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艺术馆
1992年建于江苏南通的艺术馆
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市风景秀丽濠河边“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旧址。邹家华题写馆名。该艺术馆展示了中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并详细介绍了沈寿的艺术业绩和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
简介
在文化宫旁,河北岸有一条林荫小道,柳荫深处,有座面向濠河的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楼建筑,这里就是沈寿艺术馆。早在1914年此处为张謇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刺绣艺术学校女工传习所(女工,又称“女红”、“女功”,旧指妇女从事的缝纫、刺绣等技艺)。
创建
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市风景秀丽濠河边“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旧址。邹家华题写馆名。该艺术馆展示了我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并详细介绍了沈寿的艺术业绩和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
“沈寿”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是慈禧的七十寿辰。清朝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1914年,张謇南通市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市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艺术境界
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市,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市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生辉。在北京、南京市上海市苏州市、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沈寿艺术馆从199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伫立在濠河畔,更为南通濠河增添光彩。
面对濠河的八角形大门上,镌有"绣园"二字。进门后走进小院,竹丛、盆景,显得十分幽静。东边墙壁上有块花岗石石匾,上面是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所书"神针"二字。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写的"沈寿艺术馆"匾额高悬于门厅之上,邹副总理还题字"继承研究沈寿艺术,弘扬发展民族文化。"门厅内两盆素洁的兰花,映衬着洁白如玉的沈寿半塑像,面庞清秀,庄严文静,给人以亲切之感,在胸襟上还塑有一枚奖章,象征她往日的业绩与辉煌。
南通市沈寿艺术馆收藏了一批刺绣艺术精品,主要有:明清时代的民间刺绣,沈寿及其嫡传弟子的珍贵刺绣作品。品种繁多:有平绣、盘片绣、双面绣、打籽绣、彩锦绣、乱针绣。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毛、飞禽走兽。为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沈寿艺术馆先后在日本、德国、及中国台湾、北京市等地举办刺绣艺术展览,并现场刺绣表演、深受当场从士的欢迎,沈绣作品也为国际、国内人士收藏。
纪念诗
张謇怜爱沈寿之才,多次为之作诗。现录两首如下: (一)
雪君绣谦亭字,为借亭之报,赋长律报之。
枉道林塘适病身,累君仍费绣精神。
别裁织锦旋图字,不数回心断发人。
美意直应珠论值,余光犹厌黛为尘。
当中记得连环样,璧月亭前只两巡。
(二)
闻雪君病小愈,寄二截句当柬。
因君强饭我加餐,尺简能令寸抱宽。
镜里玉钗应尚怯,窗前绣稿未容看。
海上东风柳乍苏,新晴蘸绿射阳湖。
濠阳西阁南墙外,眉妩腰支似也无。
场馆介绍
沈寿逝世后,由其姐沈立继任所长,直至1938年日寇入侵南通市,女工传习所才停办。前后25年,共办15期,培养的刺绣人才遍布大江南北。现在,女工传习所旧址,范围虽已缩小,但修一新,在二楼陈列室中,还可以观赏到当年沈寿精心刺绣的《耶稣像》、《女优绣像》的复制品,那光彩照人的形象,精致多变的刺绣针法,令人赞叹不已。
邹家华副总理所题写的“瑰宝”二字,正是对这些作品最贴切的评价。
