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文王碑
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的历史遗迹
“北周文王碑”刻于宇文觉元年(公元557年),系当时北周将领为追谥北周文王宇文泰而立,坐落在当时繁华的成渝古驿道上。它刻在一块俗称“天落石”的巨石壁上,通高2.44米,宽1.24米。专家认为它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
南北朝时期,西魏晚期实际掌权人宇文泰派大将尉迟迥率勇士12000多人伐蜀,连克剑阁县漳州市等地,一路所向披靡。即将攻破益州(成都市)时,益州刺史开城投降,从此,成都及巴蜀地区归于西魏统治。而这条连通成都与重庆市之间的“巴蜀大道”也因为历史的改写重新赋予了使命,当时驻守四川省的大将强独乐为了歌颂宇文泰的功绩,刻碑记录了这段“平定巴蜀”的南北朝历史。碑文阴刻正书40行,每行34字,全文1400余字,均刻于正方格内,大部分字迹风貌犹存。碑身下左右角浅刻两佛像。
北周周文王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记录北魏西魏、北周史实并为宇文泰歌功颂德的碑刻,既是研究北魏、西魏、北周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职官及书法、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见证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实物。
2013年,北周文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月3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第377号)。
历史
那是一块“天落石”,有几间屋子大小,上面用楷书阴刻着1310多个字,被历史学家们称作“北周文王碑”。碑在龙泉山脉深处,成渝古驿道旁,石佛寺背后,有1400多年历史,康有为曾赞它“精美之独乐”。
北周代魏驻川将帅刻碑表忠心
作为西魏丞相鲜卑族宇文泰效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其子宇文觉建周后,追尊宇文泰为文王。作为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宇文泰观时而变,最终南清江汉区,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的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法等乃隋唐政治制度的渊源。
公元556年,宇文泰北巡,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一带时,不幸染疾身亡。数月后,宇文觉登基,建立北周。公元557年,当时驻防武康郡(今简阳市)的车骑大将军强独乐等11位将帅,为表对新王朝的忠心,在当时隶属简阳地界的东大路边的天落石上,为宇文泰立碑刻字,同时在天落石上还刻凿了碑像一体的“周文王庙碑”。
现状
2013年,北周文王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以楷书阴刻着1310余字,主要叙述西魏实际执政者、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生平业绩,北周代魏史事,以及蜀汉立碑缘起等,是中原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的形式记录北周时期史事及为宇文泰歌功颂德的石刻,极其珍贵。通过对碑文的解读,能为后人了解、研究北周时期政治、军事等制度提供文字佐证。
文物保护
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有一座小庙,里面“住”着有1400多年历史的“北周文王碑”。在小庙的旁边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肖太发,陪伴石碑已近50年。
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个石碑当作我的命肝心来管理。”肖太发坦言,他对石碑的感情非常深,他曾嘱托他的两个儿子和孙子,如果哪天他过世了,那么他的儿子们就要继续把这个“北周文王碑”守好管好,不能再遭人破坏。
碑刻
碑额上写着:“北周周文王之碑。周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
碑文中,既有刻凿背景叙述:“今既天归周恒,应袭其故,遂依尊号文王,斑告天下。”也少不了对宇文泰的称颂:“乐等今从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张掖市诸军事、化政郡开国公宇文贵边戍岷蜀,因防武康,不胜悲切。故于分?东之岭,显益之岩,天落石傍,为王敬造佛二尊宝堂。药王在其左,普贤在其右,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挟侍,两厢飞天化生,在上驰翔,师子吒呰,在下侏张。百神庄严,内外黄黄,鉴察愚真,济其道场。前立灵碑,文字书扬,龟龙交,■■昂藏,刊石隐文,万代弥常,赞其功勋,永序延康
目录
概述
历史
现状
文物保护
碑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