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由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于1988年5月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共三部六卷,一百多万字。1986年11月,由文学期刊《花城》发表第一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同年12月出版第一部,1988年4月出版第二部,1989年10月出版第三部。
小说以1975年—1985年间的中国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
陕北高原上的
双水村青年农民
孙少安、
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同时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矛盾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如孙少安与
田润叶、
贺秀莲之间的婚姻纠葛,孙少平与
田晓霞的无果之恋,再到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为人生前程而不断克服苦难的种种经历,歌颂了永无停息地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在文学界与民间存在有不同评价且争议较大的作品,发表与出版过程历尽曲折。它虽然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写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并荣获了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部著作在出版之际以及出版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曾经遭受过文学评论家、文史学家的批评与质疑,并以此为开端,在后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被称为“《平凡的世界》现象”的文化议题。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75年—1985年,中国社会处于经济大转型时期。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眼光从阶级斗争转向如何促进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1978年国家推出并逐步落实一系列
改革开放政策,以广大农村作为改革起点,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给城乡间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不断,民众的生活环境条件长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中国仍保持着长期封闭状态,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文革”结束后,压抑许久的人们迎来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同时
西方哲学文化开始活跃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作品风格、题材以及表现手法,当时社会上流传着“
现实主义过时论”。更多的人热衷于创作“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等作品类型,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同样也受到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带来的一定影响,但经历过“文革”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两个阶段的他,仍决定采用“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根基,通过展现一代人的奋斗与努力,以小见大展现出人民群众当时的生活变迁与悲欢离合,体现了时代的传奇性。
个人背景
路遥有着以现实主义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自觉和创作宏大题材、宏大结构和史诗般规模作品的情结与追求。他在写完中篇小说《人生》后,一度陷入了关于下一部作品取材的思考中,并在随笔《
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提到,自己一直认为创作应当设定一个目标,而他的目标则是创作一部长篇小说,
路遥甚至对此抱有一种使命感。为此,他陷入了迷茫与焦虑,最终决定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花费了三年时间做足了创作的准备,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以寻求灵感,如《
红楼梦》,《
创业史》,《
三国演义》等,同时还包括了其它杂书,文章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等众多领域,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的完善作品的背景知识,路遥还学习了相关的养鱼、造林、养蜂、施肥等实用技术。但只是通过阅读书籍的话,路遥认为这并不能帮助他写好人物角色与故事设定,他翻阅了1975年—1985年的大量报纸(如《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及其它省报等),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的转变,并且开始在
陕北地区各地体验生活,与农民工们一起劳作。正是因为路遥的坚持投入,《平凡的世界》才严谨描写出了历史变迁过程中牢固的细节,让人物塑造直抵人心。
路遥在命名期间,最初构思的名字为《黄土·黑金·大城市》。在与
陕西省作家
海波的一次讨论时,得知他的下一部作品名为《走向大世界》,路遥认为这个题目非常贴合自己的想法,于是便与海波商量好了借来使用。但是后来,路遥又将书名更改为了《普通人的道路》。后因时任陕西《长安》月刊主编的子页建议,最终敲定书名为《平凡的世界》。
