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钦(1882~1930年),名家,四川巴县(今重庆
巴南区)人,周文钦热心公益,创立了重庆孤儿院,又主持平儿院的工作。曾任巴县教育会会长,他励精图治,彰著于教育,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报人、教育家;又是一位敬恭桑梓,不遗余力,造福乡邦,为修南温泉林泉,奋斗二十余年(从清末周文钦作《渝南温泉修会序》开始),是开发南温泉成为风景名胜的先驱。在他着名的《南温泉修禊会序》中,除推崇南温泉名胜外,文中引证了前代国运衰微的前车之鉴,讥讽了
东晋偏安,晋人只知空谈的史实,抒发了一片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南温泉经其奔走筹划,于1919年动工,筑石坝、浚池塘、凿修仙女洞、培植园林,历时三年,使南泉焕然一新。从此,南温泉以清池照影,绿柳临风,亭台楼,风景优美闻名于世。他的事迹也永远流芳后世。1930年8月,周文钦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终年48岁。他本人在南温泉,却没有片瓦寸地,到重病时,无钱医治,死后身无分文,遗命“效
杨王孙裸葬,小温泉乱石间可矣”,民众为感激他的功德,最隆重地将他葬于南泉。
生平事迹
周文钦生于清光绪8年(1882年)10月,巴县鹿角场西山沟人氏,他8岁入私塾,深以乡学究的封建注入式教育为苦,稍长,在惠民场杜成章(字少瑶,清末
举人,主讲辅仁书院)先生处读书,大获教益,1903年中癸卯科秀才,名列榜首,他遍览群书,文思益进,文章每一脱稿,便为士林争相传抄,被当时称誉为“巴渝名秀才”,经杜师推荐,任《
广益丛报》编辑、后又任《国民公报》主编、
重庆市《商务日报》总编兼社长、《繁星月刊》主编、《
民报》总编,被誉为“重庆报坛之先驱”。晚年尚佛学,自号莲居士。
1920年,周文钦任巴县教育会会长。当时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为了给家乡贫困的留学生筹集出国资费,周文钦与巴县视学
温少鹤及各界代表筹设了巴县贷费局,周文钦任总干事。为筹措资金,他四处奔走,八方游说,获得工商界名人
汪云松首批资助。
到1923年,先后向留法及游学省外的学生贷出158人次,共贷出
银元27500余元。这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它培育和锻练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
共产主义先锋战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周文钦还向银行贷款4000元,迁移改建中学校6所,扩建小学7所,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援助,为推动地方教育作出过很大贡献,并倡办孤儿院等公益事业。
开发
南温泉,是周文钦多年的心愿。1919年,周文钦邀约当地名流,发起修建南温泉的聚会,探讨筹资办法。并奔走呼吁,上书当局。终于得到
巴南区知事吴锡三和
重庆市军政长官熊克武、但辛等人的支持和各界人士捐助,并于当年动工修建。
他还亲自到工地督察,解决修建中的具体事务。南泉公园历时三年,圆满完工。
1930年8月,周文钦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终年48岁。家属遵遗嘱,将其遗体简葬于南温泉
花溪河北岸山上。
生爱温塘,殁葬温塘,平生寄迹向溪山,倘他年胜迹留传,定成佳话;
始勤教育,终老教育,至死浮云同富贵,剩此日青毡尚在,何减古人。
修葺南泉
重庆市是一座具有火炉之称的城市,而重庆郊区的
南温泉由于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气温夏天比重
庆市区要低3~4度,而冬天则又比市区高二度,因此成为重庆市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但自古以来,由于交通险阻,人迹罕至,未曾开发利用,明万历五年 (1578),该处始建温泉寺,人们逐渐在此洗浴,称“
重庆市南岸观音寺温泉”,最初的温塘,其实只是一个热水泥塘,直至清
同治年间(1862~1874),县人周大成培修浴室,建亭复之,中间石墙,以别男女,由于其地处于沉沉山谷,危崖千尺,崇山峻岭,路不通之中,恶劣的地理环境,长期得不到开发,直至清
宣统元年(1909),南温泉也只有十三户以农为业的农户,故知之者鲜,游之者绝,南泉真正开发建设,是从清末周家桢(文钦)作《渝南温泉修禊会序》开始,先后二十一年,文钦先生,亲力亲为,呕心沥血,鞠躬尽,死而后已,硬是把
