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晓东,1932年生,河南南阳人,心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1956年至1958年,朱晓东在北京解放军胸科医院工作。1965年,朱晓东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硕士学位。1976年首先在国内研制出牛心包生物人工心脏瓣膜并成功用于临床,随后迅速在全国推广;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并在国内率先施行主动脉无缝线金属环吻合术;1989年对先天性主动脉弓中断畸形(A型)创用新法一次性矫治术。多年来特别致力于心脏外科技术在国内的普及推广与技术队伍建设工作。的研究重点是各种人工心脏瓣膜与心室机械辅助装置。主编专著3部,获国家及部级奖6项。
人物简介
朱晓东,男,1932年出生于开封市。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解放军胸科医院、该院1958年转归地方更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至今。其间,1963年到1965年,在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攻读研究生。70年代中、80年代初,两度到英国澳大利亚进修心脏外科。他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60余年,在心外科的几个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尤其在心血管外科解剖学和心脏瓣膜病外科更是成果卓著。多次获得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医科院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1988年中央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学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93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名医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多年从事心脏外科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国内首先研制并成功应用生物瓣膜(心包瓣)进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并且率先开展了心脏外科方面的一些新技术。
主要经历
成长经历
朱晓东,1932年9月21日出生于南阳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朱建三终生办学,强调科学救国,把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为“建三”即用教育建设三民主义,父亲常常含泪催儿子读书的情景和教儿子唱“九一八事变”抗日歌曲的声音,使朱晓东终身难忘。
学习经历
朱晓东是在战火纷飞、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时期长大的,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他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度过童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斗争中投笔从戎,1950年底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准备过鸭绿江朝鲜参战,但不久分配至哈尔滨医科大学军队班接受正规医学教育。朝鲜停战之后国家急需大批高级建设人才,朱晓东在共产党的培育下发奋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医大毕业前一年作为实习医生在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基础训练,毕业后被分配到由协和技术人员组建的解放军胸科医院。协和医院在医德、医风、技术水平和科学学风方面在当时中国是最好的。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对于朱晓东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晓东常说他在解放军大熔炉中受到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教育,在协和医院学到了如何对待病人、如何做学问的良好培训,这两条主线形成了他从医一生的做人的基石。
1958年以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从事胸、心外科工作,当时在中国心脏外科尚在起步阶段,只能做一点最简单的手术,对心脏病的病理解剖、血液动力学变化、影像学诊断也刚刚起步。朱晓东除跟随老专家日夜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外,特别注意基础研究、注意临床与基础的结合,1962年以后积极参与心导管室的建设,开展各项心导管检查和造影,特别在当时缺乏医疗设备和有效的X线防护手段的条件下开展左心房穿刺术研究左心血流动力学,尽管土法上马但仍取得成功。朱晓东和同事们是在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在食不饱腹条件下工作的,因电力不足他们常常需在白天做临床工作,晚上在心导管室的荧光屏前通宵工作直到次日清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后,心脏外科近于停顿,当时作为主治医师的朱晓东虽然也受到冲击但仍坚持心脏手术不中断,保证医疗质量。同时还完成了代培阿尔巴尼亚进修医生的教学任务。
1975年受组织选派到英国留学一年。当时国内冠状动脉外科、心脏瓣膜病置换术以及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开展甚少。朱晓东在伦敦儿童医院和里兹医院进修回国后着重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及研制人工心脏瓣膜。1976 年研制成功牛心包生物瓣并在中国首先成功地用于临床,随后将此技术向全国推广。在1979年的全国心血管外科学术交流会上(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恢复的首次全国会议)作了交流。心脏外科领域亟待发展又深感人才不足,当时国家尚未完全开放,医生不易得到学习资料和信息,朱晓东利用所有业余时间查询阜外医院病理科的心脏标本和国内外相关图书资料,结合个人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实践进行写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于1980年出版了《心脏外科基础图解》的临床用书。该书成为中国许多心外科医生的启蒙专业书之一,也是与心脏外科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1980年赴澳大利亚进修专攻冠状动脉外科。当时国内仅限于少数医院能开展此手术,数量十分有限,效果也不理想。朱晓东回国后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与同事们积极开展冠心外科,并着力协助全国多家医院开展冠状动脉手术。同时继续普及心脏瓣膜病手术。1992年他担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研究所的院所长后,首先提高该院心脏病医疗预防的综合实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医教研水平。使阜外医院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大力为全国各地医院培训技术骨干。使心肌缺血、瓣膜病、先心病外科在多家协作医院也逐步规模化地开展起来。