出版历史
1986年,
路遥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手稿交给了当时活跃于文坛的《
当代》杂志编辑
周昌义。周昌义在阅读过后认为小说节奏缓慢,缺少转折,完全读不下去,于是退回了稿件。于是
路遥又将手稿交给在
西安市组稿的
作家出版社编辑
潘青萍,同样遭到了退回,因为潘青萍认为这部小说不符合时代潮流。路遥还曾寄希望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但未得到回音。
但是在此期间,陕西作协《延河》杂志接受了《平凡的世界》,并在第四期以《水的喜剧》为题,选发了《平凡的世界》小说第一部的部分章节试看效果。后在广大文友的帮助下,同年11月,
广州市《
花城》杂志在第六期发表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后来,成立不久的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李金玉多次到
西安市组稿,在未能得到贾平凹长篇小说《
浮躁》的出版权之后,拿到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书稿,读后认为这是一部很棒的作品,回到
北京市后不顾质疑向领导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同年12月将小说出版。但是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评论界评价不高,这让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发表出版遇到更大困难。
1987年7月,
路遥致信《
花城》杂志社,希望继续在《花城》发表小说第二部。但由于编辑部人事变动的原因,内部意见有分歧,《花城》最终没有予以发表。1988年4月,在全国没有一家杂志社愿意发表出版的情况下,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李金玉,冒着征订数仍不足10000 册的风险出版了小说第二部。
1987 年7月,路遥到
北京市办理出国事宜,在无轨电车上与任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的老朋友
叶咏梅偶遇,并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给了她。叶咏梅读后,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决定把小说录制成广播节目。
从1988 年3月2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花费了四个月时间播放《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用的是出版作品,第二部用的是二校清样,第三部用的是
路遥手稿。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听众来信1600多封,创下《长篇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之最。同时,
中国文联出版社也收到
读者来信3000多封,或谈阅读感受,或希望与路遥通信,或要求购买图书。期间1988年7月25日,
山西省《黄河》杂志发表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1989年10月,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内容情节
第一部
主要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双水村的现状与农民的处境为故事背景。
1975年,贫困、自尊的农家子弟
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与同样吃劣等伙食的
郝红梅,因相互同情产生好感。后来郝红梅同家庭条件优越的班长顾养民相恋,少平受到冷落。他参加学校宣传队,与县革委会第一副主任
田福军的女儿
田晓霞结下友谊。高中毕业后,少平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在晓霞的帮助下读书看报,关注着外部世界,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孙少安为了供弟弟少平、妹妹
孙兰香读书,十三岁就辍学务农,十八岁时凭着努力被选为生产队长。他与在县城教书的
田润叶(大队支书田福堂的女儿)是青梅竹马。县革委会副主任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追求润叶,田福军的爱人、润叶的二妈也希望促成婚事,能有助于田福军的仕途。而润叶喜欢的是孙少安,不愿就这样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多次向孙少安表露感情,希望成为孙少安的爱人。田福堂为阻止女儿与少安相好,揭发了少安为群众多分饲料的事,让少安挨了批斗。少安受到羞辱,同时也为了润叶有一个好的未来,自己很快相亲,与外乡姑娘
贺秀莲成家。润叶痛苦以至绝望,不久也与向前成婚,过着名义上的婚姻生活。
为改变群众贫困生活,
孙少安私自在生产队实行土地承包。事情暴露后,受到县委和地委坚决制止,黄土地上农民的第一次自发性改革遭遇失败。1979年新春,受到排挤的“改革派”
田福军回乡过年,宽慰少安不要灰心,未来一定可以迎来转机。
第二部
主要写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时世变化及其在农村、农民那里引起的反响。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改革派”田福军到黄原地区担任行署专员。
孙少安率先在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
田福堂召开大队支部会抵制,受到冷落。双水村全面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头脑灵活的孙少安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创办砖厂,成了公社的“冒尖户”,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也遇到了秀莲要求与父母兄弟分家带来的苦恼。
孙少平结束三年乡村民办教师生活,选择去黄原打工。他与在黄原师专读书的