南温泉推上了开发建设的发展之路,后又历经几十年的不断建设,才形成现在的南泉风景区,著名的南温泉十二景,各具了山、水、泉、洞、林、瀑的主要特色,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享誉海内外。
周家桢,字文钦,巴县鹿角场人,1882年10月29日生,为当时称誉的“
重庆市名秀才”,曾任《
广益丛报》编辑,后任《国民公报》《商务日报》主编兼社长,巴县教育会会长等职,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报人、教育家,又是一位敬恭桑梓,不遗余力,造福乡邦的功臣名士,为修葺南温泉,奋斗二十一年,不但奔走呼号,调查研究,还带头捐资,身体力行,是开发
南温泉成为风景名胜的先驱。
周幼时常来南泉洗浴,对温泉水是“喜其温度之适宜,恶其垢浊之不治,因思有以改良之,”由于他自幼熟习南温泉风物,对其地的山川诸胜“不能令是邦人士得早领挹其胜,亦一憾事。”
清
宣统元年,(1909)已成为“
重庆市名秀才”的周家桢,发柬帖通邀县邑社会名流,仿效古代修禊会故事,聚会南温泉,自制《渝南温泉修禊会序》。序中,极力铺叙南温泉的大自然优胜及开辟前景,引起各界人士重视南温泉修葺盛事而予以囊助,一方面多次在重庆《商务日报》发表有关南温泉风景的文章,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周的主张得到了修禊会同仁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当时的巴县县令吴锡三拨军币六百元的资助,各界人士也在他修葺林泉,造福乡邦的鼓舞下,乐于捐助。
民国八年(1919),拉开了南温泉建设的序幕,巴县县令杨席芝敦促培修浴室开工,翌年工竣。同年八月十九日,遭
山洪暴发,新建浴室毁于洪水。遭此挫折,周并不灰心,仍然四处奔走,向社会呼吁,多次上书当局,精诚所至,得到了最高当局督军熊克武及但懋辛等人捐款的热情支持,重建浴室,工程于民国十年(1921)夏开工,冬季完工,并大其泉宇,外建楼榭,较前恢宏,游客纷至沓来,地方商业也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温泉浴室的建成,使
南温泉的繁荣初具规模,名气大振,四时游客络绎不绝,但当时的交通极不方便,主要是步行,骑马,坐轿,滑竿,况山路崎岖,石路嶙峋,来去必经水陆两程,舟车互易,一日不能返。周家桢认识到交通的重要,于是,不畏艰险,三次登山,踏遍十余险峰,观察坡原起源,线路直,考察南温泉至渝之道路,在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今拟就桥址下,两山峡锁口处,(即现之堤坎)奠基下石,筑一厚二丈高一丈之石堤,石堤筑成之后,花溪中容纳之水,平均可加深数尺,沿溪一带,即便行船”的主张,又绘制了《黔川改道由温泉方面出江略图》,由原界石,鹿角场,老厂,海棠溪六十里陆路出江(
长江),改为由界石,(南)温泉场,李家沱,三十二里陆路出江,以后,黔川道果然改经温泉场,并号称山城的南大门,这无疑是周家桢雄才大略的结晶。当时的地方建设,政府是不拨款的,周家桢将自己的主张不仅刊登在重庆《商务日报》上,又印成小册子赠送,力主筑坝,广泛宣传,八方募款。民国十四年(1925)农历冬月初五,筑堤工程奠基下石,次年堤成。庆幸之际,同年即遭
山洪冲毁,复又移址重建,建成宽,厚各二丈,长十二丈的石堤,堤上建
拱桥三洞,名“植威桥”。民国十六年(1927)夏历五月举行踩桥盛会,当时的盛况空前。然中宴刚过,山洪暴发,冲去堤桥一角,工程复又报废。两次毁堤,诬陷之言四起,周并不因此而止步,仍于民国十七年(1928)十一月一日再作《温泉补修桥堤募捐款启》,其中“乞望各界达雅,随喜捐助,惠予玉成……,尽力募捐,期奠全功”,由赵资生榜首,周家桢殿尾等48人发起募捐。但周家桢壮志未酬,潸然于1930年去世。后由赵资生、曾子唯、
潘昌猷,分别在重庆
陕西街留春幄,宴请商业界、盐业界、
金融界等人士,进行募捐,堤坎最终于1935年建成,但周家桢没有等到堤坎建成的那一天。堤高三丈六尺,长十丈,宽二丈,堤上无桥,堤内外成梳儿背,免溢出之水冲击堤基,打掉两侧锁口石,增宽河面,减少洪水冲击,堤成后,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同心协力而成,故名“同心堤”,堤成后,南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沿溪景致骤然生辉,花滩溪逐易名
花溪河,正如周家桢所预料;“晨夕天气清穆,溪山净媚,扁舟数友,溯洄其中,览胜寻幽,
