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
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
《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是傅宁军著作的一部传记类图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3年5月1日出版。
本书以细腻悠扬的笔触、翔实丰厚的史料再现了徐悲鸿动人的一生。讲述了徐悲鸿的艺术生涯,解析了他的代表作品,评述了他的绘画思想;同时,作者还向读者真实展示了徐悲鸿坎坷的情感经历,彰显了他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情操。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完整载入徐悲鸿照片,精雅赏析徐悲鸿画作!最完备的徐悲鸿传记,带你走入艺术大师的动人世界!还原徐悲鸿为人。告诉你,他对艺术的求索,对爱情的追寻,对祖国的挚恋!
作者简介
傅宁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此岸,彼岸》、《李敖:我的人生不可复制》、《科学之剑:院士写真》、《走进澳门》等十余部。中篇报告文学《亲历震区:谁在感动我们》、 《生存之道》、《让微笑灿烂成春》、《苏通大桥:人生能有几回搏》等数十部,以及散文集《淹没在江涛中的书简》。作品被收入《中国纪实文学年选》、《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中国非虚构年选》、《中华散文精粹》等多种选本。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拍摄电视纪录片百余部,其中,担任总撰稿的8集纪录片《血脉》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文联签约作家。
图书目录
开篇 寻觅先贤
第一章 万里云霄一羽毛
一 乡土的馈赠
二 千里良驹
三 私奔东瀛
四 京城砺志
五 名校与名师
六 欢乐与痛苦
第二章 耿耿星河月在天
七 喷薄欲出
八 教授之家
九 美丽的悬念
十 讲台内外
十一 新居悲欢
十二 热血男儿
十三 乱世离情
十四 伤心家国
第三章 坐看春尽落花时
十五 筹赈星洲
十六 大师的痕迹
十七 印度觅踪
二十 乱世之恋
二十一 世事无常
第四章 岂有蛟龙愁失水
二十二 嘉陵江畔
二十三 漂泊归舟
二十四 情感的归宿
二十五 磐溪易水
二十六 离婚前后
二十七 一展抱负
二十八 不拘一格
第五章 百载沉终自起
二十九 多事之秋
三十 禀性难移
三十一 无悔的抉择
三十二 时代的呼唤
三十三 甘苦自知
三十四 大师远行
三十五 死而复生
第六章 遗世独立,御风而行
三十六 未了的心愿
三十七 一脉相承
三十八 大师与大师
三十九 芳香如故
后记
后记
这部书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意外收获。
在徐悲鸿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前夕,我有幸作为总撰稿,参加八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的制作过程。这是第一部全面推介徐悲鸿生平的电视之作,也是徐悲鸿故乡江苏省的一系列纪念工程之一。我们几乎是白手起家,不带任何框框,也不带主观色彩,只是不停地追寻,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等到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开过了,片子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又在台湾省播出了,我还沉浸其中,满脑子装着一个个的人与事。
其实,“苦苦寻觅”的第一步,是茫然而艰辛的。
在此之前,我并不比一般人对徐悲鸿了解得更多。我曾在北京街头不知所措,因为不止一次遭受冷遇,也曾在不信任的目光中怀疑自己。
我不是美术圈里的人,与徐悲鸿家族毫不沾边,只不过有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与执着,也许执着就是一份烛照人心的通行证。
我与众人一样,对徐悲鸿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
说熟悉的,只是那些有关徐悲鸿的概念与符号,纷纷扬扬,不胜枚举。而陌生的,恰恰是一个寻访者大展身手的空白地带。人们熟知徐悲鸿,在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必再冠以任何头衔,就足以引来众多的关注。我与友人说到徐悲鸿,他们总是发一通议论,不管是对于他的画,还是他的私生活,各有各的说法,但没人说不知道。似是而非的熟悉,鼓舞我拨开重重迷雾,寻找一个真实的先贤。