1996年朱晓东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他积极推动本专业在全国的开展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如与美国胸部外科医生协会(STS)以及心胸外科医生国际协会(ISCTS)等学术团体建立了联系,为促进中国心胸外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12年12月,朱晓东到深圳大学做了题为“转化医学实践:从解剖台到手术台(以心脏解剖为例)”的学术报告。
主持项目
他领导和主持了国家“七•五”、“八•五”重大课题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的大奖。近20年来更专注于人工心脏研发和心脏解剖的基础研究。
至2016年,朱晓东教授从事医疗研究60年,全面开展各种心脏手术,包括复杂的换瓣术、冠心病搭桥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和大血管手术。几十年来,为了手术的成功和进行创造性手术,他不仅重视手术技术,同时还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外科解剖学、血液动力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1980年出版了专著《心脏外科基础图解》,1990年主编了《心脏外科指南》和《心脏外科学》,2011年又出版了专著《心脏外科解剖学》,此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由他主持的研究组自1972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连续承担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的攻关项目,先后研制出的BN型生物瓣、GK型机械瓣以及90年代的“PERFEOTTM”心包瓣等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并多次获奖。“PERFEOT”瓣获1997年国家发明奖与生产许可证。在瓣膜成形术的临床研究中,1988年研制出可塑型房室瓣成形环,并开展了二尖瓣腱索移植术,均取得良好结果。
人才培养
朱晓东教授着眼于培养青年专业人才,注重心外科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一名博士后。在他和其他老专家的多年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已成为有较强技术队伍并初具规模的心外科基地,并于1990年被国家教委定位为我国唯一的心脏外科专业重点学科点。他多次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介绍我国心脏外科成就。1980年在马尼拉、1985年在瑞士、1991年在伊朗阿塞拜疆等国进行学术交流,1988年被接受为世界外科学会会员。
科研成就
研制人工心脏瓣膜
在中国首创牛心包生物瓣膜:20世纪70年代初期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已经可以用人工瓣膜施行置换术,但当时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人工瓣膜,机械瓣置入后有很高的栓塞率、而生物瓣很高的损坏率同样困扰着心脏外科界,而且进口的人工瓣十分昂贵,按当时的国情绝大多数病人无法承受。1976年初朱晓东组织力量自行研制生物瓣,用牛心包经特殊生物改性处理后制成三叶式人工瓣膜,在支架弹性、瓣脚固定等技术难点方面作了改进,经过动物实验后于当年7月为一位左心衰竭的病人用自制的心包瓣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取得成功,该生物瓣正常工作长达21年。由于此种生物瓣比较耐久、成本也低,为中国心脏瓣膜病外科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20余年的研究改进制成了新一代Perfeot生物瓣并获国家发明奖
研制成功新型机械瓣:机械瓣自从改进设计并采用热解碳作为新材料后其质量明显提高,栓塞率逐步下降,20世纪70年代热解碳尚属禁运产品,国产机械瓣研制仍在探索的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初朱晓东负责的心脏瓣膜研究组与北京航天部某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GK式机械瓣,热解碳完全国产化,结构设计也有创新,1986年以后大量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以后还少量出口,已有数以千计的病人用国产机械瓣挽救了生命。
开展多种心脏手术新技术
1976年7月用自制BN型生物瓣为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实施主动脉瓣替换术。随后开展了多瓣膜替换术。1983年8月开展首例采用“主动脉-左心房联合切口”施行双瓣置换术成功。对于瓣环很小又需要双瓣替换的疑难手术提供了新的途径。1985年1月研制主动脉无缝线金属吻合环并成功用于临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提供较安全的吻合方法。当时人工血管质量较差而夹层动脉瘤壁又非常脆弱,手术缝合经常发生致命性大出血,采用吻合环以后免除了缝合出血的危险。随后又开展了同种主动脉根部替换术。1989 年2月对主动脉弓中断用同种主动脉行一期根治术获得成功。1996年6月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不能脱机病人用离心泵行长时间左心辅助达72小时以上抢救成功,为进一步使用心室辅助装置打下基础。
此外,对二尖瓣、三尖瓣成形用的人工瓣环进行研制,不仅取代了昂贵的进口产品而且在性能上有所改进,现已常规用于临床。
积极参与中原地区心脏外科的技术协作与发展