西湖之游,将无以过。”有诗赞堤坎曰;“珠帘云幔挂晴空,喧闹还同竹憾风,漫想三春桃浪暖,芳堤绿水泛花红。”
南泉中心公园游览区,原是一坝年产十二担租谷的水田。民国十六年(1927),辟此场地,划归公园范围,为“渝
南温泉公园”。为完善管理机制,周家桢努力不懈,作《温泉公园商埠督办文》后,1928年8月又作《请拨款建南温泉公园二次呈文》,不久继作《南温泉计划草案附录起》,在其中殷切期望“筹建公园,必有长足之进展。”当时,有本地人,北伐
少将杨子云,解甲归田后,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凭借他的地位、威望,联络社会富商,名流,如赵资生、曾子唯、
潘昌猷等人,共商
南温泉发展大计,发起成立渝南温泉公园董事会。周家桢在《渝南温泉公园董事会发起致词》中说,“是由最幽曲的溪流入手之初,从智、德、体做去,将来不难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我可以断言。”董事会的宗旨,是为南温泉的建设筹集资金,规划、建设
南温泉公园。民国十八年(1929)春,在董事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温塘公园事务所》,公推
重庆市商会总会长赵资生任所长。是年初,周家桢闻陈莲峰言,得知小温泉里许有一深洞—神仙洞,为穷探幽秘,再辟新景,四探神仙洞,并作《温泉发现新洞记》。消息传出,连巴县县长也随周躬身亲探,同时周拒绝了县长将此洞取名为“文钦洞”的建议,最后取名“三天门洞”。经过周家桢等人二十一年的努力,
南温泉以最初的一泉一洞发展成为一溪、三峡、三泉、三洞、三瀑的景观特色,周家桢却因探洞受寒,即患声哑,导致
肺结核旧疾加重,不自重视,仍忘我奔走于为国为民的大计之中,迄六月底方始休息治疗,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是年(1930)八月逝世,终年48岁。
周家桢先生在浴室两次培修中,耗资4700余元,他垫支1600元,筑堤两次被毁之后,众说纷纭,垮堤原因责怪他偷工减料,贪污筑堤款,周实则苦不堪言。在几次工程中,他明知使用当地人不妥,但要办事,又非得使用当地人,事出之后,他全责承担,仅自责用人不当,别无他怨。当时修堤,耗资13000余元,他又垫资1000余元,为了地方公益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认为“钦之区区劳资,又何足算也,自是一笑忍置之。”正如赖以庄先生所说:“
文钦先生视地方休戚,如自身之痛痒,有所兴革,不避劳怨,或遇诬陷,坦然无所较,久之,宵小亦怀惠焉。”由他带头捐款开发建设
南温泉的款项千千万万,而他本人在南温泉,却没有片瓦寸地,到重病时,无钱医治,死后身无分文,遗命“效
杨王孙裸葬,小温泉乱石间可矣。”民众为感激他的功德,最隆重地将他埋葬于南温泉花溪河北岸野猪窝山上。巴县教育会同仁,为之募集500元修坟,由南温泉正街到墓地的路,取名为“文钦路”。周墓条石砌成,墓前拜台两旁,有石桌石凳,最前面有约三丈高的石塔,条石砌成的石栏,宛若花蓝,无碑文,惜毁于文化大革命。“声望重三巴,共仰如北斗。”11月24日,巴县教育会、教育局、
重庆市《商务日报》社、民报社、孤儿院、省立二女中、聚新诚银行等十余单位,在巴县图书馆联合举行周家桢先生追悼大会,盛况空前,到会致祭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挽联近千幅,身后哀荣之隆,前所罕见。其中
陶闿士致挽联云:
“生爱温塘,殁葬温塘,平生寄迹向溪山,倘他年胜迹流传,定成佳话;
始勤教育,终老教育,至死浮云同富贵,剩此日青尚在,何减古人。”
”为谋公益,竟解私囊,使我僻壤生辉,著迹三巴称名胜;
方别芳辉;勿闻易,痛君青氊如故,至今四壁仅图书。
周家桢先生的坟墓静静地躺在野猪窝山上,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塌毁墓拆,1985年
九龙坡区政协牵头出资再修,沙石墓碑阴刻竖形隶书“周君文钦之墓”,落款“会稽马一浮敬题”。
(选自《南温泉趣谈》 撰稿:杨玉、彭泽君)
南泉纪事
南泉又称
南温泉,其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荟萃,温泉流淌古今,享誉
重庆市,名闻中外,系重庆市主城区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南泉于
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兴建温泉古寺见史。
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
