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在苏联》(TintinintheLandsoftheSoviets)是
比利时漫画家
埃尔热所著,丁丁系列第一部。以
法语为基础,被翻译为几十国语言,但各个语言版本并不保证全部引进了系列中的所有故事。《丁丁在苏联》就至今没有被正式翻译为中文。
创作背景
《丁丁在苏联》先在比利时《二十世纪报》儿童版上连载了四个月左右,1930年报社将这些黑白画稿结集成书出版,印制了五千本左右。后来比利时漫画出版社开斯特曼(Casterman)接手出版艾氏作品,却把这本首部作品摆在一边,不知道是否因为埃尔热对这本青涩的作品不甚满意,详情不得而知,不过他曾翻
修过不少旧作,就是没有重画
苏联这一本。丁丁历险记系列名气水涨船高,于是在1969年四十周年庆时,以“埃尔热工作室”(lesStudiosHergé)的名义出版了五百本编号珍藏版。
喜爱丁丁的漫迷越来越多,稀少的《丁丁在苏联》成了人人想收藏的珍品。市面上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劣质盗版品鱼目混珠,想借此发一笔横财。把盗版商一一告上法庭实在费力,开斯特曼出版社干脆出版了《埃尔热档案》(LesArchivesd’Hegre),收录丁丁在苏联、
刚果与
美国行三本作品与旧作《托托历险记》(Totor,CPdesHannetons),盗版风潮才逐渐平息。
剧情简介
1929年的反共宣传漫画《丁丁在苏联》。
由
埃尔热创作的《丁丁在苏联》(TintinintheLandsoftheSoviets)是丁丁历险记的第一部。这部早期作品除了本身便十分稀有,在国外亦是
丁丁迷的努力收藏对象,亦由于明显的政治原因并未在当时同其他几集一并引进中国。这部丁丁已有中文版流转,但读过的人仍然不多。
《丁丁在苏联》连载于1929年的
比利时日报LePetitVingtieme的儿童版。当时作为报社职员的埃尔热年仅22岁。
《丁丁在苏联》的主题是记者丁丁(和
白雪)前往苏联进行实地采访的经历。内中的丁丁不断地受当时的
苏联秘密警察作为国外秘探和间谍追捕,在过程中走访了许多地方,了解到苏联对外宣传背后的“真相”。漫画中的剧情惊险而曲折,饶有趣味。
埃尔热的画风、形象构思、剧情设计还不成熟,但可以看出已是日后更成熟作品的雏形。
也是在这部作品中,
丁丁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记者出现的。
从这部漫画可以看出当时西方社会不顾苏联的积极对外宣传,针对苏联政权及其经济建设的整个怀疑和批判态度。对苏联
意识形态宣传的讽刺和“揭露”是埃尔热漫画的目标所在。
挨尔热本人并未去过
苏联,只是根据他接触的有限读物,结合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发挥而作。平心而论,这个漫画应该说是一个并没有严谨事实依据的政治讽刺作品,本身也成为西方的反共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
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政治,立场也很鲜明,因此当时未能引进到国内出版:
黑镜头大选
丁丁在苏联的所见所闻,整个是一部黑镜头大全:选举时,布尔什维克用枪指着低着头的选民说:"既然所有人都投第一份名单,那么另外两份名单就没有必要再投票了";工厂假装在全力开动,而噪音却是有人躲在后面制造出来的;政府宁可让人民挨饿也要出口粮食,好做出一幅农业丰收的景象,并且打算用枪指着富农逼他们交出粮食。
追捕与营救
丁丁不断受到追杀,秘密警察和特务毫无理由地预谋逮捕他、消灭他。而丁丁每次都化险为夷,不仅打入了
苏联军队内部,警告了富农们赶紧藏好粮食,逃脱了一次枪毙,还在雪地里发现了苏共收藏搜刮来的财富的秘密堡垒。最后,丁丁用削笔刀把一棵树做成了飞机螺旋桨逃离苏联,抓住了企图把所有欧洲首都炸掉的秘密警察,顺利返回
比利时并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
不过,鉴于这是一部画给儿童看的游戏之作,
埃尔热并没有给故事赋予正常的结构--丁丁就像遭了天谴似的,仅仅因为是个记者,就一路总是被逮捕和审判。
007一样的记者
