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士(1886~1940),名闿,一字开士,号天研,别署天倪阁居士,重庆府巴县籍。1901年,他进入
川南经纬学堂就读,与吴玉章、
黄复生、
谢持等同窗。1904年左右,他任教于巴县开智学堂和
川东师范学堂,研读经史古籍,培养出了
赖以庄、
向宗鲁等知名学者。此间,他受
杨庶堪等人影响,反清的热情日渐炽烈,遂加入同盟会,参与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同盟会初创之时,经费困难,陶闿士临难解忧,卖掉了祖上遗留在重庆的大片房产和乡间的许多田租契约,悉数慷慨捐赠,以助革命。蜀军政府成立后,他出任文书局长,主编机关报《皇汉大事记》,后受
孙中山特颁嘉奖令予以褒扬。
辛亥革命失败后,陶闿士深感失望。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
中国国民党时,他便不再参加。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遭到通缉,隐匿乡间。1918年3月,他当选为
四川省第二届议会议员,因目睹议员贿选丑闻,愤而辞职。对此,
赵熙十分嘉许,特以“秋水三巴,朝阳孤凤”相誉。1923年,因有病在身,转向研究
印度佛学。1925年,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佛学大师
欧阳渐研究佛学。1927年,他在家开馆讲学。由于学识渊博,且擅辞令,讲课旁征博引,妙语如珠,风生四座,所以慕名而来者甚多,几至室无隙地,后他正式开办了思诚国学专修学校,培养出一批英俊之才。1925年,他受
向楚之约,为《巴县志》编,负责《市政》《物产》《人物》诸篇的编写。抗战期间,他因避空袭,往返于城乡之间,与少时同窗老友吴玉章、
杨庶堪等相聚,因心脏病加剧,于1940年1月然长逝。
人物生平
辛亥义士陶闿士传略
陶闿士,名闿,一字开士,又号天研,别署天倪阁居士,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籍四川江北县,13岁过继本族,遂著巴县籍。
他过继后,得到姑父冉慈的教勉督促,购置大量书籍,锐志学习。当时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中日甲午之战以
中原地区签订屈辱条约而告终,“
戊戌变法”又因
那拉氏顽固派的势力占统治地位而宣告失败,国穷民困,国运阽危,陶闿士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时
重庆市名儒
龚秉权(龚春岩)讲学于巴县观文书院,在讲课中喜阐发民族大义,以爱国思想激励学生,陶闿士拜门受教,深受影响,开始萌发民族革命意识。
冉慈和
向楚都是原清廷翰林院
编修赵熙(尧生)弟子,陶闿士通过冉慈结识向楚,三人关系密切,在道德学问上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后闿士与向楚胞妹向士齐女士成婚。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陶闿士入泸州经纬学堂(
川南经纬学堂)就读,学堂监督赵熙,教习有向楚、冉慈、周善培等。与陶闿士同窗有吴玉章、
黄复生、
谢持、曹笃等。
光绪三十年前后,陶闿士曾历任巴县开智学堂、
川东师范学堂国文教习,日后成为知名学者的
赖以庄、
向宗鲁等都是他的学生。在此期间,他与
杨庶堪、童宪章、吴骏英、
文伯鲁、
朱必谦等为友,与杨尤为相契,杨特撰写一篇《与陶天倪订交书》,为文学界所传诵。光绪三十一年,陶闿士参加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陶闿士参与其事,积极奔走,不遑眠食,并与杨庶堪、
向楚等秘密筹划武装起义。
同盟会重庆支部初建时,经费缺乏,陶闿士慷慨捐输家产资助革命。蜀军政府成立时,议以铜元局局长一职为酬,他执意辞谢不受,应命任文书局局长,主编《皇汉大事记》。时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闻知陶闿士义举,十分赞许,特颁令嘉奖。
辛亥革命虽告成功,但革命果实却被