据中国有关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中国如今需要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约500万例,如仅依靠少数医疗中心和科研单位是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的。朱晓东最大的心愿是组织有关力量,在全国培训一批批合格的、规范化的外科医师和手术单位,为更多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动荡局面尚未完全结束,近于停顿多年的心脏外科亟待发展,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也日渐扩大。针对国家的需要,抱着为国争光的决心,朱晓东留学回国后首先从事心脏瓣膜外科研究。1976年将自行研制成功的生物瓣在全国推广。随后为推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畸形手术,朱晓东于1980年发表了以先天性心脏畸形为主的专著《心脏外科基础图解》。1981年以后又着力开展冠状动脉外科手术,在老一辈专家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再次蓬勃发展,在国内为心脏手术的普及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20世纪80年代朱晓东先后亲自到全国各地近30 家医院协助开展心脏瓣膜病置换手术,90年代又到10余家医院协助开展该地区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积极参加阜外医院的技术协作网以及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与国家级学习班。他的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1990年还带医疗小分队赴拉萨市开展了世界高原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小分队成员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协助西藏地区建立了心脏外科基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青海高原是朱晓东协助开展工作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区,他希望心脏手术在全国普及,使更多心脏病人得到及时和方便的治疗。
论文论著
《心脏外科基础图解》
1 朱晓东。心脏外科基础图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朱晓东。心脏外科基础图解[第二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 朱晓东,薛淦型主编。心脏外科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0.
4 朱晓东主译。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5 朱晓东,胡旭东,等。房间隔缺损的解剖类型和分型诊断:中华外科杂志,1963,11:778~80.
6 Zhu Xiao-越南盾,Guo Jia-Qiang,Chen Ying-Chun,et al:Ten-year Experience with Pericardial Xenograft Valves.J.Thoracic Cardiovasc Surgery.1988,95:572~576.
7 朱晓东,乐效辉,等。经左房—主动脉联合切口施行双瓣替换术。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85,1:83~4.
社会任职
朱晓东教授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和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届、第五届主任委员,阜外医院心脏外科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以及解放军、海、空军总医院的技术顾问等多种社会职务。
荣誉
1987年,朱晓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7年,朱晓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80年11月,朱晓东获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8年,朱晓东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学科学技术专家荣誉;
1992年,朱晓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朱晓东获“协和名医”称号;
1996年,朱晓东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朱晓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999年,朱晓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2年,朱晓东获中华医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2年,朱晓东获中华医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9年,朱晓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朱晓东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开封市一所中学执教,对学生管得很严,对朱晓东看得更紧。朱晓东的父亲主张科学救国,解放后父亲是开封市无党派政协人士。抗战后期家中生活困难,有一次父亲看朱晓东贪玩不用功,就锁上房门拿木板子抽他,父亲自己一面打孩子一面哭,当时的情景使朱晓东永生难忘,朱晓东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就是刻苦读书,科学救国,规规矩矩做人。
人物评价
业界评价
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是他终生的追求。
社会评价
朱晓东以身作则强调临床实践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病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均能满腔热情接待,兢兢业业诊治。每一例手术无论手术大小都要仔细检查病人,制定手术方案,做好各种应急措施,手术病人治愈出院还要认真随访。所经历手术的经验教训一定要做技术总结。至今他已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大量技术资料,作为他自己不断提高也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朱晓东经常强调医生要珍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因为这是以巨大代价为基础的。医生只有救死扶伤的天职而没有丝毫损害病人利益的权力,病人得到幸福就是对医生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料
朱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9-11
朱晓东.中国工程院.2024-09-1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主要经历
成长经历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主持项目
人才培养
科研成就
论文论著
社会任职
荣誉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业界评价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