于是,一个难点变成了一个起点。
徐悲鸿并非一个圣人,也有他的喜怒哀乐,有属于他自己认知世界、解决矛盾的方式,有他我行我素的个性。性格即命运,他的性格成就了他的辉煌,也曾给他种下不幸的种子。而他的伟大正是在于真实,在于他对人对事的坦诚。
如今在世的徐悲鸿的亲人和学生,大都年逾古稀,“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些发自肺腑的讲述面前,我用心地倾听。每一个讲述者的记忆中保存着一个徐悲鸿。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绝不是发明什么,而是在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已经存在,或者说早已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拭去尘埃,还原真相。
长达两个年头,我的生命在与徐悲鸿生命贴近。
数不尽的好话,打不完的电话,马不停蹄的追踪。随着采访的深入,线索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线索,我都不放过。一幅画、一首诗、一处景、一段已经逝去的往事、一个与他有关的人物,都可以牵动一段情愫,展开一幕逝去的画卷。
可以用“大海捞针”形容寻找的艰辛,有时一个线索引出另一个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然而耕耘与收获在此,是成正比的。
在国内外的深入追寻,给我一种跨越地域、纵横往昔的大感觉,审视与发掘徐悲鸿也有了历史视角。确实,展现健在的这些徐悲鸿学生的故事,也是一种真实。问题是仅仅就此止步,难以述说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因此,我们寻找徐悲鸿,不能被这条离我们最近的路所局限,还需要去走遥远的旅途。虽然有些当事人不在了,但可以寻找他们的后人与知情者、研究者,还有徐悲鸿一生走过的地方。
原先模糊的文字资料与一些片断的回忆,寻访之中越来越清晰。似乎徐悲鸿刚转身而去,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就赶到了,与之心灵对话。
徐悲鸿生于十九世纪末,而我站在二十一世纪初。
其间相隔一百一十多年,又跨越了三个世纪。
这是一次举步维艰的长途跋涉。
还记得,我们所乘坐的国际航班,一大早到达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随即驱车直奔塞纳河畔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那是徐悲鸿就读的法国美术名校。八点多开始采访,档案馆、图书馆、老教室、艺术长廊、校园雕塑、大厅壁画……巴黎的纬度高,直到晚间十点了,天色居然还没有黑。我们连轴转,忙得不停,头昏脑涨,经陪同的翻译提醒,我们才想起法国与中国有六小时时差,其实当时已是中国下半夜四点钟了,难怪觉得这么疲惫。不过,盘点现场发掘的新内容,苦与累都值啊。
与我有过无数传真往来,而在巴黎头一次见面的旅法画家彭万先生,看着我与同事满头是汗,跑前跑后,非常吃惊地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一杯茶、一支烟,你们干活卖力,跟法国人一样,这么讲效率!”
我们的印度之行,有许多险象环生的经历。
走在这片土地上,时时感到的是那神秘的异乡色彩。
徐悲鸿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之邀赴维斯瓦·巴拉蒂大学做访问学者,画出《愚公移山》等鸿篇巨作,我在着力找寻老照片背后的往事。赶到第二大城市加尔各答时,离印度国际大学所在的圣地尼克坦(和平乡)还有三百多公里路程,而次天下午我们要离开加尔各答,只有连夜乘车赶到圣地尼克坦,次日上午才能将采访完成。当地华人朋友劝我们三思,因为社会治安不佳,出加尔各答之后会有一长段偏僻之地,路两旁都是树丛,几乎没有人烟。
就在我们前一天去过的印度教寺庙,发生了惊人的爆炸血案。印度宗教纷争,我们弄不清复杂原因,危险确实就在身边。但我们如果不是连夜赶路,明天一早就不能开始采访,一个重要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说服了这位华人朋友,我们一行人冒着危险星夜上路,穿过那一大段黑压压的丛林,半夜到达圣地尼克坦。那位华人朋友说:“我不敢跟你们说,一路上都攥着一把汗,就怕哪个树丛中冲出人来!”
圣地尼克坦更让我难忘。半夜住进一个蚊虫飞舞的小旅店,窗户是木格的,居然不装玻璃。早上睁开眼睛,只见墙上竟爬着一只蜥蜴!
