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志疑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史记志疑(套装共3册)》是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代梁玉绳。全书共3册。《史记志疑》是重要的史记研究著作,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它可与之前的史记三家注并立为四家。
出现原因
史记一书的价值自不待说.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流传过程中曾有人对它进行删绥,到清代,与原书面貌已颇有出入.因此非常需要有一个精校的本子.梁玉绳在志疑·自序中说:。余自少好司马迁书,缀学之暇,常所钻仰.”既有了这样的学问基础,再加上他深感‘史记'。潺尚多”,于是决定作‘志疑'.这一作就是将近二十年,可谓倍尝艰辛.清人在对‘史记'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点:通过训诘、笺释、校勘、辨伪等方法和手段,对‘史记’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从研究领域看,清代的‘史记'考证,从唐宋时期的局限于对‘史记'文本进行注释和考证,转变到对‘史记'进行全方位的考证.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是这一特点的有力实践者.为了考证一个问题,有时需要广搜典籍,遍览先儒之论;有时又需要向当代人请教,钱大昕‘潜研堂集'中有三封信就是与梁玉绳讨论‘史记》问题的.而最大的困难在于,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材料都看不到了,所以粱氏常发出。往牒败亡,莫从勘检”之类的感慨.但最终,还是完成了三十六卷的‘志疑',为后来研读‘史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成书过程
‘史记志疑的写作,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采裴、张、司马之旧言,搜今昔名儒之高论”,。凡五易稿乃成”(‘自序)).时梁玉绳己五十八岁.书前,后有梁氏自序各一篇,分别作于爱新觉罗·弘历四十八年正月初九和五月十八.其间,曾与钱大听有书信往来,就‘史记)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钱大昕的‘潜研堂集)中有三封信是‘与粱曜北论史记书',如梁氏认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楚。二字不当。应称“秦汉”.因为汉以正统之朝承周秦而来,楚非正统,不能与秦相接.钱氏则认为司马迁著书,微言大义,在称谓的选择上具有深意.司马迁尊汉抑秦,不以秦为正统,而以汉直接上承周代.秦楚只不过是亡国之余,其地位是一样的.所以称“秦楚”而不称“秦汉”,体现了司马迁对无道暴秦的厌恶.又如,梁氏认为‘史记·天官书)错误颇多,于是以‘晋志'加以纠正.钱分析说太史公‘天官书\u003e得之于甘、石之传,而今所见之‘甘石星经)是后人据‘晋志\u003e加以伪造的.‘晋志'星名后来增加,太史公当然看不到.因此拿‘晋志'以纠‘史记\u003e是不合适的.对此,粱氏亦有回信,并在书中提及。‘志疑)的写作过程是艰辛的.他说;。余旁搜典籍,广揽先儒之论”,然后知五帝、三皇之世次多有遗错,。往败亡,无从勘检矣.”为了论证一条史实,往往需要查阅很多书籍,古人之书,今人之书,经、史、子、集,原典及注疏,涉及的很广.这也是自及今通行的治学方法之一。不如此不足以知前人之说,不足以证自己之论.粱氏四十岁弃举业,埋头著书,撰成‘志疑),是费了很大功夫的.广搜材料自不必说,面往往搜不到,那才是让人沮丧的.。莫从勘检”,表达了粱氏的摩慨.又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客观的或人为的因素,与初始面貌会有某些出入.于是粱氏说4谱牒茫昧,莫知孰是,姑从略焉.”不能确定孰是孰非,只好付之阙如了.粱氏在考证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例如他慨叹“信‘书序)。不得不议‘史记\u003e之疏.信‘史记),不得不疑‘书序'之伪.”于是,便。反覆参究”,多方考证,然后得出。‘史'所载‘书’之篇名。原有漏略”的结论,并一一指出‘史记'所漏的篇目.。‘史'、‘汉)诸表,国名最难考,或传写讹误,或后人改易,而‘索隐)所说,加以踌驳.今举余所知者言之,不能尽详.8遇到史料有时,便不能不感到困惑,。余三番计之,字数都不能合.因今本‘史记'历经后人增删,非史公之旧.增者犹可辨其伪,删者无从得其真’,只好大发感慨了.
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梁氏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且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特意向专业人士请教.如对于星象,他。询之知星者”。显示了谦虚好学的精神.正因为梁氏的严谨认真,孜孜不倦,才有了‘史记志疑\u003e这一嘉惠后学的研‘史)著作.
主要版本
史记志疑有几个版本,其中上海图书馆藏有十卷的稿本.而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五十=年三十六卷的粱氏刻本,因是初刻,弥足珍贵.后来‘续修四库全书'中的‘史记志疑)就是据此影印的.
