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慰伯(1919——2008),著名堂名艺人、曲师,曾任
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班笛师。苏州
昆山市周市镇周水桥(现
超英村)人。1919年10月,出生于堂名世家,祖父高伯泉,养父高炳林,原本都是堂名班吟雅集和永和堂的成员,传到他本人已是第十代。
高慰伯先生自幼家贫,三岁丧母,七岁父故,过继给玉山镇堂叔高炳林收养。慰伯自七岁到养父门下,即随班学习唱曲吹笛,边做堂名边学艺,历时十年。20年代昆山婚丧喜庆都要用堂名鼓手,堂名是旧时以清唱昆曲为职业的团体,
吴秀松所创永和堂为最著名班社。高随继父投吴门下。1937年,养父高炳林逝世,慰伯失去依靠,只得独立谋生。十九岁的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富有灵气,虚心好学,努力向各位前辈请教,并暗中观摩先师们的绝技,终于脱颖而出,在堂名中立柱脚跟,在
昆山市城内小有名气。
高慰伯年轻时,曾是著名堂名班子“永和堂”的班头,在昆苏太一带享有声誉。解放后,堂名班子偃旗息鼓,他只得改行当小工。当看到昆山的几个著名拍先都外出任教时,他十分羡慕,于是在工作之余,也偷偷练起基本功,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1959年他四十一岁时,
江苏省戏校要物色一位既能担任“拍先”,又能照顾昆山曲家
吴秀松起居(当时吴秀松老先生也在校执教)的人,就立刻想到了昆山的高慰伯先生,一是他精通
昆曲又擅长司笛,二是他曾是吴秀松的学生,与老师一定会和谐相处。吴老是
昆山市曲界泰斗,能曲在三百套以上,笛功出类拔萃。炉火纯青。慰伯为了能得到太老师的真传,乃主动跟年事已高的吴老同住一室,一方面在生活起居上悉心照料吴老,一方面继续不断地向老人家学习。这样经过多年的磨练,慰伯的
曲笛水准又登上了新台阶。高慰伯先生受聘为
江苏省戏剧学校任昆曲班笛师后,负责给表演专业学生拍曲,教音乐伴奏专业学生吹笛、
唢呐。1963年转正。在校工作期间,高先生即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精心传授,又很好地照顾了吴先生,有口皆碑,得到了戏校师生的爱戴和敬重。他在戏校连续工作28年,1978年退休回
昆山市。高老师性格温和、执教耐心,深得戏校师生的敬重。经他拍曲司笛的有1958届、1960届和1978届三批
昆曲班学生,同时还有他指导的乐队吹奏员。例如现在
江苏省昆剧院司笛的
王建农,就是他在戏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弟子。
慰伯的笛艺自60年代以来,就已闻名京沪苏杭,在各地曲集之时,他先后为
俞振飞、
李蔷华、
周传瑛、张娴、
赵景深、
沈传芷、
姚传芗、
张洵澎、
汪世瑜、顾铁华、
洪雪飞、
周铨庵、
樊伯炎、
吴秀松、
宋衡之、
爱新觉罗氏、
吴新雷、张英阁、
王守泰、
李宝櫆、杨立祥、刘邦瑞(美国)、
陈正薇(
梅兰芳传人)等名家演出或电台录音司笛伴奏,深得知音者的好评。他和业余曲友的交往也很亲密,曾长期义务担任南京乐社昆曲组(即南京昆曲社)的笛师。1987年退休回乡后,又义务担任
昆山市政协联谊会昆曲组的曲师,为
苏州市曲友拍曲录音。自1988年至1990年,应苏州昆曲研习社之邀,每周赴苏一次,为曲友司笛录音,留下许多宝贵资料。1991年起,受
苏州大学中文系
昆曲艺术班之聘,担任了三个学期的拍曲和司笛的课务。1992年以后,又发挥余热,为昆山市
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小昆班做辅导工作,并为他们的课本剧谱曲,使曲声笛声贴心地荡漾在昆山故园的乡土上。1994年该小昆班在全国课本剧会演中获得了
一等奖的好成绩。1995年又专程回宁为金陵昆曲学社拍曲数月。又,1991年面授
日本留学生石井望《夜奔》、《训子》二折,并为其录音40余折昆剧唱念以及笛曲。
高老是幸运的。他等到了
昆曲被重视的
改革开放后,拍先能发挥余热,又有了用武之地,人们常看到他在小昆班和曲社拍曲吹笛的身影。他听到了昆曲入选世界级的“非遗”名录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准备在有生之年,再为传授昆曲作出贡献。高先生眉慈目善,心境平和,他悠然自得,知足常乐,他温和谦恭,与世无争,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一个名闻昆曲界的大师名家。和他住在一个新村的人,常能看到他手拎笛袋,为义务教唱昆曲进进出出、忙忙碌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采录“民器”曲调,要采录他最具代表性的昆山堂名曲牌时,高先生欣然同意,两天后就“送货上门”了。当时的录音条件非常简陋,就在办公室里,高先生对着卡式录音机就吹开了。那时,他还只有七十多岁,气息尚足,一口气吹了《普天乐》、《一枝花》、《一枝花(其二)》、《一江风》、《忆多娇》五首曲牌,线条之流畅,韵味之浓郁,让人大开眼界。后来,这些曲牌大多选人市、省的“民器卷”,也因此获得了“
贝晋眉昆曲传习奖”的荣誉。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昆曲是
昆山市的亮丽明珠,当然首先要让它闪烁光芒。高慰伯先生是唯一健在的著名拍先,理所当然的要率先为他立传。当他知道我们要为他编撰专书出版时,他激动不已,然后他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当领导向他表明为了传承昆曲需要他作一点贡献时,他当即表示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配合做好采录工作。
高慰伯先生不善言谈,凭靠撰稿人郑涌泉老师的巧妙引发,终于在支离破散的回忆中,串起了一万多字的高老传记。又在他的一些零零散散的照片中,寻到了他各个时期的音容笑貌。特别是发现了他保存了三十多年的一份来之不易的《琴挑》工尺谱。当年年底一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一代笛师——高慰伯的昆曲生涯》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喃喃自语:“想不到能有今天。”他看到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万分感谢后,还表示要为昆曲的传承大业继续出力。
第二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对他的抢救性录像工作又开始了。断断续续地录制了他的拿手曲目《上寿》、《咏花》等,一展他的出众笛音,二展他的拍曲仪态,三展他的浓郁昆韵,还有学生伴唱,虽然场面是简单的,但音画是真切的,留下了一代笛师的原汁原味的音像资料,弥足珍贵。由于抢救及时,终于保存了
昆山市最后一位拍先的绝响。
高慰伯的笛风纯正,音色亮丽,指法熟练,转调自如,继承了永和堂
吴秀松派的风韵(养父高炳林是吴秀松的徒弟),并具独家风采。他对
昆曲的生、旦、净、丑各行角色,均能配搭,尤其擅长旦角的曲子。高慰伯的演奏出神人化,炉火纯青,按照他的
日本学生石海清的说法,他执吹六匀孔笛,吹奏不同调时,全靠手指的不同开合状态来控制全音和半音的关系,可见高慰伯的笛艺功力之精深。他还擅长怀鼓、
唢呐。他的唢呐能循环吐气,连续不断,堪称绝技(实际就是现在所谓的“循环换气法”)。高老一生热爱昆曲事业,对曲友的请教从不推辞,耐心细致教曲,受到各地曲友一致敬仰。
高慰伯先生于2008年11月9日晨2时03分於江苏昆山仙逝,享年90岁。追悼会于2008年11月11日上午在
昆山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