田晓霞有了更多接触,两人因相互欣赏而互生情愫。晓霞从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报做记者,与少平互表真心后相约两年后不管身处何地都要再会。不久,少平在杨沟大队曹书记的帮助下,意外地得到了成为一个正式煤矿工人的机会。
田润叶为了远离丈夫,申请调到团地委工作,痴心的李向前以酒浇愁,开车致残,润叶心生愧疚,回到向前身边。
郝红梅爱情受挫嫁到他乡,后又丧夫,孤儿寡母靠卖馄饨谋生,与跑运输的润叶之弟润生邂逅,两人产生感情,结为夫妻。
孙少平好友金波到
青海省当兵,与藏族姑娘相识相恋,因违反军纪被提前复员,从此天各一方,再未重逢。
孙兰香和她的闺蜜、
金波的妹妹
金秀,双双考入省城大学。
在生活向人们展现出一条五彩之路的时候,往昔主宰双水村命运的强人
田福堂却一时陷入苦恼之中,他既抵制不了变革,也阻挡不住女儿、儿子的婚姻选择,以致备感失落,病魔缠身。
第三部
主要写1982年到1985年间小说人物为改变命运而做的种种奋争和不同的归宿。
孙少安的砖窑有了很大发展,他贷款扩建,却因上当受骗,蒙受巨大损失,一家再次陷入困境。后来在朋友和政府的帮助下,少安二次创业、再度奋起,他捐资修建了村办学校,被选为新一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生活在一天天变好,而与他同甘共苦多年的妻子秀莲却被确诊罹患
肺癌。
田福军出任省城市委书记。
田润叶与李向前感情加深,有了一个胖儿子。
田润生与郝红梅的婚事也得到了田福堂的默认。上大学的孙兰香与同学
吴仲平相恋,
金秀受到顾养民追求,而她心里却暗恋着
孙少平。
孙少平初到铜城煤矿,就结识了师傅王世才、师母
惠英一家,得到了亲人般的关照和温暖。后来王世才死于煤矿事故,少平承担起照顾师傅留下的孤儿寡母的重任。期间,少平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矿工组长,与
田晓霞的感情也日益浓烈。但就在少平热切地盼着与晓霞的古塔山两年之约早点到来之时,却在报纸上看到了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牺牲的噩耗。不幸接踵而来,此后在一次事故中,少平为救护徒弟遭重伤毁容。在省医院受到金秀的精心护理痊愈后,少平拒绝了妹妹和吴仲平调他到大城市工作的好意,也婉拒了金秀爱的表白,又回到煤矿那片属于他的生活天地。
主要人物
孙少安
孙少安是农民
孙玉厚的长子,在务农期间一直一心一意供养弟弟妹妹上学读书,并且在前期关于爱情的抉择中,孙少安知道
农民身份的自己与
田润叶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于是拒绝了润叶的求爱,选择了与自己更“般配”的
贺秀莲。孙少安在身份上的自卑退缩,也反映出了当时城乡环境下工农差别带给人的巨大影响,让孙少安的角色形象通过悲与喜的交织显得更为贴近现实。后来孙少安创办了砖厂,成功后捐助兴办教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无数个经历过的“苦难”面前完成了自我升华。
孙少平
孙少平是农民孙玉厚的次子,一位离开农村出去闯荡、敢于追求梦想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孙少平通过阅读与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开阔了眼界,并且衍生出了想要走出农村的梦想。在一次次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时,孙少平仍然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鼓舞自己不要退缩。孙少平青年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都遭受了不同的苦难与绝望,师傅的死去,恋人的牺牲,因保护徒弟而面貌被毁,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倒体现出了他勇于进取、不甘平庸的抗争精神。
田润叶
田润叶是村支部书记
田福堂的女儿、县革委会副主任
田福军的侄女。田润叶与孙少安是青梅足马,属干部家庭,接受过较好的素质教育,工作稳定,居住县城,对孙少安一直抱有爱慕之情。田润叶在向孙少安主动表白被拒绝以后,接受了父亲田福堂满意的、二妈徐爱云及其父徐国强极力促成的“政治联姻”,与李向前结婚。婚后对李向前一直抱有抗拒态度,直到后来李向前因车祸残疾才主动回归了这个家庭,担负起了属于妻子的责任。在田润叶的身上可以看见她拥有着敢于追求个人爱情的勇气以及服从家庭门第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既有现代意识又具传统道德的、隐忍、善良的女性形象。
田晓霞
田晓霞是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女儿,是田润叶的堂妹。作为一名高干子女,田晓霞在城市中成长,没有亲身经历过艰苦的农村生活,但她却没有因为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养成骄纵的个性。她率真开朗,潇洒热情,喜爱阅读书籍、报纸,这些生活习惯都帮助她建设起了较高的思想觉悟以及文化素养,所以她可以敏锐的发现孙少平不同于他人的优点与气质,并且与孙少平产生了超越门第和贫富的、自由而炽烈的爱情,她既是孙少平的精神支柱,也是孙少平的灵魂导师。后来,她为了救助一名落水的群众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贺秀莲
贺秀莲是
孙少安相亲相中的
山西省女子,对孙少安一见钟情、不离不弃。她不在意孙少安的贫穷,结婚时不要彩礼,新婚衣服也是能省就省,但坚持要为孙少安指定最好的。婚后的她虽然知道孙少安深爱的女人并不是她,但她却仍然勤勤恳恳的操守家计、照顾长辈。在家庭遭遇困难时,她对孙少安仍是不离不弃,是孙少安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可是在孙少安成功以后,她却不幸患上重病。婚姻与家庭就是贺秀莲人生的全部内容,是小说中真实、饱满且感人至深的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普通女性形象。
主题思想
时代的演变与社会的转型
《平凡的世界》分为三部,以1975年—1985年中国经济大转型初期作为时代背景,将故事地点聚焦在
陕北高原的
双水村,通过描述孙、田、金三个家族的家族命运反映出了普通老百姓在时代转折时的心路历程、命运遭际、矛盾纷争。社会前后的巨大变革,以及个人与家庭的挫折与追求,构成了《平凡的世界》的主体,而众多基层人民的感情发展不仅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与意识遗留,同时也展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命运的重复性。但他们迎来的是一个在“文革”结束后相对自由的年代,作者用