光绪中,广雅书局刻‘史记志疑',为‘广雅书局丛书\u003e之一.这一版本与初刻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乾隆本三十六卷的基础上加T--个附录,分别是‘瞥记)中的卜部分,‘蜕稿'中的一部分和‘庭立纪闻)中的一部分.这三部分都是与‘史记志疑'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瞥记'是梁玉绳的读书笔记,‘志疑'三十六卷刊行后,粱氏又不断地补充。因为无法再添到‘志疑\u003e中,所以就汇总到‘瞥记'里.附录的第一部分就是‘瞥记'卷三中对‘志疑)的补充订正.‘蜕稿》是粱玉绳的诗文集.其中第四卷中有几篇文章是与‘志疑'的写作有关的.\u003c答钱詹事汉侯国封户书\u003e是与钱大昕就‘史记'中的闯题进行商讨的书信,有助于了解‘志疑'的写作背景.‘公仪子禁织辨’、‘反苏子范增论'、‘书史记酷吏传后'是就‘史记’问题所作的小论文,反映了粱氏的一些观点.‘庭立纪闻\u003e是梁学昌等所辑,述玉绳考古问答之语,其中也有粱玉绳对‘史记志疑'的补充.广雅书局在‘志疑)后附上这三部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创举,使得‘志疑'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大大方便了读者.光绪二十五年文澜书局石印‘历史学丛书)本,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市焕文书局石印本,光绪中上海点黄道周石印本,这些都是根据乾隆五十二年的粱氏刻本所影印的,都是三十六卷本.对于保存‘志疑)最初的版本面貌很有益处.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据广雅书局刻‘史学丛书'本捧印,三十六卷附录三卷,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这是‘志疑’最早的标点本,虽然还只是旬读,不是现在的标点符号,但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显然是进了一大步.而且,\u003c丛书集成初编)开版小,字又密,这样就将大部头的‘志疑)浓缩到十二本又薄又小的书中,方便阅读.‘丛书集成初编'本的‘志疑)吸收了广雅本与‘史学丛书)本的长处,既在形式上与初刻本保持一致,内容上又继承了广雅本有附录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u003c丛书集成初编'影响广泛,也有利于‘志疑'的传布.1981年中华书局出了‘志疑\u003e的点校本,三十六卷附录三卷.由贺次君先生点校,成为目前‘史记志疑)最通行的版本.由于粱玉绳作‘志疑\u003e所依据的明万历凌稚隆‘史记评林’校勘不精,错误较多.因此,点校者就将凌稚隆本与南京市本(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史记’的底本)有异之处附注在‘志疑'所出的各条史文之下,从而有助于读者了解‘史记\u003e的原貌,对‘志疑'的研究也有帮助.不过,所注异文并不全。在标点与文字方面的点校也稍有失误。
内容简介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志疑》对史记进行了近乎病态的考据,中华书局版史记志疑,1523页,每页5-6条对史记原文的考据,几乎全是毫无意义的吹毛求,并且缺乏有力事实根据,甚至出现大量类似“诛出公”诛应为弑,某某曰应为某某云,某某盗应为某某坐盗,历史学价值极低,在清代文字狱高压下的学术畸形发展的典型。其余大量指出所谓人名地名时间所谓“错误”,如八年应为九年,十年应为十一年,实际上应为先秦历法并不统一,历朝历代立法都不同,不同书籍记载时间差一年乃至数年都不足为奇,而其根本就不懂这一点,长篇累,厚厚几十册,论述诸如此类。彻底背离中国历史主要是经世致用,春秋笔法等的意义,不但对社会发展,理政治国毫无意义,甚至对中国史学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引发史学无用论的争议。对历史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坏的影响。流毒至今,对历史细枝末节的毫无意义的考据甚至成为某些大学文科的主要任务,浪费国家大量经费资源,误人子弟。可以说是从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开始发端。
本书对《史记》中的不必要研究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不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图书目录
史记志疑目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案:此古本篇题例也,以下仿此。各本惟阴震注王鏊所刻史记舆古合,其余皆分行倒害。而湖本首行书史记评林卷之一,尤非。
卷二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卷三
周本纪第四
卷四
秦本纪第五
卷五
始皇本纪第六
卷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卷七
吕雉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今上本纪第十二
卷八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九
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漠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一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二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十三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十四
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十五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历书第四
天官书第五
卷十六
封禅书第六
河渠书第七
平准书第八
卷十七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十八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十九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陈杞世家第六
卷二十
卫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二十一
晋世家第九
卷二十二
楚世家第十
越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二十三
郑世家第十二
赵世家第十三
卷二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
田完世家第十六
卷二十五
孔手世家第十七
卷二十六
陈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荆燕王世家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侯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二十七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二十八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二十九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列传第十三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卷三十
孟尝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一
屈原贾谊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出现原因
成书过程
主要版本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