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上虞,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儿童教育界的圣人”。
陈鹤琴,191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转攻心理学博士,于1919年回国任教;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研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后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院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创办并主编了《儿童教育》《活教育》等刊物。陈鹤琴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设备。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已出版《陈鹤琴全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2年,陈鹤琴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幼年时,父亲便故世了,家人只得靠变卖房宅还债;母亲则靠给人洗衣服赚一点零钱。生活上,早晚吃粥,没一碟菜,每人半根油条,或者一匙酱油。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的求学之路却因得到家人的支持而使学业得以延续。
1906年,陈鹤琴考入了美北浸礼会在杭州市开设的蕙兰中学读书。1911年春,他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同年的秋天,陈鹤琴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学堂高等科。
1914年,陈鹤琴从清华学堂毕业,赴美留学。在前往美国的途中,陈鹤琴的内心在学习医学还是攻读教育学之间抉择,并最终选择了教育专业。陈鹤琴抵达美国后,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
1917年夏,陈鹤琴从霍普金斯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取得这所学校学士的中国留学生。之后,他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学和心理学。次年夏,陈鹤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转攻心理学博士。此时,恰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郭秉文先生赴美物色教师,陈鹤琴接受邀请,于1919年回国任教。
革新幼儿教育
1919年9月,陈鹤琴入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随后,陶行知等有志青年先后来到该校任教。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的浪潮中提出,中国实现民主的首要前提是普及教育,而幼儿教育则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他们在探索中共同寻求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1923年,陈鹤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20世纪初期的中国,幼儿教育并不受重视,全国幼稚园不但数量不多,而且普遍存在着“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的问题。于是,同年,陈鹤琴在南京自己家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在开办鼓楼幼稚园的过程中,陈鹤琴得到了东南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初创时期的鼓楼幼稚园,一切都在实验和探索中进行。陈鹤琴等人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后来的“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陈鹤琴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研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次年,他在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担任幼稚师范院院长,开始从事幼儿教师培养工作。根据开办鼓楼幼稚园的实践经验,陈鹤琴发表文章,提出了适合中国儿童特点的15条办幼稚园的主张。之后,在教育部的主持下,陈鹤琴与若干专家共同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园教育课程标准。1929年,他又在幼稚教育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事业,提倡教师专业精神”为宗旨的中华儿童教育社
战争中求索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时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的陈鹤琴积极投入难童的教育工作,发起成立儿童保育会并开设报童学校,目的是使数以千计的难童通过卖报自食其力。转年春,便有10所报童学校先后成立了,吸收了3000多名报童一边卖报,一边上学。
1939年,陈鹤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后因受到汉奸威胁,陈鹤琴离开上海市,在抗战后方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次年,49岁的陈鹤琴婉拒了国民政府教育部请他出任教育司司长的邀请,应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程伯庐之邀去江西办学。这年夏天,他拿着江西省政府批准的微薄办学资金,在江西泰和县的后龙山上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根据多年的教育研究经验,陈鹤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要求教师“教活书,活教书”,要求学生“读活书,活读书”。
1945年,陈鹤琴回到上海,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了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并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次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东模范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陈鹤琴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1949年5月,他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后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陈鹤琴作为全国教育界代表之一,应邀出席了开国大典。此前,他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51年初,陈鹤琴在批判《武训传》运动中受到批判,被迫在1951年10月和1952年4月作了初步检讨和再检讨。1952年,他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南京师范大学院长。在任职期间,他引进了很多人才,把上海幼专并入南京师范学院,成立了幼教系——这是1949年后为推进幼教专业化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
1958年,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陈鹤琴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还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之道
陈鹤琴探究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精心抚育儿童。他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承认。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问必答,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陈鹤琴认为,这种利用问难加以引导的方法,比“有问必答”养成儿童的依赖性来得好,它能使儿童得到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即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教学原则
陈鹤琴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学前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他看来,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也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
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学前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方面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此外,幼稚园还应特别注意音乐,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学前课程实施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大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能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同时,游戏也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
