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状
钱建状
钱建状,男,无为市人。现为厦门大学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1年10月生。199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考取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先后师从余恕诚刘尊明王兆鹏吴熊和、刘海峰等先生,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同年入厦门大学中文系,2007晋升副教授,2013年,晋升教授。2014年,评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为唐宋文学。先后主持过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多部,合著若干部,发表论文约五十余篇。论文、著作曾获厦门市、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等奖等。曾赴台湾研究院、哈佛大学访学、交流。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为词学、宋诗研究、科举与宋代文学、宋人日常生活与文学等。
个人简介
成就荣誉
1999年11月获湖北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
2001年12月获浙江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2002年11月论文《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获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的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年12月,获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
2003年六月,获浙江大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社会评价
钱伯初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取得了很大成就,颇受学界好评,是当代成就卓越、发展潜力极大的中轻年学者之一。(当代知名青年学者文创公)
治学特点
钱建状所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宋代文学。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有二:
一、注重考据。其硕士导师王兆鹏刘尊明师从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其博士生导师吴熊和先生为另一位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唐、夏二位先生毕生致力于词学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这一特点,也为其有所继承。
二、注意吸收相邻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博士论文是《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宋南渡文坛的历史文化考察》,其博士后出站报告是《科举文化与两宋文学考论》,运用的皆为文化——文学的研究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努力在文学及其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中寻找中介,从而揭示文学背后的文化底蕴,再反哺文学,用以观察、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自1997年以来,其研究宋代文学已近二十年。这两个特点一直在其研究中有所凸现。其好处在于:
一、较好地继承了学统。自清代的乾嘉学派以来,文史学界注重实学的风气并没有因西学东渐而有所衰落。原因在于,持之有故,持之有据,不空言立论的学术态度,包含着严谨、科学的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是构成学者学术品格的第一要素,不应轻易抛弃。
二、预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当一部分学者,注重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观照、考察中国古代文学,视野宏通,成果丰硕。这一趋势,到现在仍未过时。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知人论世”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其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后辈学者,应当在有所继承,有所开拓。其所借助于文化地理学和科举学两个视角,从历史入,从文学出,确实也解决了一些宋代文学研究中的难点,发现了一些别人尚未发现的文学现象。因此,这一研究方法,虽不算新颖,但价值不容小觑。
学术简介
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宋南渡文坛的历史文化考察》被浙江大学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并参评2004年度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
论文《南渡前后岭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奖三等奖
代表性论文
自1999年起,发表论文有:
1、《系统开拓重构——评刘学\u003c李商隐诗歌研究\u003e》《江淮论坛》1999年2期。
2、《尊词与辨体——宋词独特风貌形成中的一对矛盾因子》《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此文为2000第四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摘录)。
3、《宋词分期研究述评》,收入《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词学思想史——评\u003c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u003e》《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3期。
5、《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提升与人文关怀——评余恕诚\u003c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u003e》《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2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1期(与尚永亮先生合写)。
6、《花间词情民间风味——刘过情词初探》《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2期。
7、《评刘尊明\u003c唐五代词史论稿\u003e》《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6期。
8、《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3期。
9、《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复印。
