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又称岭北,指
中原地区北方沙漠、
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
清代特指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通称为
博克多汗国。现分属于今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地区。
漠北,即现在的
蒙古高原,
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漠北的范围东至大兴安岭山脉,西至
阿尔泰山脉,南至
戈壁大漠,北至贝加尔湖周边,为东西3000千米,南北1000千米的广阔草原。
在古代,漠北地区乃是匈奴、突厥以及
蒙古族活动的中心位置,更是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根据地。
基本介绍
位于蒙古国南部的
东戈壁省、
南戈壁省、
戈壁阿尔泰省等省份以北,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是和林。自从
秦朝起,“大漠”一词就经常在史书中出现。汉朝时
刘彻派大将军
卫青将匈奴赶到“漠北”。后来
霍去病深入漠北至
狼居胥山(
蒙古国的肯特山脉)。公元89年(
东汉永元元年)夏六月开始,
窦宪、
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 匈奴人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
北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
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由
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而还。
杭爱山以北,中国人称为“极北”,基本上被视为蛮荒地带。
唐朝文学作品中常见的“
天山”“都护在燕然”也指此处。
辽朝在此建立
可敦城成为后来
耶律大石创建
西辽的根据地,汉制隶属上京道,军事隶属西北路招讨司。金朝长城治所驻地。元朝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驻地。
洪武五年(1372)正月,
朱元璋命
徐辉祖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由木怜道出发,赴和林为中路军;
李文忠李文忠为副将军,由帖里干道出发为东路军;
冯胜冯胜为右副将军,由纳怜道出发为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合骑兵15万,三道并进,出征漠北。骑兵15万,用于后勤运输保障的马匹更当倍之,因此,此次出征所用马匹至少在30万匹以上,规模之壮,在洪武一朝空前绝后。久经沙场的扩廓利用明军胜兵易骄的心理,诱敌深入。徐达冒进于
王保保与贺宗哲联军的伏击圈中,‘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一数万。”同样,明军则损失惨重。据《草木子余录》 载,“分三路出讨漠北,大败,死者前后约四十万”。相对于人员,战马损失应该更加惨重。如果说此时的
朱元璋畏惧于被他称之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即扩廓帖木儿) 而不敢主动出击,那么“在
洪武八年八月, (
北元) 丧失了大将王保保,十一年四月,元主昭宗又逝世,但明军还不敢乘机大举”日本学者
和田清敏锐地觉察出这一现象,但没有给出答案。不仅如此,在以后长达 15 年的时间里,也未见明军大规模出击的举动,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年。从各方面分析,战马的匮乏应是制约明朝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主要因素。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清点全国兵马数,计官兵1204923人,马仅45080匹,可见
岭北之战后明朝军马的缺少。“与虏战失利,敛兵守塞”只能用步兵固垒。“马悉数不过二万,若逢十万之骑,虽古名将,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其结果是步兵的战略投送能力远远弱于骑兵。“明军自是希出塞矣”。明军骑兵的严重缺失让
朱元璋继承
元朝最后一个行省的计划严重受挫。“按此和林之偏师也,我军鲜利,高皇盖数悔之。”最后只能在
内蒙古地区设置诸多卫所,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