现实主义的笔触记录了普通人们的理想主义情怀,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苦难与温暖相互交融的世界。
对苦难的抗争
路遥曾经生活过的
陕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深厚,是一块饱受自然灾害侵扰的文化宝地,拥有着凝重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深深感染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气度,路遥的笔下就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悲苦感。陕北地区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祖祖辈辈都是代代拘泥于土地的农民,这让他们对脚下的土地抱有浓厚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也因为悲苦的环境突显得更加光明。在路遥看来,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应以强大的精神力量、绝不放弃的奋斗,来战胜苦难,找寻人生的价值。所以他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将苦难毫无保留的施加到小说人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生命运中。通过对苦难生活的斗争,对困苦命运的不妥协,路遥让读者们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敢打敢拼的人生追求,告诫了大家真情与善良可以超越苦难,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爱情的书写
《平凡的世界》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以及浪漫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
路遥对爱情的看法。爱情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往往让人相信只要有爱便可以突破一切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还必须得考虑家庭因素和经济因素,书中虽然没有直白写出这一个观点,但通过主要角色们的心理变化与所作所为也体现出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应该要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例如故事中作为主要人物
孙少安与
孙少平两人,孙少平沉浸于甜蜜的爱情之中,可与
田晓霞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仍旧让他感到自卑,他多次想象过这段爱情终将会以悲剧的方式结束,最后田晓霞却殒命于洪灾,至此天人两隔。
孙少安生活富足后,妻子
贺秀莲却患上不治之症,没有办法再陪伴在他的身边。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继续面对未来的坎坷,他们对自由幸福的执着与相恋之人的态度,也引发了读者们对爱情的深层思考。
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与社会现实政治联系密切,以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为主要的创作方向,而路遥在创作过程中同样将笔墨着重放到了如何让作品更具有“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两方面,让《平凡的世界》体现出了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平凡的世界》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去观察社会变革的整体走向,同时融入进属于老百姓的疾苦与哀乐,反映出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生动展现出了老百姓在时代变迁时那份昂扬不屈的生命力。所以在《平凡的世界》中既有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也有紧跟时事的历史转折,让《平凡的世界》具有了现实主义反思与批判的意义。
叙事结构
《平凡的世界》具有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史诗性品质,它以1975年—1985年国家经济大转型的历史变迁的现实发展作为小说背景,通过几个普通人的人生命运、精神历程、内心活动衬托出了历史变迁对人民群众心理构成的渗透与影响。
路遥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两主一次”和“两明一暗”的三线索组合法,
孙少安、孙少平为两条主线、明线和
田福军这一条次线、暗线来展开对历史转折与人物命运的描写,塑造了孙少安立足于乡土、渴望改变命运的“奋斗者”形象,孙少平追求现代文明、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形象,田福军为代表的“改革家”形象。三条线索同时展开、平行发展,并利用人物关系、情节关联,构成了一个主次有别、疏密相间、交叉汇合的有机整体。这种相对独立、又彼此照应的叙事结构,不仅使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加宽广,而且内涵更为丰富。
语言特点
《平凡的世界》在小说语言上的特点,一是质朴平淡,以纯朴自然为主,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过于诗化的描写。二是富有哲理,有许多哲理性的语言,读来发人深思。三是生动诙谐。比如孙少平高中毕业回乡,田晓霞对他说“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后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这几句话逼真地刻画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陕北农民形象。四是陕北风味,小说语言以规范的现代汉语为主,同时揉合了地方语言,特别是民歌”信天游“和方言土话的运用,使人物语言与人物身份、性格高度契合,生动传神且富有