10、评《金元词通论》《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1、《\u003c唐诗风貌\u003e简介》,蒋寅张伯伟等主编《中国诗学》(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2、《东坡词误收\u003c青玉案\u003e一阕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13、《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与美国印地安纳东亚系助教尹罗兰(LARA I INGEMAN)合作撰写)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又同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3期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14、《宋诗人庄绰、林季仲、郭印、曹勋生卒考辨》《文献》2004年第1期。
15、《齐梁名士 宫廷文人––––南朝梁江陵庾氏世家》,收入《中华文化世家丛书》(荆楚卷),曹月堂、舒怀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2004年3月版。
16、《宋室南渡前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7、《宋室南渡与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8、《南渡前后贬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浙大学报2004年第5期。
19、《宋室南渡与文化版图的重组——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学活动为切入点》
20、2004《文学遗产》国际论坛会议论文。《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
21、《秦桧与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与郑玲合作),《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6期
22、《和战之争与南渡士人的分野》(与李本红合作),《安徽史学》2006年5期。
23、《书即师也》,光明日报2006年1月。
24、《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 文学遗产2006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科举与江湖诗派的漫游》,2007年1月。
26、《略论晚清目录学家丁丙的词学思想》(与陈瑶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
27、钱建状 《苏轼元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落第原因》,《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
28、《科举与宋代文学的期集》,《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5期。
29、《围绕赵明诚诸子与李清照生平创作的几个问题》,《庆贺吴熊和教授从教50周年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0、《南宋进士分科考试的形成契机——兼论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0月。《北京大学学报》、《教育史研究》转载。
31、《考官的雅集——同文馆唱和诗发覆》(与杨唐衍合作),《教育与考试》,2009年8月。
32、《山谷词与唐诗》(与孙宗英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33、《以\u003c全宋文\u003e补\u003c全宋诗\u003e二十则》(与苏碧合作),《中国韵文学刊》2009第第4期。
34、《贬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与尚永亮教授合作),《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35、《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新美术》2011年第6期。
36、《宋徽宗朝停废科举真相辨证》,《科举学论丛》2011年6月.。
37、《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38、《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文学遗产》2012年5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9、《落花无言 人淡似菊》,收入《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一书,2012年9月。
40、《宋诗人刘潜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11月。
41、《宋代的科名崇拜、科名歧视与文学传播》,《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42、《北宋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仕履订补》,《新美术》2013年3月。
43、《如是我闻——忆吴熊和师》,文学遗产(网络版),2013年3月。
44、《定量分析在词学研究中的成功尝试》,《词学》 ,2013年6月。
45、《宋史文苑传的史料来源与史料价值》,《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7月。
代表性著作
(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大学2006年10月版。
本书所选取的,是宋代文化、文学研究中尚属薄弱而又亟待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力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为一个时代提供文化面貌、文人精神、文学风貌的解剖图。努力在文化、文学与士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点,是本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本书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南宋初期而言,大量北方士人的南渡,给宋代文化、文学带来最深刻的影响是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改变。因此,举凡南渡士人阶层与类型、南迁路线、士人地理分布等关涉文化版图重组的重要因素,是本书力图说明的研究的对象。本书的第二章,即以此为中心而展开。而政局变化、时势内涵、地理环境、士人生活、南宋政府安置士人政策措施与文学进程、文坛风气之深层联系,亦是本书全力关注的重点。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其说明之着重点即在此。具了解之同情,力图展示两宋之际南渡士人生活的原生万言书,是本文切入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因此,虽然本书选取的只是士人中的一种类型——“词人”来作为说明对象,但意图却是借此来突出一代士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对当时的文化生态的重组、士人的文化创作的新动向进行剖析,故在说明文化、文学的总体特征与风貌时,重点并不放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史料,力图对人所处时代之背景与生活之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文史互证,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图实践的原则。表现在文中,一方面,对于宋诗、宋词、宋文的解读,本书与既往的艺术批评和鉴赏的文学研究方法有有所不同,更为关心的是这些文化成果中可供利用的史料价值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士人的全新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对于士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动态,往往由外向内、由表及里,重在剖析其成因,而不仅仅是风貌描述与价值判断。
