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草学名赶山鞭(
金丝桃属 attenuatum),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又名小茶叶(
山东省、
江苏省),小金钟、小金丝桃、小叶牛心菜、
紫草(山东),
贯叶连翘、小金雀、小旱莲(江苏),二十四节草(
浙江省),打字草、香龙草(安徽),小便草(东北),乌腺金丝桃(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草本植物志) 。
多年生草本,高达70cm。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常有2条突起的纵棱,散生黑色腺点或斑点。单叶对生,长圆形。
花萼、花瓣及花药都有黑色腺点。
聚伞花序顶生,花淡黄色;花柱3,分离。果卵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
多年生草本,高(15-)30-74厘米;
根状茎具发达的侧根及须根。茎数个丛生,直立,圆柱形,常有2条纵线棱,且全面散生黑色腺点。叶无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
披针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0.8-)1.5-2.5(-3.8)厘米,宽(0.3-)0.5-1.2厘米,先端圆钝或渐尖,基部渐狭或微心形,略抱茎,全缘,两面通常光滑,下面散生黑腺点,侧脉2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边缘脉及脉网不明显。花序顶生,多花或有时少花,为近伞房状或
复总状花序;苞片长圆形,长约0.5厘米。花直径1.3-1.5厘米,平展;花蕾卵珠形;
花梗长3-4毫米。萼片卵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2毫米,先端锐尖,表面及边缘散生黑腺点。花瓣淡黄色,长圆状倒卵形,长1厘米,宽约0.4厘米,先端钝形,表面及边缘有稀疏的黑腺点,宿存。
雄蕊3束,每束有雄蕊约30枚,花药具黑腺点。子房卵珠形,长约3.5毫米,3室;花柱3,自基部离生,与子房等长或稍长于子房。
蒴果卵珠形或长圆状卵珠形,长0.6-10毫米,宽约4毫米,具长短不等的条状腺斑。种子黄绿、浅灰黄或浅棕色,圆柱形,微弯,长1.2-1.3毫米,宽约0.5毫米,两端钝形且具小尖突,两侧有
彩云阁状突起,表面有细蜂窝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纵观赶山鞭的应用历史及近代研究报道,证明这一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药物具有多方面作用,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赶山鞭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又具不同的
药理学作用,但对赶山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赶山鞭有效成分治疗某些疾病的应用研究,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赶山鞭属于贯叶
连翘组植物,连翘一词最早见于《
尔雅》《唐本草》及《
本草图经》记载“此物有两种,大翘,
小连翘……其小翘生冈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细,山南人并用之,今长安惟用大翘子,不用茎花也”。可以看出小翘与大翘( 连翘) 相似,同作连翘应用。宋代《本草图经》曰:“南方生者,叶狭而小,茎短,才高一、二尺,……”。通过野外调查以及查阅《
中国植物志》的描述,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南方生的种多见于山南,现今
贯叶连翘主要集中分布在
华中地区、华东和西南;而与南方生者相对比较来看,北方“小翘”叶较大、茎较高,形态最接近于赶山鞭。而且赶山鞭的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布全国,特别在北方更为常见。
胭脂草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根据该传说,起因是
伏羲在部落里救了一只受伤的燕子,这只燕子第二年给伏羲和带来了一粒种子,种下之后便长出了胭脂草,以后逐渐繁衍,传播到全国各地。
根据考证,远古时期的伏羲和部落就居住在
日照市沿海一带
尧王城遗址南面的丘陵上。该丘陵名为天台山,现在是
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风景区内,伏羲和族人用过的石椅、石盆等石器仍在,遗址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胭脂草。
伏羲和步自汤谷,遇受伤
玄鸟,命族人养而放之。玄鸟嘤嘤有声,绕飞三匝方去。《
诗经》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乃指此神鸟也。翌年春,玄鸟衔种子而来。
伏羲和命族人播种子于土中,须臾便生根、吐芽、开花、结果。观其叶如
手掌,根如
番薯、花似杨柳,果如
葡萄,色紫且艳丽。用其叶可饲羊,花可充饥,根可入药,果可做胭脂。伏羲和甚喜,美其名曰“胭脂草”。尔后合族上下无不以胭脂梳妆为美为荣。脸用胭脂,手用胭脂、足用胭脂,指甲用胭脂,服装亦用胭脂矣。“东方胭脂”者,伏羲和部落美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