陈列室中还陈列了不少古今名画的绣品,如韩熙载的《夜宴图》、张萱的《宴乐图》及《荷香鸭肥》、《蛤蜊图》,古朴典雅,生机盎然,几可乱真。其中有一幅沈粹缜女士(当年女工传习的教师,沈寿之侄女,邹家华之母)绣的张謇手迹,堪称传世精品。”绣园“而今仍呈现新姿,2000年在南京市第六届全国中国艺术节上,沈寿当年刺绣的一幅《马头》,又荣获金奖。
在故乡苏州市,新婚的丈夫余觉以画理启迪、引导妻子,使她“针循画理”,绣技有了长足进步。一天,余觉从玄妙观卖书画回来,告诉妻子一件新闻,说那玄妙观三清殿里的金装佛像,长年苦于被鸟粪玷污,正巧城南青旸地日本租界来了位日本画家,画了一幅油画《苍鹰图》,被老道长借来挂在大殿滴水檐下,从此杂鸟不敢再飞进殿内了。沈寿听后,马上要丈夫陪她去见识见识。于是,夫妇俩抄小巷来到玄妙观。飞檐高翘的三清殿瓦檐下,果然挂着那幅《苍鹰图》。画上,那鹰张开双翼,俯冲而下;鹰眼灼灼闪光,鹰爪玉黄带红,微曲着正想猛抓过来……油画上的苍鹰不仅形似色似,强烈的立体感更使沈寿震撼不已……沉默良久,沈寿突然问丈夫:“你猜这油画用了多少色彩?”没等余觉回答,便继续说道,“我默默数了一下,足有六七十种色彩;单单那鹰翅的黑毛,就有墨黑、亮黑、灰黑、暗红黑……多达十来种哩。”余觉为妻子的细心观察而暗暗高兴,便归纳启发妻子:“这就是油画‘色随光变’的原理。”“色随光变!色随光变!……”沈寿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在她的思想认识上一下子来了一个质的飞跃。沈寿回到家里,便开始绣制《苍鹰图》。她用套针绣制老鹰的翅膀,每绣几针就换一种色线;她用乱针绣制翅膀下的绒毛,针乱线旋,绣面上凸起绒绒的羽毛……每绣一处,她都要到玄妙观观察西洋油画数次。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苍鹰图》绣成了。大家看后,都称赞那老鹰绣得像真的一样。于是,沈寿便把这种新绣法起名为“仿真绣”。
在沈寿艺术馆里,有沈寿亲自设计绣制的两件真品真迹!一件题为《马头》,1918年绣制。她把一根根细细的丝线再劈成八丝、九丝,甚至十二丝来刺绣顺风飘拂的马鬃,使人一眼看去是那么空灵、飘逸;那马眼则用擞和针法,掺杂深浅不一的黑白丝线,由外眶往内圈逐渐收拢,从而使瞳孔显得更加炯炯有神。另一幅为《丽文蛤图》:粗细不等的黑色丝线,在玉白的绸缎上勾勒出蛤蜊的外壳及一道道贝纹,活像一幅铅笔素描,简洁、明快而富有立体感,为沈寿于1916年设计绣制。这两幅镇馆之宝是邹家华和他的母亲沈粹缜捐赠的。沈粹缜是沈寿的侄女、南通女工传习所的首届毕业生。当年,革命志士邹韬奋从日本留学归来赴南通市考察,就在女工传习所与沈粹缜相识相恋,最后结为夫妻。
展览橱柜里面陈列着艺术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雪宦绣谱》的手稿和1920年由翰墨林书局出版的版本。长期的辛劳使沈寿重病缠身。1920年秋,她已卧床不起,想到自己研究创新并娴熟应用的刺绣针法,将随着自己离开人间而失传,不禁泪流满面,于心不甘。于是,她躺在病床上口述,回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刺绣经验和绣技要点,由末代状元、著名的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研墨挥毫记录,写成了中国刺绣史上第一部刺绣理论专著。
人物生平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1871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省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市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镇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候,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绍兴市人,后居苏州市。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绣制国礼
《普京总统肖像》是继《奥巴马总统全家福》《比利时国王夫妇像》之后,南通沈寿艺术馆第三次承担制造国礼。
2012年底,南通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接到了绣一幅普京总统肖像的任务,卜元组织了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6人组成团队,采取组合移动法,3小时换一次班,大家分工合作,用91天的时间就赶制完成了国礼的任务,是历史上用时最短的中国沈绣人物肖像作品。
这幅作品大小60×50厘米,所用色线近70种,刺绣以乱针铺底,小短针、小乱针、大乱针、发绣针等70多种仿真绣技法覆盖。五官表情是人物肖像的重中之重,在头发和眼睛的表现和处理上,大师们更是花了很大的心血,以传统的双钩法和金黄色短发造型表现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健康有力的年轻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创建
“沈寿”
艺术境界
纪念诗
场馆介绍
人物生平
绣制国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