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坚
宋朝的官员
张庭坚(1074-1131)),字才叔,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赵煦元祐六年(1091)进士,调成都市观察推官绍圣中通判汉州。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除著作佐郎,右正言。出通判陈州。卒年五十七。谥节。
张庭坚的政绩、德才和人格,备受朝野和百姓的赞美,并被《宋史》立传,影响后世,以至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路经广安时,特作诗《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以表达自己对张庭坚的崇敬。
人物简介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市军人。进士高第,调成都观察推官,为太学《春秋》博士。绍圣经废,通判汉州。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学,坐折简别邹浩免。宋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与邹浩、龚?、江公望常安民任伯雨皆在谏列,一时然称得人。
庭坚在职逾月,数上封事,其大要言:“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孝。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司马光因时变革,以便百姓,人心所归,不为无补于国家;陈瓘执义论诤,将以去小人,士论所推,不为无益于宫禁。乞尽复光赠典以悦人心,召还言职以慰士论。又士大夫多以继志述事劝皇帝者,臣恐必有营私之人,欲主其言以自售,谓复绍先烈非其徒不可,将假名继述,而实自肆焉。今远略之耗于内者,弃不以为守,则兵可息;特旨之重于法者,删不以为例,则刑可省。近以青唐反叛,弃守湟。既以鄯为可弃,则区区之湟,亦安足守?臣谓并弃湟州便。”庭坚言论深切,退辄焚稿。
是时,议者往往指元祐旧臣在廷者太多。庭坚为帝言司马光吕公著之贤,且曰:“陛下践以来,合人心事甚众,惟夫邪正殊未差别。如光、公著甄叙,但用赦恩,初未尝别其无罪也。”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旨。曾布因称其所论不常,帝命徙为郎,俄出为京东转运判官。任伯雨言庭坚立身有本末,不应罢言职。庭坚亦辞新命,改知汝州市,又送吏部。伯雨复争之,乞以庭坚章付外,考其所言,毋使言者为三省所胁。李清臣从而挤之,改通判陈州。
初,蔡京守蜀,庭坚在幕府与相好。及京还朝,欲引以为己用,先令乡人谕意,庭坚不肯往。京大恨,后遂列诸党籍。又坐尝谈瑶华非辜事,编管虢州,再徙鼎州、象州。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绍兴初,诏赠直徽阁。
轶事典故
《上庠录》云:在元祐年间,马涓、张庭坚等四人在太学中享有盛名,被称为“四俊”。刘焘湖州市人,年纪轻轻却也自信满满,刚成为太学生时,听闻他们的名声并心生仰慕,便递上名帖拜访,并问道:“不知道我是否有资格成为其中之一?”马涓等人对此感到好笑。刘焘又说:“凭什么你们能有这个称号?”马涓等人于是设计了一个难题来刁难他,说:“每次考试前我们会约定一个字,在考试中必须使用,只有表现好的才能参与。”随后他们私下进行了一次测试,刘焘请求告知那个字,马涓说:“第一句要用到‘将’字。”当时考试的题目是《神宗实录》,刘焘回答道:“执笔记录历史的人,权力就像将领一样,即使面对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更不用说其他情况了。”结果他真的得了第一名,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对他表示佩服,因此人们开始称刘焘为“挨尸俊”。
人物评价
张庭坚德才和人格受到百姓的崇敬和祭祀。南宋大诗人陆游广安市时特写“吊张才叔谏议”诗一首:“东风匹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泪已倾。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庭坚故里原名“车婆岩”,后人为纪念这位谏议官,将故居地改为“谏议坡”,沿袭至今。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