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文学评论家
张莉,女,1971年3月出生于河北曲阳,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
张莉自幼酷爱文学,大一时她开始文学创作,之后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读研时,她仍然笔耕不辍。接着在2004年,张莉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读博,三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的张莉,先是在南开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一段时间,接着担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一职。在此期间,她主要以关注中国现当代小说、当代文化现象以及中国女性写作发生与发展问题为研究方向,在《文艺争鸣》等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的同时,还出版了《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等学术专著。在论文获得《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的同时,张莉还获得了2014年度华文最佳散文等多个奖项。到了2018年,张莉担任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期间她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以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等职。
张莉发表了很多文学评论集和学术专著,2022年,她凭文学评论集《小说风景》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1年3月,张莉出生于河北曲阳县,幼年时期的她喜欢听广播,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守在收音机前,听《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平凡的世界》《钟鼓楼》等等。由于她的父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所以家里总会有《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张莉也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学习经历
1989年,18岁的张莉在保定市期间,她会经常到保定文学杂志《莲池区》的编辑部听讲座,在和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之一的作家谈歌讨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同时,也与许多文学爱好者聊天交流。
接下来,大一的张莉,除了系统地阅读外,同时还投入文学创作,曾在《长城》上发表过小说。之后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读研时,她仍然笔耕不辍。
学术经历
2004年,张莉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跟随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论文选题是“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该课题也成了她此后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到了2007年,张莉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是在南开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了一段时间,接着担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一职。在此期间,她主要以关注中国现当代小说、当代文化现象以及中国女性写作发生与发展问题为研究方向,在《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的同时,还出版学术专著《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论文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第三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同时,张莉还获得了2014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第七届图书势力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2018年6月,张莉回到北师大文学院,担任文学院副院长一职,同时也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期间她开了一门叫做“原典导读”的课程,领着现当代文学和文学创作专业的学生一起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百年经典。她选取了10位作家及其作品,然后都发给学生,等到下次上课时,每个学生都会发表对这个小说的看法,最后张莉再来谈。作为教授,学生谈过的她就不能再谈,于是,她就想办法出新意。正因为有新意,朱莉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称号。
在2019年3月,张莉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曾在学术界和社会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之后他还主编了《2019/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2019/2020年短篇小说二十家》《2019/2020年中国散文二十家》《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我认出了风暴》《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等著作。同时还获得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等职。
2021年,张莉在《小说评论》“重读现代中国故事”的专栏陆续发表了6篇评论文章,对鲁迅《祝福》、郁达夫《过去》、沈从文萧萧》等进行了重新解读,收获了诸多学术同行和读者的关注。之后她又写了对余华、铁凝、王安忆张洁等作家作品的细读,以及她对于百年来短篇爱情小说的分析,于是就有了《小说风景》这本评论文集,而这本著作为张莉拿下了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之后在2023年,张莉频繁出现在多个学术活动现场,3月,她出席了《催眠师甄妮》研讨会;12月,她接连出席了《阿娜河畔》研讨会、“如何书写新时代的北京“主题研讨会、以及“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等活动。
研究领域
中原地区现当代小说、当代文化现象、及中国女性写作发生与发展问题。
主要成就
学术活动
学术专著
资料来源
学术论文
资料来源
科研项目
资料来源
随笔文集
资料来源
评论文集
资料来源
编辑作品
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从“代际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张莉及其70后同代学人正在成长为中国批评界的中坚力量,其新锐犀利、扎实绵密同时又不乏个体美学趣味的批评文本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抵御精神浮躁、思想松弛、语言粗糙的时代,使自己的批评工作与当下文学实践始终保持良性的对话关系,并有望拓展当代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和思想张力。(南方文坛评)
在这个文学现状芜杂的时代,当一名批评家不容易,而要成为一个有耐心、有识见的批评家更难。张莉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露的笔触,在《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中,对25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信息时报评)
张莉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为那些“70后”作家画下最初的文学形象;寻找到他们作品里那些潜藏着的、正在萌芽的艺术品质并进行阐释;尽可能及时地给一位新作家最初的、较为合适的理解和定位;以与作家一起成长的态度来理解他们。(钱江晚报评)
张莉也在北京师范大学,但不在星光熠的作家行列,她是隐于其后的一名批评家——离作家最近的群体之一,用她自己的话说,理想的批评家是“文学的知音,作品的知音,作家的知音”。(人民文学出版社评)
参考资料
张莉.百家号.2023-12-20
张莉.中国作家网.2023-12-20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12-20
张莉.百家号.2023-12-20
研讨会.百家号.2023-12-20
研讨会.百家号.2023-12-20
研讨会.百家号.2023-12-20
文学新浙江.百家号.2023-12-20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12-20
张莉.百家号.2023-12-2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学习经历
学术经历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学术活动
学术专著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随笔文集
评论文集
编辑作品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