巴南区人周大成对自然涌出的温泉水“建亭覆之,中间石墙,以别男女。”以“温汤沐浴”开始了对温泉水的利用。清朝
宣统元年(1909年),记者、编辑出身的巴县鹿角人周文钦先生倡导成立了“渝南温泉修禊会”,揭开了对南泉大规模开发的序幕。“修禊会”于1913至1934年间3次集资,并征得熊克武、
刘湘等人资助,在纵贯南泉的
花溪河上,3次修建因洪水肆虐建而毁、毁而建的拦河堤坎,使花溪水位提高,既方便了游人荡舟揽胜,又免去了人们进入中心景区—大泉的跋涉劳顿。同时修建了浴室、泳池、旅舍,供人们洗浴、休闲。1921年,熊克武率先在南泉建公馆,名“觉园”。此后,“新风别墅”、“琴鹤山庄”、“蕴庐”等公馆、别墅先后落成。
1935年,川黔公路延伸至堤坎,
重庆市城里的人们便可横绝
长江再驱车而至南泉。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重庆成为
国民政府陪都,南泉地区党政机关林立,达官显贵云集,中外名流纷至沓来,常住人口骤增至1.2万余人。电厂落成发电,公路延至大泉,景点相继开辟,浴室扩建装修,餐馆、旅社毗邻而立,酒楼、茶肆日夜飘香,
花溪区河上游船如织,轻歌曼舞通宵达旦……一派“直把花溪作
秦淮河”的升平景象。当时麇集南泉的党政机关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中央电台、
中央银行、蒋介石侍从室等数十个;文化单位有中央政治大学、南林学院、
四川省高等专科学校等十余所;
林森、
蒋介石、
孔祥熙、
陈果夫、
陈立夫的公馆、别墅遍及南泉;阿沛·阿旺晋美、张恨水等常住南泉,黄炎培、郭沫若等在南泉留下了游踪,中缅印战地司令官
约瑟夫·史迪威的一对儿女也曾到南泉游览……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为南泉修订、书题“南泉温泳”、“虎啸悬流”等12景名,并由能工巧匠镌刻于海泉路岩壁之上。著名学者
穆济波挥毫为南泉新旧21景题写了赞美诗篇。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
南京市,其军政机关随之东迁,公馆、别墅人去楼空,商贸、旅游业亦日渐萧条。
1949年南泉解放,1952年市政府定南泉为“南温泉公园”,1953年市
建设局遵照刘伯承、贺龙等领导的指示,制定了逐年开发建设南泉的计划,陆续斥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开辟、修葺新、旧景点。至界石、鹿角的公路先后建成,使南泉联系外界的公路增至四条;大规模疏浚后的
花溪河上,新、改建的造型各异的七座桥梁跨溪而卧;溪畔新堤及堤上透花石栏蜿蜒曲折,沿堤新植香樟林阴夹道;仙女洞前的建筑物修饰一新,扩建后的泳池碧波荡漾;新辟园回廊亭阁,曲径通幽;新建花园梅、桃吐艳,四季飘香;枇杷林、
柑橘林、慈竹林终岁长绿,郁郁葱葱;
烈士陵园掩隐在参天蔽日的
松柏丛中……南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1958年,“
大跃进”席卷神州,大办钢铁、毁林造地接踵而至,南泉茂林惨遭涂炭。
1966年开始的“文革”狂热中,南泉再遭浩劫:仙女洞被毁,花圃被废,亭阁被拆,
林森“十二景点”题刻被凿,公馆、别墅弃置毁坏严重……南泉陷入了萧瑟的寒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泉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按照市委、市府“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各方开发,共同保护”的方针,来自多渠道的资金涌向南泉,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南泉风景区的热潮,南泉面貌日新月异:孔祥熙公馆整修一新对外开放,六千余平米的小游园在八六年洪灾遗址上建成,按原貌修葺一新的“中正堂”、“蒋公馆”、“陈公馆”、“三八园”等陪都遗址敞门迎宾,登建文峰的索道由小游园跨
花溪河凌空而上,长逾三千米的旱地滑道自建文峰蜿蜒而下;出世临风的建文遗迹、妙趣横生的奇石馆、高踞于九曲公路之巅的旅游山庄、风格别致的阳光度假村、花木掩映的桃都山庄……新辟的旅游景点、新建的旅游配套设施遍及南泉。目前,更加美好的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已展现在人们面前。南泉,这颗璀灿的渝南明珠必将闪现倍加夺目的光辉。
(选自《巴南文史》陶天齐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