主要社会评价: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著文指出:“从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钱著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文献的搜罗与考辨;二是从材料出发,发现问题,寻找视角,提炼观点。……在南渡词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积累的情况下,钱著在材料、观点、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心得与创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宋代文学年鉴》2006-2007,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70-372页)。
内容简介:
本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编,主要从科举、贬谪、地理文化三个层面来考察宋代文学,旨在揭示宋代文学所涵盖的广泛的社会内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下编为考证编,将制度史、社会史、风俗史的知识运用与传统考据学方法结合起来,对宋代重要作家的生平事迹、流传本事和作品进行了考证、辨析和辑佚。
本专著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从研究视角来看,本专著努力将制度史、风俗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知识运用于宋代文学研究当中,充分吸收当代宋史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并以此为切入点,找到了历史与文学的若干个中介点(如科举中的行卷风尚、期集风尚、士人漫游等)。
二、从研究成果来看,本专著所提出的宋代士人的行卷风尚长期存在,宋代江湖派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士人觅南举有着密切的关联,宋室南渡以后南方文学的崛起、文学重心的南移以及文学版图的重组等观点,皆为前人未曾触及或未予充分关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空白。
本专著所运用的考据方法据有一定的启示性。例如运用宋代的科举史知识(宋代的锁院制度、考试阅卷流程)来考证苏轼科场舞弊案的真伪,从宋代婢妾买卖制度考证李清照的生平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文学研究是相当重要。本专著以例证加深、细化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社会评价:
本专著的大部分章节曾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国韵文学刊》、《江海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其中《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u003c东坡词\u003e误收\u003c青玉案\u003e作者作》三篇发表在《文学遗产》上,前两篇还为人大复印资料2007第4期、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另外,《“福唐独木桥体”考辨》一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一文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梁建国《2008年宋史研究动态》一文亦加以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6)
(三)《宋史文苑传笺证》,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耗时七年,依托《宋史文苑传》,广收博采,对宋代近百位作家的生卒年、籍贯、家世、仕宦经历、著述等作了详细的考订。主要观点为:
(一)、《宋史文苑传》,其最直接的史源是宋代《国史》。比对《续资治通鉴长编》、《事文类聚》、《范仲淹集》、《郡斋读书志》、《容斋随笔-》、《嘉定赤城志》、《京口耆旧传》等诸书所引宋代《国史》片段,知和、陈充、谢炎、曾致尧苏舜钦杨蟠米芾张耒吕南公等皆《国史》有传,其所记诸人事迹并能与《宋史文苑传》互参。而《新安文献志》所载《国史洪湛传》、除个别文句稍异《宋史洪湛传》,其余全同,民国《适园丛书》本《山谷先生年谱》所引诸多《国史黄庭坚传》原文,则与《宋史文苑传》全同。
(二)、宋代诸朝《国史》,本之《实录》、而又参之宋人碑志、行状、家传、文集、笔记。因此,宋人碑志、文集等实为《宋史文苑传》的原始史料来源,但非直接史源。
(三)、《宋代文苑传》固然有不少误之处,但其作为信史的地位不容置疑。以吕南公为例,本传谓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南公度不能逐时好,遂不复以进取为意。四库馆臣斥其为不经之说,谓“《宋史》荒陋,此亦一端”,然考诸本集,此实吕南公自述如此。《宋史》实不误。类似此例,不烦再举。
(四)、《宋史》致误,或沿《国史》(如米芾之籍贯),或因传写(如误书“张唐卿”为“孙唐卿”),或因转述史料不慎(如误唐庚事为其兄唐瞻事,《贺铸传》误程俱诗序为词序)。或因误读原文(如记晁补之世系)。而更多的“错误”,实为《宋史》数事并举,或后事而前叙,删汰改换之际,未之熟思深考,遂致叙事失次、不确。也就是,《宋史》之书法,导致诸多疑似之误,非真误也。因此,后世学者取资《宋史》,当深味其意,未可断其是非。
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为:
(一)弥补了《宋史》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不足。(二)本课题既考《宋史文苑传》之失,又举其正,从而以实证研究纠正了长期以来对《宋史》的若干偏见与深度误解,还其信史之本来面目。(三)辑录了近百位宋代作家的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宋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笺证》。
社会评价:
一、本书中的部分成果,曾以《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宋诗人刘潜卒年考》、《宋代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事迹订补》为题,公开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江海学刊》2012第3期、2012年第6期、《新美术》2013年第3期上。二、本书出版后,陆续收到了武汉大学王兆鹏尚永亮、北京大学钱志熙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等学者的来信,对其学术价值予以肯定。三、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之后,《古籍新书报》、,《中华古籍网》、《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国内报纸、网站皆曾予以报道,并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二、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成就荣誉
社会评价
治学特点
学术简介
博士论文
代表性论文
代表性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