同时,丁丁也具有超出007的天才和运气:他能用从垃圾堆里扒出来的破
发动机等物组装成一台车,用刀子把树枝刻成飞机螺旋桨,就算被雷管炸到也毫发无伤;而白雪能够在地上打出一条逃生通道。无论怎么看,这篇故事都像
贝尔托·布莱希特式的荒谬。
从来没有去过
苏联的埃尔热,怎么会对苏联抱有这么强烈的成见?原因之一是,他所就职的二十世纪报社持有
正统的罗马天主教立场。这份报纸的定位是"
天主教学说与新闻的报纸",主编NorbertWallez是一个极端保守的
右派。而他的这种正统保守政治观点,恰恰是当时
比利时的主流政治观点。
作品评价
《丁丁在苏联》创作于1929年至1930年,在
埃尔热所任职的《二十世纪报》儿童副刊上连载。从一开始,这一部作品就定位为对儿童的宣传作品。于是埃尔热抱着游戏的心态,给孩子们讲了这个离奇的故事。
《
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中,丁丁研究者CharlesDierick评价道:"丁丁系列的关键在于他'生于小国'的
惯性思维。"如果说这是指其传统的欧洲道德原则,以及保守的人格品质的话,这是一句非常中肯的评价。
在整个系列中,丁丁保持了二十世纪初期
欧洲最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比如蔑视暴发户和金钱(暴发户还都是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的犹太人面孔);以忠诚、友谊、信任、聪明而不是蛮力来克服敌人等等。对中国读者来说,《
蓝莲花》就是一个典型:以张充仁为代表的中国人尽管衣衫褴褛,却全都聪明、朴实、勤劳、谦虚。而
日本军人戴着圆边眼镜,面相凶恶狡猾,人中胡下露出两颗牙,酷似臭名昭著的
关东军参谋
辻政信。
而这部作品也并非
埃尔热通篇臆想出来的。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在前苏联担任了九年大使的
比利时人约瑟夫·杜耶特(JosephDouillet)所著《面纱后的苏联》中有迹可寻。
杜耶特虽然是个极端道德主义者,所言也并非虚假。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曾经频频邀请西方知识分子访苏。这份名单里包括
萧伯纳、
罗曼·罗兰、
安德烈·纪德,甚至还有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瞿秋白等。有的知识分子出于天真,全身心为苏联大唱赞歌,比如擅长讲"历史的教训就是没有教训"这样俏皮话的萧伯纳--
乔治·奥威尔在《
动物农场》中专门塑造了"鸽子"这样一个专门歌唱好消息的角色来讽刺他,苏联投桃报李地为他唱起高调,在萧伯纳逝世时《文学报》、《苏维埃艺术》都刊载专文悼念,表扬他"以强有力的讽刺描述了英国资产阶级--以掠夺为能事的
帝国主义政策。"
有的人不愿意说透,比如将《
莫斯科日记》封存50年之久的
罗曼·罗兰。由于长期以
苏联之友的身份为苏联开脱,即便发生了基洛夫遇刺事件后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为
约瑟夫·斯大林辩护;即便如此,也在失宠于斯大林后被苏方媒体大加批判。幸好
埃尔热一生留在西欧,并未与苏联有直接关系。否则,挨一番批判也是非常正常的。
这部作品在出版后大受
比利时人的欢迎。它满足了人们的反苏情绪。这部作品成功到了什么地步?在
愚人节的时候,《二十世纪报》专门刊登了一封
克格勃的来信,间接地证明了丁丁此人的存在;报纸甚至还专门请来演员扮演
丁丁,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从此丁丁系列一炮打响,埃尔热也才真正专注于这一系列的故事编写与绘画。
在1942年之后,埃尔热开始认真地重画早期丁丁系列作品。而这部作品由于其画面及叙述的粗糙,被他本人认为是个"年轻时的错误",再未拿出来过。而随着丁丁系列越来越成功,这本书的第一版成了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对象;由于受到极大的盗版压力,才不得不于几十年后再版。如今,它虽然保持了初始的粗糙,但却成为了一份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