朱棣五次北征岭北但都未找到蒙古主力。而自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更是少有出塞之军。明朝对蒙古(漠北)封建主虽然也封以王位等,同时给印、授敕、赐衣,允许世袭,但并没有改变蒙古贵族的封建游牧制度。因此,蒙古各部的分裂状态依然如故,这是蒙古各部不断与明朝抗衡的重要原因。而后金皇太极继位以后,为了确保对蒙古的控制,逐步地、然而也是坚定地在蒙古实行了划分牧地、编旗设佐(佐领)、更定爵秩、军令政令统一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君臣、主从关系。
历史沿革
汉朝
卫青、
霍去病、
窦宪曾多次攻入漠北深处致使匈奴远遁西迁,汉唐元都曾在漠北设置修建过长城、治所。
至1731年,
清代设立
乌里雅苏台将军,驻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罕省扎布哈朗特),负责掌管
唐努乌梁海和喀尔喀四部及所附额鲁特、辉特二部军政事务。
乾隆中叶之后,统辖喀尔喀四部和
科布多省、唐努乌梁海二区。辖境相当于今蒙古全境和额尔齐斯河上游、
斋桑泊以东至
东萨彦岭一带以及
阿勒泰市地区北部。按行政区划来说相当于今
蒙古国、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戈尔诺—
阿尔泰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和科麦罗沃州的南部,及中国新疆
阿勒泰地区的北部。以其辖区为
蒙古族牧地,故与
内蒙古地区地区相对而言,清末通称为“
博克多汗国”。乌里雅苏台城是
清代漠北高原建三大军事重镇之一。清季称喀尔喀蒙古,今
中原地区统称外蒙古,为蒙古国疆域的主体。
地理环境
由东向西依次为:
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大戈壁、新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哈萨克斯坦
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
山脉及高原戈壁
南北向,由东向西依次为:内蒙古大兴安岭、
蒙古国肯特山(
俄罗斯雅布洛诺夫山脉)。
东西向,由南向北依次为:
锡林郭勒盟高原、戈壁阿尔泰山脉、
唐努乌拉山脉、(俄罗斯)
萨彦岭。以及西北东南走向的
阿尔泰山脉、蒙古国杭爱山脉。
河流及湖泊
由东向西,可分为三大区域(五个流域)。
一、黑龙江支流:
石勒喀河(音果达河【赤塔】、
鄂嫩河)、
额尔古纳河流域(
海拉尔河、呼伦湖、
克鲁伦河、
哈拉哈河)。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锡林郭勒高原以北,
大兴安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之间,跨越中蒙俄三国边界。
二、图勒河【
乌兰巴托】、
鄂尔浑河、
色楞格河流域(伊德尔河、
额吉河、
库苏古尔湖)、贝加尔湖。位于戈壁阿尔泰山脉以北(主要是
杭爱山东北地区)、肯特山(
雅布洛诺夫山脉)以西、东经100°以东(库苏古尔湖以东),在今
蒙古国、
俄罗斯境内。
三、科布多河、
扎布汗河流域(杭爱山以西蒙古国境内),
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
斋桑泊流域(中国新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北、阿尔泰山脉以西),
叶尼塞河上游(
萨彦岭以南),包括四国边疆各一部分。
四:漠北,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漠北位于今天的
蒙古高原,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
戈壁为界。
历史上是匈奴,突厥,
蒙古族的势力范围,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
汉族发动侵略的大后方。
主要居住区是:图勒河-
鄂尔浑河(今
蒙古国境内)-
色楞格河流域贝加尔湖(今
俄罗斯境内)。
贝加尔湖,是
地球容量最大、最深的
淡水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南部伊尔库茨克州及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距蒙古国边界仅111公里,是东亚地区不少民族的发源地。被称为“
西伯利亚地区的蓝眼睛”。
湖型狭长弯曲,宛如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
在
西汉,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汉朝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地缘价值
