发炮弹。
第一批M18很快就被运到了
欧洲和
太平洋战争,首个接收它们的部队是位于欧洲的第17
空降部队师。虽然作为轻型武器来说,其高爆弹的威力不俗,但是破甲弹63.5毫米的贯穿能力就颇为使人失望了。与之相比,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的穿甲能力为120毫米。这主要是因为用以提高精确度的
膛线减缓了炮弹的速度,降低了威力。在太平洋战区,官兵们表示新的57毫米无坐力炮是一种极为成功的“手提火炮”。1945年6月9日,M18在
冲绳岛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同时提供的配套炮弹为
高爆弹和烟雾弹。在
太平洋地形复杂的岛屿上同日军进行艰难的拉锯战时,M18是能够提供有效的炮火支援。士兵们唯一的怨言就是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炮弹。在
朝鲜战争中,M18被用于摧毁敌人的
机关枪据点。作为反坦克武器则缺乏效率,要想用M18击穿
T34重型坦克型坦克只有打击它的后面装甲才行。因而
美国军队士兵更愿意使用口径更大的
M20无后座力炮型超级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来攻击T-34。
国民革命军接收并在M18型无后座力炮的基础上仿制出了民国36型无后坐力炮,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取胜利后将这些M18和其图纸加以研究,开发出了52式无后坐力炮。这种武器被运用在了
越南战争中,
坦桑尼亚也获得了部分52式,52式可以同时使用
美国和中国的弹药,而M18却不能使用它的炮弹。直到1984年,巴西仍然在生产M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