次日上午七点,天蒙蒙亮,印度国际大学敲钟上课,我们赶去采访,从中国学院到泰戈尔纪念馆,再到校长办公室,感受着徐悲鸿当年在印度的情景。我们本以为躲过了印度最热的夏季,不料赶上雨季,却也是热异常,酷暑未消。这所大学除了校长室,其他地方一概不装空调,我们衣衫被汗水湿透,几乎没干过。体格强健的摄像师中暑晕倒,我也摇摇欲坠,忙掏出藿香正气丸大口吞食,才算逃过一劫。
这就是徐悲鸿留下足迹的红土地。
徐悲鸿的成功并非一种偶然。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分与勤奋刻苦外,人生的启蒙老师父亲徐达章、不乏中西渊博学识的康有为、聘请徐悲鸿到北京大学任职的蔡元培、为他争取留学名额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在法国相识的江苏省同乡周恩来、与徐悲鸿有君子之交的李宗仁、与徐悲鸿多次通信的毛泽东,以及许多一代大师与风云人物,都给予徐悲鸿以帮助与影响,并与之交相辉映。
至于徐悲鸿在时代转型时期的努力与困惑,我也作了真实记录。建立新中国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当年极端左翼思想的伤害,殃及无辜者甚多,包括徐悲鸿,以及对徐悲鸿有成见的人。而秉笔直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局限,也更珍惜如今开明的政治环境与学术氛围。
描述徐悲鸿一生,不能回避一个话题,那就是他的婚姻与恋情。否则,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与徐悲鸿度过最后岁月的廖静文,在大风大浪有怎样的惊人之举?而曾经勇敢私奔、与徐悲鸿共度留学时光的蒋碧薇,是怎样一个女中强人?曾经受到徐悲鸿赏识、同情、爱怜的孙多慈,又是怎样一个才女?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如此复杂,犹如迷雾缠绕。而蒋碧微与孙多慈都去了台湾省,人们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我不仅从历经风雨的廖静文口中,听到了徐悲鸿与她本人的情感故事,而且听到她对蒋碧微与孙多慈平静而客观的评价。后来采访时,我在无意中又遇到蒋碧微与孙多慈在台湾的学生与故旧,得知了她们离开大陆后的最后归宿。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固然是私人化的领地,但是描述徐悲鸿,不能不触及,以便让后人能立体地了解徐悲鸿。他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才貌出众,见地不凡,都是难得的知识女性。本着不回避、不猎奇、不渲染、不伤害的原则,还原真相,成为我的叙述主旨。
采访的过程就是寻觅的过程,寻觅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与一个个名人打交道,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绝非慕名而来,只是因为他们吕振羽徐悲鸿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有些名人当年并没有名呢。一旦话匣子打开,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回忆着他们所了解所感知的徐悲鸿。散落在某个角落的细节会陡然跳将出来,惊喜在意外中不时地涌现,收获每每超出了我的预期。
随着零零碎碎的素材的整理,我对徐悲鸿从不可触及的遥远到有血有肉的亲近,感觉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很难局限于常见的传记文学的体例。照理说,人物的生命线与事业线并行不悖,常常同时画上句号。而徐悲鸿的生命虽然中止,他的艺术与事业不曾画上句号,我想写出他的生前,也写出他的身后。徐悲鸿经历三个世纪至今,身后的故事与生前的故事相比,同样跌宕起伏,同样别有滋味。
在完成纪录片的时候,无法融入画面的内容,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随后我有意识地深挖,使得有文学意义的线索,得以充分地展开。然而,我也有些担心,如此真实地写作,如此坦诚地直言,能不能被出版社接受?
