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遗老集》共46卷,计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新唐书辨惑》、《君事实辨》、《臣事实辨》、《议论辨惑》、《著述辨惑》、《杂辨》、《谬误杂辨》、《文辨》、《
六一诗话》等洋洋46卷大书。
原文:晋王述①初②以家贫,求试③
宛陵令,所受赠遗④千数百条。
王导⑤戒⑥之,答曰:“足⑦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⑧,清洁⑨绝伦⑩,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11)。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12),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13)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14)矣。
翻译:
山西省的
王述早期比较穷,求了个
宛陵县县令的官做,(在位)收受贿赂一千多起。当时的
丞相导劝诫他(这样做不合适),他回答说:“捞够了自然就不捞了。”当时的人都不理解他的品格。后来他经常调动做地方领导工作,清廉得超过一般人,不动产动产都用旧的不换(新的),这才被人们赞叹。我曾经读到这里而笑他。所谓清廉的人,穷也不会改变他的操守,所以可贵;而他因为没钱而贪婪索取,捞够了后停止,这还能称为清廉么?但史臣记录下来,把(它)作为令人称颂的事,真没见识啊。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
周昂和
古文家刘中为师。
完颜璟承安二年(1197)经义
进士﹐官州
录事﹐历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为国史院
编修官﹐迁
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
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间在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
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天兴二年(1233),
金朝马都元帅
崔立以南京
东京汴梁(今
开封市)降蒙古军,召他与
元好问等撰功德碑。元好问拟就碑文后,他参预了删定。金亡不仕,北归乡里。1243年三月,东游
泰山时病逝。金亡北归﹐隐居乡里以终。他颇有政治才能﹐然而由于多年居于闲散的位置上﹐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为人滑稽多智﹐而能雅重自持﹐谋事详审。
王若虚是金代的重要学者﹐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王若虚的文学理论﹐论文主张辞达理顺,论诗提倡晓畅自然的风格,主张写“哀乐之真”,反对模拟雕琢,推崇白居易、
苏轼。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
滹南诗话》﹑《文辨》等著述中。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以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其诗文创作亦颇为可观,与其诗文主张保持一致:其文不事雕琢﹐唯求理当;其诗以白居易为法﹐崇尚自然﹐能曲尽情致。
周昂在评论时人之文的时候曾经指出:“正甫之文可敬﹐从之之文可爱﹐之纯之文可畏也。”(
刘祁《
归潜志》卷十)。
王若虚著作均收于《滹南遗老集》。此书共45卷﹐包括《五经辨惑》2卷﹐《
论语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唐书辨惑》3卷﹐《君事实辨》2卷﹐《臣事实辨》3卷﹐《议论辨惑》1卷﹐《著述辨惑》1卷﹐《杂辨》1卷﹐《谬误杂辨》1卷﹐《文辨》4卷﹐《
六一诗话》3卷﹐杂文及诗5卷。其学术论著部分﹐辩难驳疑﹐不落臼﹐对汉﹑宋儒者解经之附会迂谬以及史书﹑
文言文句法修辞之疏误纰漏﹐多有批评订正。其《文辨》﹑《诗话》专门论文论诗﹐虽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却从始到终﹐观点鲜明﹐有不少独到见解。
《滹南遗老集》45卷﹐续1卷﹐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丛书集成》本。《
滹南诗话》3卷﹐有《
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霍松林等校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