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鸣凤,字羽辉,号朝阳,
临清州(今
山东省临清市)人。
中原地区清代康熙(1662~1722)穆斯林武将。
回族。生卒年不详。貌温雅,性谦和,喜文好客。幼攻章句,好程朱理学,并引用其解读
伊斯兰教,更兼习武,娴韬略,成文武之才。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武进士,授侍卫。
乾隆四十六年(1707年),
乾隆帝南巡至德州,鸣凤随从扈驾。父嵩早死,鸣凤事母甚孝。
爱新觉罗·弘历赐食,鸣凤多揣在怀里。帝洁问其故。鸣凤说:“臣有老母,敢珍此以献。”乾隆帝特赐他母亲食品二盘,鸣凤驰遣奉母。鸣凤扈驾至西湖水除
浙江省提标右营游击,任象山协副将。
康熙帝四十八年(1709年),僧人一念聚众大岚山作乱。
总督委宁台道处理,被困。鸣凤奉命前去解围。一.念和尚乘舟从海上逃跑。鸣凤曾沿海巡逻,获巨舟并擒盗贼数百人。其中有被劫商民,鸣凤查明情况,尽予释放。
②对伊斯兰教义信仰甚虔,尝以“吾教言性,本乎实有,归于一真。理有一定,言确可征,与佛氏之虚无,大不相同。苟有卓荤杰出之士,会通翻译,发明精义,与世共证,益斯道,当非浅鲜”。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春,
刘智《
天方性理》既成,南游至杭,鸣凤亟请相见,诵读《性理》,亟为推崇,说:“三复斯传,精言妙义,坚卓不磨。大慰予怀。”
③他以研读所得,附志于《性理》各篇之后,还写了序跋,分别置于全书的首尾。他把他所序跋和加有附志的本子刻了版,公开问世。这是
文言文伊斯兰教义书籍有了私人刊本之始。鸣凤又为《天方性理·本经》五章作注释五卷,旨在以浅显的文字解说深奥的道理。这书甚为学者所推崇,认为其功不在
刘智原书之下。他在《
自序》中说:“并负亲聆一斋之指示,庶茅塞少开。遵从有自。”可见鸣凤的解说,是亲自受到刘智的指点的。这里所谓“一斋”,就是刘智。
夫人物既成具性理。而圣贤又复著之为经,以昭示之,以性理之大明于天下矣,而何俟子注?况
宇宙间圣贤继出。抉幽阐奥,繁岂无人而又何俟乎武人今日之注。然于今日不以因陋而注此本经者,岂果忘萤嚼之光而好为蠢口之测耶!诚以吾教性理明于天方,犹未通于
中原地区;明于通人,尚未辨于肤浅也。盖中西同此性理也,同此性理则言性理宜无不同,同则自不得歧而视之。
今刘子介廉取吾教性理请经从未通于中土者译之、之、图之、传之,以冀同明
性学而终不能无微异者,岂性学果有不同耶?无也!性理犹日也,日无不同,而中西所测之景有微异也。景有微异则不得不各明其所测之法,以求其度之同。故中土性理请书,中土之测法也,固已汗牛充栋矣!而吾教性理诸书,非不汗牛充栋,无如语言文字犹之测法各异,虽吾教来中上千余载矣,而性理一书通于
中原地区实自刘子介廉纂译始。始则其书少,少则止揭其要举其精,而不及支分节解,以便于肤浅。
夫欲明吾教之测法,以期与中土之测法求同文度,予诚武人,恐贻因陋,而使徒揭其要、举其精,不出其肤浅之说以翼之,亦甚孤刘子负刘子矣!故予非不知参刘子之图说,而复往释是经,诚所谓忘萤嚼之光而为自口之测也。然日悬中天,所测异同不差毫抄,固有能辨者在。而掺衡立表与区区坐井溺管其求同晏度之心,则未尝不可共鉴也。如谓刘小于图之传之.而予武人欲阐圣贤之经以明人物所各得之性理而以注释自居,则予何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