袁世凯窃夺,陶闿士对此痛心疾首,深感失望。民国元年同盟会改组为
中国国民党时,他便不再参加。
当
二次革命失败后,
杨庶堪、向楚均出外避祸。陶闿士原为同盟会中坚人物,平时又言论激切,所以这时也被指为“逆党”,不得已,只好改名李知白,隐匿乡间。
1918年1月
章太炎奉广东军政府命来渝,住中营街
向楚私宅,陶闿士出面款接。章太炎手书条幅录
曹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赠。同年3月,陶闿士当选为
四川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后因目睹议员贿选等种种丑行,愤而辞职。事为
赵熙所闻,赠词“秋水三巴,朝阳孤凤”相誉。不久,陶闿士东游
上海市。
1923年,
孙中山在
广东省创建
安国军政府海陆军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杨庶堪任秘书长,陶闿士因哮喘病发作,不能追随,返川养病,家居数年,转向研究
印度佛学。1925年赴南京支那内学院师从佛学大师
欧阳渐(竟吾),并与同门学者吕微(秋一)、
汤用彤(锡子)、
熊十力(子真)以及巴蜀知名教授
蒙文通、王恩洋等友好相交,此外,又结识了
马一浮、
梁漱溟、
陈铭枢等。
陶闿士1927年返渝后,在家开馆讲学。翌年,不幸家遭火灾,藏书荡然无存。但他办学的决心毫不动摇,移居重庆米花街正式开办思诚国学专修学校,聘请名士
向宗鲁、
赖以庄、陈季皋等任教。课程开有中文、英文、数学等,重文史,分甲、乙、丙三班,学生约三四百人。收费视学生家境而定,凡家计贫困者,酌情减免。陶闿士性格爽直豪迈,为人轻财重义而自奉甚俭,因而人多乐与交游。他才气纵横,诗文提笔立就,曾与门人登山揽胜,赋《峨眉山歌》为师友赞许,称“有仙气”。
谢无量先生有诗对他高度评价:“变名学剑十年功,耻向横流叹道穷,别有壮心营四海,笑人攘臂作三公。”
1933年,陶闿士受县长
唐步瀛之请,为《巴县志》编纂,负责编写《市政》、《物产》。抗日战争期间,陶闿士因避空袭居西里冷水场,仍往来于城乡之间。在此期间,吴玉章以中共南方局领导成员身份到渝,因与陶闿士系川南同学,特相访晤。不久,陶闿士心脏病加剧,时值
杨庶堪自
香港特别行政区返渝,特来冷水场看望他,留居10日,两位知交好友,作了最后的小聚盘桓,杨去后不久,陶闿士即溘然长逝。时为(1940年)1月,享年仅54岁。
著作
慰友诗①
文子巴山秀,门前春水生。
兴来三日醉,老去一横经。
身隘屠龙志,②儿皆作凤鸣。
注释:
①
袁世凯阴谋称帝时,陶闿士挚友文伯鲁撰《
讨袁檄文》,发表在《商务日报》上,社会舆论为之轰动,后遭缉捕查抄之祸。因此,写了一首慰友诗,劝慰老友,并鸣不平。
②隘:通“溢”,充盈之意。
③喑:无光,昏暗。□:疑漏字。代躬耕:
谢灵运《初去郡》:“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峨嵋山云歌
天下名山臣趋跄,峨眉之秀应帝王。
自来游者说不改,第一雪山与云海。
太白独吟天上月,固知各有会心在。
我爱此山诚不群,心疑胜处终在云。
我生四七非韶颜,三日手弄仙人鬟。
下视群峰小米点,始知身在山上山。
忆昨方抵清音阁,仰视悬空山欲落。
今日我比山更高,山之绝顶衬芒履。
山高云大夏生寒,宿阴湿路常不干。
雨夜浓云忽封顶,日光漏色金炯炯。
山腰以下无片云,秋江远镜摇烟艇。
少焉山头净无氛,又见山腰缠白云。
波摇浪转四山活,诗中无法传绮文。
晴天有时云四塞,山雨欲来满山里。
人在山头云在腹,却从云背望羌国。
山云本是山衣裳,仙人以云为家乡。
鸟飞不到云能往,谁识山云真有香。
我来见云不见雪,饱看云生及云灭。
沧海桑田转瞬间,大抵兴亡皆一瞥。
君不见昨日少年颜如丹,今已春花春又残。
白发欺人不相贷,日日天上跳双丸。
在尘须有出尘想,得意勿忘失意难。
举眼不看贵人面,何难山上将云看。
(选自《峨眉行卷》,1931年)
乌尤寺
秋到乌尤万竹凉,一堆浓绿水中央。
秦时明月依然在,老对山僧话夕阳。
【说明】前两句描写秋天乌尤的浓绿,后两句回顾乌尤的悠久人文历史。清新恬淡,情韵幽深。
大佛寺
山门联
集句
干青云而直上①
障百川以东之②
【注释】①干青云而直上:
南齐孔稚珪王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干,冲。
