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
低密度胆固醇两种,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每单位在140―199毫克之间,是比较正常的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水平普遍升高是造成国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和死亡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高胆固醇的防治。新近公布的亚太心血管
队列研究显示,
亚洲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且今后将集中在青少年和城市人口中。预计2010年中国中年人患心脏病的概率将会与
美国持平,中国将迎来
脑卒中居高不下、
心肌梗死快速上升的第二次心血管疾病高峰。
一般都知道,
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脂肪(主要是甘油三)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体内的一种主要能量来源;另一类叫类脂,是
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约占体重的5%,除包括磷脂、
糖脂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叫胆固醇。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一种
环戊烷多氢菲的
衍生物。早在18世纪人们已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
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
乙醚、
三氯甲烷等
溶剂。胆固醇是动物组织
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
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
胆固醇是由甾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骨质约含10毫克,骨骼肌约含100毫克,内脏多在150~250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300毫克。脑和
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组织约含2克,其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l/4。
(1)形成
胆酸:胆汁:肝脏而储存于
胆囊内,经释放进人
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叫真J1勺酶作用。在小肠尾部,85%一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X一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5%一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2)构成
细胞膜:胆
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包围在人体每一细胞外.Bq固醇为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有人曾发现给动物喂食缺乏胆固醇的食物,结果这些动物的红细胞
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咆的破裂,因此,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3)合成激素:激素是协凋多细胞机体中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
化学信使,参与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包括糖、
蛋白质,脂肪、水、
电解质和矿物质等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人体的
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
醛固酮、睾九、
雌二醇以及
维生素D部属于
类固醇激素,其
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1)外源性摄入。饮食中的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动物性食物,其中以禽卵和动物的脏器及脑髓中含量最为丰富。食物中的胆固醇多为游离(自由)胆固醇,少量为
胆固醇酯。进食后,食物中的游离胆固醇在
小肠腔内与
磷酸甘油酯、
胆酸盐结合形成微粒,被肠黏膜
细胞吸收后与长链
脂肪酸结合形成胆固醇酯。大部分的胆固醇酯形成乳糜微粒,少量组成极低密度
脂蛋白,经
淋巴进入血循环。胆固醇酯需在胰胆固醇
酯酶的作用下,
水解为游离胆固醇才能被机体吸收。食物中的胆固醇大约有40%能够被小肠吸收。
(2)内源性合成。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的胆固醇有一半以上是由机体自身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在肝脏和小肠黏膜由乙酸合成而来,从
糖类、
蛋白质、脂肪代谢产生的乙辅酶A是合成胆固醇的基质,合成过程受B一羟基一p一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催化,生成的胆固醇亦以脂蛋白形式进入血循环。正常成年人每天约可合成19左右的胆固醇,几乎机体所有的
细胞都能合成胆固醇,肝脏是机体合成胆固醇最旺盛的器官,占合成重量的一半以上,其次为
小肠和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