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镇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下辖镇
双江镇地处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镇政府驻县城东大桥旁,离省城昆明市110公里,距玉溪市26公里,玉元公路纵贯东西,是通往普洱市景洪市及东南亚国家必经之路。全镇地处东经102゜12'15〞—102゜27'37〞,北纬24゜5'52〞—24゜19'11〞。全镇境内最高海拔总果后山为2050米,最低海拔小法那低谷130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528米。全镇地处低纬高原,属温热带气候。
基本简介
双江镇是峨山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县政府所在地。地处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城及其边缘地带,在县城东侧,距离省城昆明市118公里,距离市政府玉溪市24公里。玉元高速公路纵贯东西,是通往普洱市景洪市及东南亚国家的必经之地,有较好的区位、资源、养殖业“三大优势”,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镇地处东经102°12'15〞—102°27'37〞,北纬24°5'52〞—24°19'11〞之间。东与红塔区,南与石屏县比邻,东南面与小街镇、西与化念镇、北与岔河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24.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公里。
双江镇地形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呈圆形,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练江,发源于石屏县,江发源于玉溪市,两条河流分别从西、北环绕县城流出,“双江”由此得名。
地理气候
双江镇于1998年11月1日由高平乡、锦屏乡、双江镇区划合并合成。2007年全镇辖3个社区,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140个村(居)民小组(含社区13个居民小组),130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320.59平方公里,折合480885亩,属全县最大的乡镇。全镇地形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呈圆形,最高海拔为2050米(总果),最低海拔为1300米(小法那),相对高差750米,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练江,发源于石屏县,流经富泉村委会和柏锦社区;猊江发源于玉溪市,流经桃李、土官村委会和双江社区。两条河流分别从西、北环绕县城流出,至东郊两河汇合为一,流经大白邑、沐勋村委会,归入小街大河。
全镇地处低纬度高原,属温热带气候,境内由于地势起伏,相对高差大,山脉走向纵横交错。主要气候特点和规律:干湿分明,雨热同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为立体分布,年平均气温在13—21℃之间,积温4500—7500℃之间,无霜期268天,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86小时,平均降雨量800—930毫米。辖区内盛产鸡枞、木耳、香菇、干巴菌双色薄瓤牛肝菌赤松茸等山珍,有着茂密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双江镇辖3个社区,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140个村(居)民小组,130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320.59平方公里,折合;480885亩,属全县最大的乡镇。有各类学校16所(含小学教学点),其中小学15所(含双江幼儿园),中学1所,在校学生3013人,其中小学在校生人数2119人,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学生在校人数894人,学生入学率100%,毕业率100%。
2007年末全镇总户数17896户(其中县属单位8826户),农业户6926户,总人口47276人(县属单位18114人),其中:男23807人,女23469人,全镇农业人口24330人,在农业人口中,男11739人,女12591人。乡村农业人口24330人,其中劳动年龄内16786人,占86.56%。全镇人口中汉族19935人,彝族21020人,哈尼族3383人,回族2567人,其他少数民族371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83%,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38‰。
经济发展
2007年末耕地总资源19825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9786亩,临时性耕地39亩,在常用耕地中:田11503亩,地8283亩,农民人均耕地0.82亩,农田水利化程度为70.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754亩,其中小春播种面积15904亩,大春播种面积19850亩,复种指数180%;粮食总产量759.41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12万公斤。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稻谷448.81万公斤,玉米棒188.68公斤,小麦74.88万公斤,蚕豆15.45万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烤烟53.86万公斤,油菜籽86.52万公斤。大牲畜存栏2793头,出栏4537头,其中牛存栏2702头,出栏4295头;生猪存栏16213头,出栏33100头;羊存栏5443头,出栏7809头。
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44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24元。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24005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486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190170万元,农村建筑业总产值3049万元,农村运输业总产值26456万元,农村批零、餐饮业总产值8894万元。乡镇企业3698个,其中:集体5个,私营111个,个体3582个。年末从业人员11350人,营业收入达240216万元。企业主要产品产量:生铁376100吨,钢材14900吨,焦炭28.05万吨,铁矿石原矿110.33万吨,白酒1300吨,红砖2317万块,粮食制品5300吨,鹧鸪茶95吨。
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4581万元,比上年增1014万元,增28.43%,财政支出1297万元,比上年增407万元,增45.73%。
发展优势
双江镇拥有较好的区位、资源、养殖业“三大优势”,是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双江辖区内盛产鸡枞、木耳、香菇、于巴茵、牛肝茵、赤松茸等山珍,有着茂密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双江镇山多地少,坡度大,人均耕地面较少,是一个典型的坝区、半山区、山区三接合的镇,同时又是峨山彝族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双江镇具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全镇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兴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力争农业农村工作有新的突破,促进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镇情,突出区位、资源、养殖业三大比较优势,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七大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冶炼铸造业;二是焦化业;三是物流业;四是运输业;五是烤烟生产业;六是个私林业;七是畜牧业。
