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II型导弹艇
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的舰艇
037-II型(北约代号:红箭级)是由国内首次采用招标方式发包兴建的海军舰艇,由广州黄埔造船厂得标于1987年12月签约建造。该舰共建成6艘,目前全部配属驻香港部队。
发展沿革
在80年代初,基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确定会回归,海军开始寻找适合进驻香港的舰只。参观过英国当时驻港的孔雀级巡逻艇后,海军认为未来的驻港舰艇也应是同级的,所以开始从自己的海军中寻找适合的舰型。但当时由于正值大裁军,加上受到文革的影响,海军舰艇普遍都设计老旧,被海军认为不适合在香港服役,于是着手研制新的舰艇。
1987年4月由黄埔江南造船、708所联合体中标,同年12月签定设计、建造合同,正式开始研制,1988年7月28日首艇(舷号770)在黄埔造船厂开工,1990年12月18日下水,1991年8月20日正式服役,首批共建造4艘,(舷号、舰名分别为770阳江、771顺德、772南海、773番禺),全部服役于驻香港特混舰艇大队。1995年12月26日,黄埔造船厂建造的“976”工程一批导弹护卫艇全部完工交船。1996年定型。1999至2000年共建造4艘改进型038H1型(首艇舷号774,2000年服役),前主炮改用仿俄罗斯AKM176型的76mm单管自动舰炮。
1996年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装备情况:770阳江号、771顺德号、772南海号、773番寓号,774连江号、775新会号(还有2艘不详)
其研究代号为037II,虽然它和海南省级、海鸠级、海青级、红星级都是037系列,然而,红箭级却与他们并无多大的联系,后来发展成038。后来,由于其价格较高,在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生产几艘舰艇后,海军转而继续生产红星级。
P-770阳江号
P-771顺德号
P-773番禺号
P-774廉江号
P-775新会号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采用的是常规排水艇型,舰首外飘,方尾结构,全封闭设计,水线下装有减摇鳍。高艇首,倾斜式前甲母质;37毫米/63双管炮位于A位置;主上层建筑后缘呈阶梯状;大型框架式主桅位于舰桥上层建筑后缘;上层建筑在设计时考虑了舰艇的隐身性能,两侧微向内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达反射回波的强度。醒目的“谷灯”火控雷达位于舰桥顶部;鹰击-8反舰导弹反舰导弹箱式发射装置位于前上层建筑后方左右舷,朝向前方,略向舷外;2门30毫米/65炮位于Y和X位置。
动力装置
为3台SEMT-Pielstick12PA6280型大功率柴油机,单台最大输出功率为5000马力,三台总输出功率达到15000马力,最高航速34节,续航力800海里/30节、1,800海里/18节。机舱实现了远程遥控监测,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该艇柴油机的排烟烟囱在艇体水线以上的两侧,排出的高温废气利用艇高速航行时所产生的水雾来降温,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艇体上层建筑设计比较简洁,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艇的红外辐射度。
武器系统
艇体中后部两侧各布置了一座呈品字形的三联装“鹰击”-8A舰舰导弹发射架。“鹰击”-8A弹长6.25米,弹径0.36米,翼展1.88米,最大发射重量857千克,飞行速度为0.9马赫,最大射程85千米,采用储运/发射一体箱。该弹制导方式为中段自控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中段由弹上计算机无线电高度表及相关控制系统对导弹的高度、方向及速度进行控制。末制导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应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较强的抗人工干扰及海浪干扰的能力,其搜索距离为20千米,搜索范围为正负35度。战斗部为重165千克的高爆半穿甲弹,配有延迟触发引信近炸引信
艇首一座76A型双37毫米自动舰炮。该炮是我国80年代初在原76式双管37毫米半自动舰炮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种全自动、全封闭速射小口径舰炮,1987年定型后开始了批量生产,主要装备我国第二代驱护舰、新型导弹快艇及第一代驱护舰的现代化改进型。该炮的特点是可遥控,能全自动瞄准射击,炮塔为全封闭式设计,下部设有大容量的弹舱,内装有常规穿甲弹和装有近炸引信的爆破弹,采用了双命中体制,可有效提高其反弹道导弹能力。76A的最大射速达到300发×2/分,初速1000米/秒,对海最大射程为9.4千米,对空有效射程为5.5千米,对反舰导弹的有效射程为2.7千米。
该级第5艘艇(舷号为774),改装了一门俄制AK-176m型单管自动舰炮。该炮口径为76.2毫米,初速为980米/秒,最大射速为120发/分,火炮射界为-15度~85度,对海最大射程为15.5千米,对空最大射程为9千米,备弹152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AK-176对于037-2来说体积、后座力都较大,同时引起重心前移,影响舰艇的操纵和稳定性能,2006年774艇在珠江号与一艘香港特别行政区货轮相撞沉没,尽管中国海军将774号艇打捞上来以后,进行了修复,但是AK-176舰炮被拆除。