欣慰的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二〇〇六年,经历了漫长写作与修改的这部书稿,终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中。当时的约稿编辑彭沁阳、责任编辑杨渡表现出了编辑的专业素质,社领导对此书出版也给予了鼎力支持。报告文学评论家丁晓原的评论《行走中的历史本真书写》在《文艺报》发表。这本书还得到了李炳银何西来、傅溪鹏、刘茵、田珍颖等诸位文学界专家的热情鼓励。后来,它荣获了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时隔六年,二〇一二年初夏,人民文学出版社拟重版此书。有意思的是,我的这部书稿修订重版的时候,仍是同一个作家,仍在同一个出版社,没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门,责任编辑已经从五。后、六。后,变为现在接手的七〇后,而编辑思想也从纯粹的文字叙述为主,衍生为图文并重的现代出版理念。记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站上,我读到一篇关于此书的评论,写得情真意切、文采卓然,对于史实与作品都有心得。经查阅,文章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事情总是这样有因缘,它的作者王一珂也就是现在这部书修订新版的编辑。
也就在二〇一二年盛夏,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节,南京成为赴台湾“自由行”的又一个城市。我和同事踏上了赴台湾的采访之路。与前一次赴台不同,我们此次走的是“小三通”,从厦门五缘码头乘船到金门县水头码头,不到一个小时,四天后再从金门坐飞机到台北市,也不过个把钟头。在台北坐车经过台湾师范大学,门楣上的繁体字激活了我的记忆,徐悲鸿在中大时聘请的国画大师黄君璧,就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职,而与徐悲鸿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孙多慈,也曾在这所台湾高等学府执教美术……
于是,我在重版修订中,增加了台湾与徐悲鸿有关的人与事。没到过台湾的徐悲鸿,在台湾有这么多的拥,确实绝无仅有。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大师,他的同事和世交在台湾,他的众多弟子在台湾,他的素不相识的崇拜者在台湾。可以说,徐悲鸿就活在当今的台湾,成为他的艺术生命延伸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部书初版六年来,我似乎并没有离开徐悲鸿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如火如荼地令人惊叹。徐悲鸿无疑在艺术上有足够的自信,他生前就有预感,他的画作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然而,一生甘于清贫而执着于艺术的徐悲鸿,也许并不会想到,尽管他的画作流传在外甚少,精品更是罕见,但只要出现就一个劲地飙升,拍卖价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甚至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投资者追捧的一大热点,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杆。
徐悲鸿目光犀利,远远地凝视着这个他所挚爱的世界。
当然,徐悲鸿的画作因为不可复制性,值多少钱都不为过,时常就是无价之宝。问题在于,当人们只是留意徐悲鸿画作的价格的时候,当徐悲鸿的画作变成某些人财富的象征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徐悲鸿人生与艺术,他留下的是一个穿越世纪的精神世界,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思想、品格与追求。
在此,我感谢廖静文馆长的画作图片授权,感谢徐悲鸿纪念馆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接受我采访的徐悲鸿亲属、学生、故旧与学者专家、海峡两岸帮助我的友人、与我一同完成电视片的同事。同时,感谢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联、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宜兴市政府、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宜兴屺亭街道等来自徐悲鸿故乡的热情帮助。
在书稿上一版的后记末尾,我这样写道:“徐悲鸿生命的丰富与多彩,在中国艺术家中是少有的,我的追寻难免疏漏。我期待着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完善。”这绝非是客套,而是由衷之言。这些年,不少读者在阅读后读出了书中的误差,包括时间、地点与用词的核实,辗转发到了我的邮箱,使我受益颇丰,意外而又感动。正是这份感动,给我以写作的动力,也给我以不竭的激励。
二〇一一年,历时近四年、耗资二十五亿元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在博物馆西大厅的正面墙上,一幅宽三十六米、高十二米的浮雕,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目光。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幅场面宏阔、人物众多、意境深远的大型浮雕,出自于徐悲鸿传世油画巨作《愚公移山》。
徐悲鸿体现着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但愿,作者、编者和读者,我们都能成为徐悲鸿的知音。毕竟我们文化历史的天空中,每一颗璀璨的星座都是民族的骄傲。
二〇〇六年五月三稿于南京故宫
二〇一二年九月修订于紫金山之麓
参考资料
悲鸿生命 (豆瓣).豆瓣.2021-08-26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后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