杜甫《兵车行》“哭声直上干云霄”。 ②障百川以东之:
唐朝韩愈《进学解》“障百川以东回狂澜于即倒。”障,阻拦。
【说明】集句者借用这两句颂扬
乐山大佛的伟大。意谓大佛之高可冲云天,它阻拦众河的肆虐,导以东流去。雄浑豪迈,气概不凡,与大佛的雄姿颇匹配。联文见于
四川人民出版社《对联选》。集句者、书者俱佚。
纪念文章
文/林永蔚
友人远方归来,为缅怀先人,邀我随伴去重庆九龙陵园祭祖,拜毕,信步园中浏览,偶见排排墓群中有小碑一方,此碑虽千般一律,毫无特色,但上面书刻的“严父陶闿士、慈母向士齐老大人之墓”铭记却使我产生了几许兴趣。我虽不学无术,但自幼喜读杂书,对于陶闿士之名似曾在那里见过,细查生卒年月,再向友人询问,他似是而非地说,这大概就是辛亥名人陶闿士先生的骨骸安寝之地吧。
2011年是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往事悠悠,归途之中我们饶有兴致地谈起了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些话题。
1894年11月,在美国
火奴鲁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驱们成立了兴中会。 1905年,
孙中山联合
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
东京成立了
中国同盟会。
“
反清复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成为了孙中山领导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有着二千多年皇权至上的古老土地上,辛亥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一天天得以深入人心。
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戊戌辛亥,英雄辈出,许多仁人志士为着国家民族的兴盛而上下求索,呕心沥血,巴人陶闓士先生便是其中翘楚。
陶闓士虽位辛亥群贤之列,但因种种原因,典籍记之甚少,笔者孤陋寡闻,仅在浩瀚繁杂的典籍中,偶见有关陶公的零星记载。
照说陶闓士先生也是一代名人,他怎么会在这当代
两周王陵中留下这方寸墓葬呢?莫非有同名同姓的人么?带着种种疑问,我特去请教了过去相识的一位文史专家,经她一番寻根溯源,不仅让我们确认了墓主身份,而且对闓士先生这位辛亥老前辈的感人事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陶闓,字闓士,一字开士,又号天研,别署天倪阁居士。
先生生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原籍四川江北,世务农耕,幼年私塾课读之余即放牛东山,耕耘南亩,是个地道的乡村贫家娃娃。后来,本族有一富房叔伯无后为继,于是在族中广选子嗣。闓士慧敏聪贤,乖巧仁孝,幸得阖族认可。1989年,他十三岁时依礼过继族伯,并改著巴县籍,从此成为了钜额家产的宗法继承人。
稍长,姑丈冉慈见闓士锐志向学,朝夕不怠,于是广置图籍,悉心督教,终于让闓士成为了学富五车的经世之才。
冉慈、
向楚都是
赵熙的高足,说起这位赵老先生,更是非比寻常——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
荣县人。他是蜀中五老七贤之一,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称为“晚清第一词人”。他光绪十八年(25岁)
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
庶吉士。次年,应
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
国史馆编修。
赵老一生学生甚多,其中吴玉章、
黄复生、
谢持、余切、曹笃、张习、宋程等人后来或成为辛亥中坚、或成为共党先驱、或成为学界名人、或成为工商
钜子,一个个都是青史名标的俊才,赵熙老为清未民初川内外的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冉慈的荐引下,陶闓士亦身赵门求进。不久,经冉慈撮合,闓士得以与