王恽《秋涧集·总管范君和林远行图诗序》:“国家兴王地,据上游而建瓴中夏,控右臂而扼西域,盘盘郁郁,为朔土一都会。”
虞集《道园录·送苏子宁北行诗序》:“控制要害,北边重藩。”“又尝有大臣镇抚经理之,富庶比于都会。士有不次之,贾有不资之获,而侥幸之民争趋之。”
柳贯《柳待制文集·苏志道墓碑文》:自予游京窃从廷臣知边事者一二言:“和林其地沃衍,河流左右灌输,宜杂植黍麦,故时屯田遗迹,及居人井臼,往往而在。盖
阴山山脉大漠,益南数千里,控扼形势,此为雄要。”
朱思本《贞一斋稿·和宁释》:“和宁即哈刺禾林,乃
圣武始都之地,今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常以勋旧重臣为之,外则诸王星布棋列,于以藩朔方,控制西域,实一巨镇云”
初中地理上讲过亚欧大陆由于
帕米尔高原山结的存在极大阻碍东西方的交流。中原想要到达
欧洲,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但北方情景就截然不同,随着纬度半径不断减小地貌也越平整,是北大西洋暖流以北受到
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区域,骑兵可以一路从漠北杭爱山快速机动到
喀山汗国境内,仅仅只有3000多公里,远不如
东汉首都洛阳到
西域喀什的距离。所以历史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很远,其实难度和漠北机动到
杭州市是一样的,任何势力从漠北右臂打欧洲,据上攻中原是相当方便。
从漠北出土的遗迹以及突厥碑文证实汉唐曾在这里设置过统治机构,但汉唐都以为这地方不适合耕种,
孛儿只斤·忽必烈却建五卫,每卫万人,其中屯田者2000 人,屯田军与其他军人为二与八之比。京师六卫,每军抽兵士二人屯田,以供兵士八人之食。这就告诉我们,十分之二屯田,即满足其余十分之八的粮食需要。之后,其他各卫抽调的屯田军有多有少,都与2000 户相去不远,虽然中原有的地方屯田军人数要高出,但还是少数。历史上中原军民不断打走一波总会有另一波不知名的游牧民族从
蒙古高原渊源不断的涌下,为此
元朝从漠北扼守北方成为重中之重。元朝百年来通过农牧互补把和林打造成“生殖殷富内地”的大元雄关,
朱元璋与他的谋臣武将正是深知利害毅然北伐但在
岭北之战遭遇失败。而自
土木堡之后更是少有出塞之军,自此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成为明朝唯一没有拿下的元朝实土行省。
约瑟夫·斯大林亦有这样的思想。向东可抄东北战区的后路,向南直接压迫京重地,向西矛头指向
河西走廊,威胁通往新疆的后勤补给线,用一个蒙古压迫中国的三个“北”,冷战时期的蒙古是
苏联的宠儿,是苏联面向东方的战略前进基地,它使苏联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历代王朝态度
最初人民是在半山坡居住因为洪水淹不到,待外界知识提高后逐渐下山选择有水有猎物的地方居住,渔猎是人类最初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渔猎基本是从自然资源中直接摄取,没有自身的生产资料,而游牧有自己的羊群马群作为产出的生产资料,游牧定居后逐渐演化为农耕文明,在农耕社会耕地是价值最大的存在。农耕统治者为了让农民安心耕地宣扬安土重迁思想并禁止商业流通,所以农耕社会有耕地欲望没有领地欲望,因为游牧思维是地方越大牧地越多,农耕则是除了占领战略要地外能耕种的沃土与会耕种的人才是宝贝,对疆域有选择挑剔性。没有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世界上农作物的产量都是有限的,耕战模式中,秋收剩下的食物成了粮食暴兵线,这种不好好种地又损失男性劳力又消耗粮食去打不能耕种的土地在儒教眼里亏大发了。也只有
秦始皇、
刘彻等雄主或
李世民、
朱棣等篡位皇帝以及渔猎、游牧的思维
惯性才会启动耕战模式,其结果无一例外的被儒教谴责。农耕文明的安逸性发展到最后对耕地的欲望与早期相比又出现挑剔思想,没排水开发过的耕地(三角洲、沼泽地)亦不愿搬迁。虽西方文明朝代更迭,但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对周围的蛮族都是传递教授本国的文学知识和生活习惯,对科技是严防死守,所以后来罗马覆灭,蛮族们还是罗马,也都自认是罗马后裔,不过科技就黑暗的中世纪了,科技知识则被
罗马帝国遗民辗转西方各国回到西方(由于地缘优势无法做到元朝、清朝的统一以及赤眉黄巢这些烧书的举动),儒教反之,对
儒家思想严防死守,奇技淫巧当赏赐随便送,工匠随便赐。这样西方的文化、科技一直未被蛮化
断层,由于
欧洲地理不便通过生活需求迫使其发展航海商业,通过流通性吸收各国文明知识与自身文明知识进行交流冲洗与积累。至16世纪以后摆脱宗教束缚的教育,随着知识大量传播普及推动西方进入工业文明科学大爆发。科技创物出现后,耕地、牧地、海洋、沙漠各种地貌的价值被彻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