民族文化
元代前后,有少数汉族迁入县内。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颖川候傅友德,平西候沐英率30万大军进入云南省,大批汉族随之进入县内,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辖地较多。洪武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1389~1398),沐英及子沐春两次奏请迁南京,江西省等地汉族 280万进入云南,大批汉族进入县内,且城里及郊区居多,这些汉族屯田垦殖,史称“军屯”、“民屯”、“商屯”。以举业(执教),授艺、游宦(为官)迁居县内的也有,还有贬商、流放、躲避灾祸进入县内的,但为数不多。
1998年双江镇汉族人口19822人,是全镇总人口41521人的47.7%。至2007年末,全镇人口中汉族19935人,是全镇总人口的42.17%。汉族居住的房屋,农村住户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样式多为三间四耳一天井的四合院。8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住房除盖土木结构的瓦房外,有的农户还建盖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的小院落,机关、城镇多为数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的成幢楼房,而且住宅的装修和人均使用的面积也越高档和越宽敞。
彝族是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的土著民族。源出于中原地区古代西北的氐恙游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元明清时期,彝族称“罗罗”。据清康熙《峨县志》载,境内有“黑倮”、“白倮倮”、“仆喇”、“山苏”。民国时期称夷人、山苏。夷人分黑白两种。建国后,统称为彝族。峨山彝族有纳苏、聂苏、勒苏三个支系。双江镇的彝族属聂苏支系,居住在原锦屏乡的新村、富泉及高平乡。2007年末,双江镇有彝族21020人。
聚居在双江镇大白邑村、小街镇文明和甸百亩。至2007年,双江镇的回族人口有2567人。先祖是唐朝阿拉伯做丝绸生意移居商人的后裔,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伊斯兰教圣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据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在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旦节里,人人穿上洁净的衣服,家家炸好香甜的“油香”,男人们洗净全身,到清真寺集体礼拜。大家互道:祝生活幸福、阖家安康、节日愉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回族人民勇于开拓、善于经商、擅长种植经济作物和交通运输业的特点及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以大力发挥。回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回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空前提高。回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哈尼族与彝族同源异流。元代称“斡尼”或“和尼”,清代称“窝尼”,民国亦然,建国后统称“哈尼族”。大约300年前,锦屏乡、水尾、玉林村的哈尼族由石屏县迁来,李姓谢姓的迁入石泉热水溏和登云觉罗(回龙村)。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认为天、地、雷、电、风、雨、日、月等是神的化身。村子建有土地庙,山神庙、定期祭祀、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2007年末,全镇共有哈尼族3383人。
民风民俗
清末民初,滇戏、花灯由外地传入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地区。民国时期,双江镇民间有滇戏、花灯演出活动,县城内戏班老艺人龙小七(艺名梅艳芳)、孙忠孝等逢年过节经常组队演出,剧目有《秦香莲》、《白蛇传》、《三岔口》等,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期,进入80年代后,峨山文学创作十分活跃,双江镇业余作者人数众多,且作品质量、数量在全县皆居首位,彝族作家普飞汉族作者徐啸虎、董绍华、张学顺、徐明昌、杜代昌、郑彝忠、冯治平等人都是双江籍作者。这个作者群在全国、省、地、市、县各级文学、文艺刊物上发表了各种文艺作品上千篇。在县文化馆创办的《峨山文讯》(后改为峨山文化)上,汉族业余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1985年编辑的《嶍峨风情》及1989年出版的《峨山民间文学集成》,有不少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双江镇作者收集整理,反映双江地区民风民俗的。
彝族舞蹈
彝族舞蹈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性舞蹈。双江居住的彝族常以花鼓舞、四弦舞、烟盒舞、跳大娱乐等自娱自乐。花鼓舞称“者波毕”,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逢年节日、红、白、喜、丧事都请花鼓队来跳。四弦舞是一种彝族非常喜爱的舞蹈,俗称“大娱乐”,无论场地大小,人员多少都 可跳舞,其特点柔和、优美、抒情,舞者伴和着乐曲在胸前击掌,脚步在拍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轻快悠扬。烟盒舞是用双手手指夹住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舞蹈活泼优美,节奏感很强,表演特点明快。
旅游资源
在县城东南三里峰山下,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僧人如法重修。如是庵是县内建盖最早的佛寺,誉为“峨阳八景之一”,称“南寺晨钟”。1970年毁于大地震。1993年由信徒捐资在原址重建庙宇,取名普华寺,作佛教徒活动场所。
瑞竹寺在县城东一公里处,清乾隆(1736~1785)河西人天凤所建。寺分三层,供有弥勒佛观世音地藏王等多尊菩萨神像,民国年间在前层增塑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
登云寺在县城东北一公里处,为士人赴科者饯送于此。明崇祯癸未年(1643)僧人止庵募化所建,清康熙乙已年(1665)总兵刘文进重建。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1796~1820)设登云书院,供士子研读。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焚。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民国年间,改为奉祀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庙宇,被誉为“峨阳八景之一”。
大佛寺在县城东南约一里的九龙营村,大佛寺供奉释迦及十八罗汉塑像
观音阁在县城东南约半里,明万历辛亥年(1611)遵义府同知邑人刘之阑建,崇祯壬午年(1642)邑人杨学礼重修。民国年间,观音阁仅保留有正殿三间,内供奉观音大士和韦陀塑像。
道教的道观有文昌宫、真武阁、灵官殿三元宫、东岳庙,这些道观场所均在双江镇内的县城郊区不出三里之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地理气候
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
发展优势
民族文化
民风民俗
旅游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