艇尾呈纵列布置的2座69A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1980年完成研制,1982年设计定型,命名为69式双30毫米舰炮,主要用于装在吨位在500吨以下的小型舰艇,作为主炮或副炮使用。该炮为全自动、遥控型舰炮,可自动完成装弹、指向、发射等一系列动作,全封闭式炮塔可有效地防护海水、盐雾对火炮的损害。火炮最大射程为5.5千米,有效射程为3千米,最大射速为2000发(双管),火炮高低射界为-12~87度,初速870米/秒。炮塔下方设有弹库,每个弹库内可存放1700发杀伤爆破弹,火炮全重为1.8吨。69A则是69式基础上的改进型,主要是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增加了可靠性,增加了新型杀伤力更强的穿甲燃烧弹,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反应速度及作战性能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电子设备
主桅顶部装有一部363型多用途搜索雷达,主要用于对海面目标及中低空目标的探测,雷达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为80千米(7平方米目标)和30千米(0.02平方米目标),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同时处理其中的4个,并可为艇上的88c型光电探测系统进行目标选择及目标指示。
舰桥上方装有一部348型火控雷达,用于对舰舰导弹及76A双37毫米舰炮的火控,对海最大作用距离80千米,有效跟踪距离65千米,艇载导弹可在这个距离内自主攻击敌水面舰艇,舰舰导弹可全程由该雷达进行控制。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就需要由其它平台(如舰载直升机侦察机等)进行目标指示,以实现超视距攻击。在对空模式时,对5平方米目标的跟踪距离40千米,对0.02平方米目标的跟踪距离7千米,可对76A双37毫米舰炮进行目标指示、分配及数据装定。此外还具有光电探测器作为辅助探测手段,以便在雷达受到干扰时确保对目标的跟踪。不过,该雷达不能同时对舰舰导弹及76a双37毫米舰炮进行控制,这一点在作战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部RM-1290型导航雷达用于舰艇在海上航行时使用。
舰桥后部一单独桅杆上装有88C型光电探测系统,综合光电对空探测系统(同时也具有对海探测能力),主要用于提高中小型舰艇的近程防空反弹道导弹能力。88C光电探测系统主要由多用途搜索雷达、光电探测器、数据处理系统及火力系统组成。光电探测器包括红外摄像机、光学摄像机、跟踪摄像机及激光测距机,对2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为20千米,对0.2平方米目标为8千米,可有效发现低空飞行的飞机及导弹目标,具有昼夜工作能力。该系统采用了集中控制,模块化设计,分系统之间采用了高速数据线进行联结
电子对抗设备,含923型雷达告警系统、981系列主动干扰机、电子侦察系统等。在舰桥后部平台上装有热诱饵弹发射装置,每组发射装置内可存放36枚弹药,其中18枚为红外干扰弹,另18枚为金属箔条干扰弹,其最大射程为1500米,可单发和多发齐射,能有效地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干扰。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该艇设计配备鹰击8A反舰导弹,76A型双37mm主炮和双30副炮,柴油发动机和多轴螺旋桨推进系统。该型舰艇是国内首次通过招标形式订购的军用舰艇。
该级第一艘始建于1990年,该艇作为一个技术演示以及概念实验性船舶,并在1995年的演习中成功发射了一枚鹰击81反舰导弹。另有3艘后续舰只,建于1995年至1996年。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特别是在陕西柴油机厂许可生产的SEMT柴油发动机,价格高,且过于复杂的设计规划标准,使得后续生产计划被终止。第五艘船774号廉江艇,始建于2001年,再次对一些新技术进行了论证,例如新的SEMT发动机,新的涡轮增压器和俄许可证生产的76毫米舰炮。
前4艘组成海军驻港巡逻艇大队常驻香港昂船州海军基地,另在内地尚有两艘。
2001年,第五艘“廉江”号(774)与一艘往返于香港-广州市航线的快速渡轮相撞。2006年6月,“廉江”号在珠江口被一艘香港太古公司一万八千吨级的"PacificAdventure"号货轮撞击艇,"廉江"号当即翻覆,艇上63人当中有13人失踪,另有4人重伤。后来从扶正的艇体中找到失踪的13名官兵皆已罹难。该船被打捞出水后转移至船厂进行了修复工作。
总体评价
“红箭”级于1987年12月签定了首艇的建造合同,1989年7月首艇正式开工建造,1990年1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部队,其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90年代初期的先进水平。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动力装置
武器系统
电子设备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总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