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巨蜥(Varanus griseus),又名沙漠巨蜥,最大体长可达130cm,保育级别CITES附录I。是一种原产于
北非、
中亚和南亚的巨蜥。体型视产地不同略有差异,成体约0.8-1.2米,背部会有5-8道浅色条纹,尾部成椭圆形近乎圆锥,有19条以上的环纹。体色视产地会有显著变化,有灰色、深黄色、
栗色、亮黄色等。荒漠巨蜥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和印度次大陆的荒原沙漠地带。
栖息地海拔高达1300米,包括各种沙漠环境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
黏土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河床。
荒漠巨蜥是食肉动物,以各种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首选食物是小型鼠类、
鸟卵或鱼类,偶尔它们也会
捕食小型
爬行纲、鸟类、
两栖动物、昆虫等。荒漠巨蜥通常在9-4月份处于冬眠期,以躲避
中亚与
北非沙漠冬季冰点的低温,出眠后它们会大量进食补充体力,随后进入发情期进行
交配,在7月
产卵。由于环境恶劣,荒漠巨蜥的寿命通常不超过8年。
荒漠巨蜥体长约1呎10,尾巴长约2呎4吋,牙齿尖锐。吻端凹陷,鼻孔斜开,较接近眼窝。脚趾较短,尾巴圆或稍微扁平。头部的鳞片非常细小,背部鳞片细小及光滑。在颈部两侧的鳞片呈锥形。腹部鳞片光滑,共有110-125行。它们呈灰黄色,或多或少有一些褐色的斑纹。幼蜥有黄色圆点及深褐色的斑纹。
荒漠巨蜥栖息于沙漠、沙丘或干燥荒地,性格相当粗暴,受到威胁时会将身体与颈部膨胀,将身体弓起并发出低沉的嘶吼。它们是挖土的高手,但沙漠与
黏土层不易挖掘,所以有时他也会以地面鸟类的巢穴为其居所;能在短距离(约100-150公尺)内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冲刺。食性广泛,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窝牛、鸟类、蜥蜴、蛇类,其他动物的蛋和腐肉等为食,也吃其他毒蛇,本种对蛇的毒液具有特别的免疫力。
荒漠巨蜥是
变温动物,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有
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荒漠巨蜥捕吃大量昆虫,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荒漠巨蜥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
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
软骨横隔处。
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
细胞终生保持
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
分叉尾的现象。
荒漠巨蜥为
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
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