张力,具有浓郁的陕北地域风情。
作品评价
负面评价
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面世,围绕其评价就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审美批评方面对路遥的创作手法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出不足。
1986年12月《花城》联合《
小说评论》在北京举办讨论会,20多位评论家和路遥参加了座谈交流。《会议纪要》称评论家们给予这部小说的“总体的评价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
现实主义力作”,认为“作品显露出了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但“还不能说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品格”,小说存在“开头有些徐缓”“有些章节读来有些沉闷、板滞”等不足。
正面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明确说:“路遥还被我们当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忽略和遗忘,我们在中国的评论性杂志里,已很少看到路遥的名字了……路遥的小说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却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2000年,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原教授
郑万鹏在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世界文学视野中》评价道:“描写了从大队到公社、县、地区、省会各级党政干部的工作和政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改革的态度……讴歌了神州大陆上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
纪录片《路遥》制片人
吴建荣评价道:”《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
中国作家
陈忠实评价道:“《平凡的世界》是
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梁向阳评价道:“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原因。”
作品影响
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热爱同时影响到了评论界对《平凡的世界》的看法。1988年11月底,
中国文联出版社在北京召开《平凡的世界》座谈会,邀请在京的评论家
鲍昌、
陈丹晨、
何镇邦、雷达、
蔡葵、
曾镇南、
陈骏涛、
何志云、
钱旭初、朱晖、
郑荣来、
宋文郁、
杨世铎、
叶咏梅等人到会研讨。会上,评论家们热情称赞《平凡的世界》,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力作。
中国中央电视台曾组织“1978-1999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显示,在此20年间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书中,《平凡的世界》位居第六。
2004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很多青年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而在2018年12月11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志愿中国”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
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选出广大青年心目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66%的受访青年确认,《平凡的世界》对自己影响最大,获选率排名第一。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
现实主义影视剧中,《平凡的世界》电视剧也被36.6%的受访青年认可,排名第二,仅次于《人民的名义》。
研究者所做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表明,前四届茅盾文学奖的20部获奖作品中,读者最喜欢、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根据统计资料,截至2020 年,《平凡的世界》的销量已超过1800万册。
获奖与评选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名列榜首。同年,《平凡的世界》获
陕西省“双五”文学奖
特等奖、全国第五届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
提名奖。
1994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9年,《平凡的世界》被评为“百年(1900-1999)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2018年,《平凡的世界》入选由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
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2019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0年,《平凡的世界》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2022年,《平凡的世界》入选
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衍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