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承(1892-1970),
何丰林,
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9年从美国布郎大学学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大附中、
光华大学、光华附中、国立师范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并曾任主任、副校长、副院长、院长等职。
人物简介
廖世承1915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学校后留学美国。1919年获
布朗大学哲学博士和教育心理学博士。
1909年入南洋公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毕业后赴美入布朗大学,专攻
教育学、心理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留美时曾得曼宁优奖生(JamesManningScholarship)荣誉,被举为全国科学会名誉委员,并得SigmaXiKeg荣誉。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是当时著名的中等教育专家,致力于教育科学实验,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并与
陈鹤琴一起进行心理实验的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编著了《智力测验法》一书,列有实验方法35种。
廖世承、
孟宪承、陈鹤琴、
俞子夷、
徐养秋、
程其保皆系
郭秉文、
陶行知在
南京师范大学倡导
教育学要科学化的改革中延聘的名师。
南高师附中1917年筹备,1919年建成一院,1921年建成二院,属教育科领导,至
东南大学附中时投入巨资,由廖世承任主任,增一流设备,聘一流教师,为同类学校中少见,曾在东大附中执教者有
罗家伦、
张其昀、
胡焕庸、雷宗海、
舒新城、
邹秉文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刘晓、巴金(李尧棠)、
胡风(张光人)、
屈伯川、周鸿经、
徐克勤、
周同庆、
李国鼎、
余传韬等。
主要著作
《智力测验法》
《教育心理学》
《东南大学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
《测验概要》(合编)
1924年廖世承编撰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为
中原地区这门学科最早的
教科书。同年,在实验的基础上,写出《东南大学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比较了道尔顿制与班级教学制的优劣,并得出根据中国具体条件很难实行道尔顿制的结论。
1925年廖世承与
陈鹤琴合编了《测验概要》,该书对推广教育测验和
心理测验起了一定的作用,是一本测验的最简便的用书,廖世承把当时只用于个人的中小学测验发展为用于团体,并丰富了测验内容,被称为“廖氏之团体测验”。
重要经历
廖世承在民国8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9年改为
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附中部主任,与陈鹤琴合编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是
中原地区最早的智力测验专著。之后又编写《
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两本高等师范及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
在此期间,廖世承积极参与以改革学制和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运动,力主在全国实行中小学“六三三制”。民国11年,廖世承起草这项新学制,由政府批准施行。从此,中小学“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16年廖世承来沪担任
光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原址位于今延安西路)副校长兼附中主任。在光华10年,廖立足于附中,面向整个中等教育,对中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廖世承去
湖南省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回
上海市,先后任光华大学副校长兼附中主任、校长。1951年,光华大学、
大夏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廖世承出任副校长。
1956—1970年,廖世承先后就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院长。被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市政协常委,任民盟市委第一副主任委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
教育实践
廖世承在
国立师范学院任院长期间,对中国师范教育悉心研究,撰写了《师范教育与抗战建国》、《师范学院的使命》、《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等长篇文章。
在长达50余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廖世承对
中原地区师范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如何办好师范教育的较系统的主张。
廖世承明确指出:“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当然是师范教育。没有良好的师资,各级教育都不会上轨道。”
创办学院
20世纪30年代,
日寇的入侵给
华族带来了空前的危机,战场上的失利更加暴露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低下,政府和教育界在发展高等师范教育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廖世承以其深厚的学养、显著的业绩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被任命为筹备
国立师范学院的主任委员,后又被任命为院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起国立师范学院。
中原地区现代著名的
教育家廖世承在担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时,带领学院师生开办社会教育,对学院所在地的文化、卫生、生产等事业的发展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教工作是国师智力、人力和财力的全方位付出,凸显了国师推广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地位,而廖世承的社会教育思想是国师社教工作发展的原动力。
办学原则
第一,师范应以独立设置为原则,附设于大学利少弊多,取消高等师范教育更是无当。
第二,应明确师范学院的使命。廖世承说,师范学院的使命,一是树立普遍的共同的教育信念,二是培养同情与纯爱,三是进行专门职业训练,四是学术方面专科训练,五是倡导实验,六是对社会教育的指导。
第三,师范训练应当严格。培养学生应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好,而且要有专业道德——有责任心、忍耐心、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
第四,要有好的师资。他认为“师范学院之理想教授,须学识宏通,而且富有教学经验,具有教育热情。
此种理想难以达到,但对现有教师可量才使用,即学术渊博殚心研究者可教高年级的课;有相当专门学问、富有教学经验而熟悉中等学校各科情形者,可任实习导师;教学能胜任而能谨慎负责者,可教工具学科或低年级之课。”这样,“学生工具教育得有基,而专门学问亦有师承,再加以优良之实习指导,出而为人师,自不致有覆餗之虞矣。”
第五,教育理论与实际教育打成一片。师范学院应既是实验的中心,也应为教育指导的中心。只有这样,师范学院在教育的地位,自然增高,教育的专业训练,也无人敢忽视了,学术也能得到普及。
自1951年起,廖世承先后任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后与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合并为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院长等职,为发展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