学前课程编制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即: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应是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琴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在他看来,做父母的应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他认为,家长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做父母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2、父母步调要一致;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陈鹤琴认为,应该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陈鹤琴指出,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父母对子女教育第一步应从了解幼儿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他还进一步指出,应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个人著作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菽评)
陈鹤琴是一位爱国民主主义者,并且随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受约翰·杜威克伯屈的实验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回国以后面对旧中国旧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走在前面,他跟在后边。(中广教育评)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儿童教育界的圣人”。他早年即立志从事幼儿教育和研究,终其一生,一直为推动幼教事业的中国化而孜孜不已。他通过丰富的实践和悉心的研究所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为中国幼教的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中国档案》评)
家属成员
参考资料
后世影响
多个省市如江苏省、安徽、上海市等都设有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主要致力于学习、研究和实践陈鹤琴教育思想,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2年10月30日-11月3日,由厦门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厦门教育学院、厦门市教育学会、厦门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全国“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新世纪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自1978年至2018年,中国关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呼吁与奠基的评价阶段、回顾与审视的重寻阶段、研讨与论述的研论阶段、探求与求证的探求阶段四个时期,在成果数量、研究类型、主题内容、研究队伍、研究动因、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发展。近40年间,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产出了著述图书共84本,219种期刊的论文共706篇,硕博学位论文共38篇。
轶事典故
观察儿子808天
1919年,陈鹤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不久,1920年12月26日,长子陈一鸣出生了。他对儿子频频拍照,然后在本子上记下婴儿诞生后的每一个表现:出生后2秒,开始大哭,延续10分钟,以后间接地哭,45分钟后哭声停止;连续打个6次呵欠,渐渐入睡……
他把808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10多本,从中总结出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撰写了《儿童研究纲要》一书,在课堂上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随后又写出《儿童心理之研究》与《家庭教育(第二版)》两本书,前者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第一本开拓性著作,为儿童教育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后者提出了儿童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
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开在家里
1923年,陈鹤琴在家中的客厅里成立了南京鼓楼幼儿园(幼稚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陈鹤琴聘请了两位教师,招收了12位流浪儿童。他让自己的大女儿陈秀霞任小老师,教流浪儿童认字、唱歌、跳舞;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识字游戏;甚至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陈鹤琴事事亲力亲为,布置园地,种植花卉,订制课桌椅,添置秋千、摇船、摇马、大小积木、沙盘等运动器具。
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鼓楼幼稚园试验的课程包含教具、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培养方法等,试验结果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创办中国第一所幼师学校
1940年夏天,陈鹤琴在江西泰和县上田乡新池严家村松林茂密的后龙山上,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学校没有大门和围墙,只在两棵松树间横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字下面画了一头红色的小狮子。他经常对学生说,幼师就如同一头觉醒的“小狮子”。他自封为“老狮子”,在这个荒山野岭,他和师生们一起劳动,一起教学。
该校地处玉华山麓。建校前是一片荒地,荆棘丛生,禾本科杂草遍地。陈鹤琴带领100多师生,亲自动手披荆斩棘,整地铲草,找水挖井。通过艰苦奋战,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这所学校。
在建好的校园中,“幼师”校牌的两侧横幅上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反映了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信念。
人物纪念
多个省市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等都设有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并且已出版研究陈鹤琴的著作有《怀念老教育家陈鹤琴》《为中华儿童尽瘁的教育家陈鹤琴》等。
陈鹤琴故居是私立鼓楼幼稚园旧址和中国化幼儿教育的发源地,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4号,1952年,陈鹤琴将鼓楼幼稚园无偿捐给政府,南京市人民政府已将该建筑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市近现代重要保护建筑,故居内设立了陈鹤琴纪念室、鼓楼幼儿园校史室、校友接待室、江苏省“活教育”思想研究所。
2005年10月,为传承、弘扬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现代教育思想,上海市小学更名为上海市陈鹤琴小学。2012年4月22日,重庆卫视《记忆》栏目,陈鹤琴专题纪录片首播。
参考资料
陈鹤琴.央广网教育.2023-11-26
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中国档案.2023-11-26
陈鹤琴.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11-26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4-06-09
终身尽瘁的儿童教育家.中国青年网.2023-11-26
终身尽瘁的儿童教育家.中国青年网.2023-11-26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新浪网.2014-11-22
我的半生.豆瓣读书.2023-11-26
陈鹤琴幼儿教育文集.豆瓣读书.2023-11-26
陈鹤琴 的作品.豆瓣读书.2023-11-26
陈鹤琴:心中有头狮子.联谊报.2024-06-08
协会简介. 中国蒙台梭利专家协会.2024-06-08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40年:回溯与展望.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3-11-26
陈鹤琴:一生为童稚.中国青年报.2024-06-10
现代幼教开拓者—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6-10
陈鹤琴.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06-08
陈鹤琴小学揭牌.新浪网.2014-11-23
记忆.央视网.2023-11-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革新幼儿教育
战争中求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之道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
教学原则
学前课程内容
学前课程结构
学前课程实施
学前课程编制
家庭教育理论
个人著作
人物评价
家属成员
后世影响
轶事典故
人物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