向楚胞妹士齐喜结伉俪。后来,陶闓士先生女又与黄复生之子成婚,于是向、陶、黄三个
辛亥革命家庭便成姻亲,由此酿成一段佳话,传为里巷美谈。
陶闓士先生与
杨庶堪(杨沧白)先生咸为至交。1906年初,陶由沧白先生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四川分会。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闓士先生“奔走忘餐” ,密与杨沧白先生进行着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陶闓士先生为人热情豪爽,轻财重义,一言九鼎,表里如一。
陶闓士先生少年穷困,与牧童、农夫朝夕与共,平民之情,悉融于心。他加入同盟会后,广交下层社会风云人物。在闓士先生的启发下,革命得到了底层民众的积极响应,比如袍哥大爷况春发,他即带头出资购置军械,召募义勇,并亲任敢死队长,为后来的重庆朝天观“夺印竖旗”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盟会四川分会初建,又值
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在即,经费来源十分拮。闓士先生临难解忧,卖掉了祖上遗留在重庆下半城望龙门、三牌坊一带的大片房产和乡间的许多田租契约,悉数“慷慨”捐赠,以助革命。一干同仁听说闓士先生化解了革命的燃眉之急,尽皆交口称誉,沧白先生亦是喜不自胜,万般感激地对闓士先生说:
“……太难为你了!这么大一车‘雪中之炭’,革命成功后定当如数奉还。”
“哈哈——!庶堪公所言实属见外。倾覆专制,倡建共和乃吾旷世之功,自是匹夫有责,况财帛,身外之物也,又何惜焉?……在下既言捐赠,岂希冀回报偿还之利乎?”
闓士先生的凌云豪气之举,不仅为起义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大大鼓舞了革命党人的士气。
这年,继
武昌起义后
重庆市建立蜀军政府,闓士先生始任文书局长。当时蜀军政府议决,欲以
重庆铜元局局长之职以酬先生捐输之绩,然而闓士先生却始终愧而拒之,偏偏只接受机关刊物《皇汉大事记》主编之职。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对先生为革命捐献,辞不受酬之举,特颁嘉奖令予以褒扬。
辛亥之后,云霾未清,闓士先生每与老友重逢,追念当年革命志节之余,常感叹独夫民贼当道,专制暴虐依旧,捻须叹息,愤世惊人之语常闻席间。
“革命尙未成功”,闓士先生深恶吏治腐败,不齿与世俗为伍,毅然弃印丢官而返。回乡之后,闓士先生遂广收学生,潜心治教。 1935年,重修《巴县志》时,他即任副编纂,辅佐
向楚完成了这部极有学术价值的地方信史。
1940年1月,闓士先生乘鹤仙逝,终年仅五十有四,一代贤德,竟这样难抒其志,英年含恨而去——
后来
杨庶堪先生在悼念诗文中,对闓士先生“慷慨输捐,千金不吝”的功绩大加颂扬;沧白先生亦奉挽联,上有“意曾忍死待归来”之句,又撰《天倪居士哀辞》,盛赞闓士先生为“三巴奇士”;
赵熙在悼文中亦誉闓士先生为“国人尊信”之“通人”,比之“
陶渊明”,尊为“高士”;闓士丧葬之时,故旧同仁,无不抚棺顿足,泪湿长巾,哀悼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建国之后,闓士亲属将先生数十箱遗书全部捐献给了
重庆图书馆,其中不乏许多孤本名典,弥足珍贵。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主席不弃故交,曾多次询问先生相关情况,并嘱地方尽善抚恤亲属后裔。然而,世事如棋,人去物非,闓士遗稿和许多相关历史文物在历次“运动”和“文革”中多有散失,陶氏后人也不仅未受先人庇荫,而且在他们的家庭历史挡案上也写满不少贬词,招至许多厄运。闓士旧陵原建巴县冷水场境(即今
九龙坡区华岩一带),后被抄敞,
碑石无存,蓑草之中,几无遗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本清源,且华岩一带开发在即,陶、黄二族后人(黄氏为外孙辈)不忍祖宗遗骨散失荒郊,结果才在就近的九龙陵园购置了这块不足半平方的坟地,这才总算让先人魂魄有了一个休憩之所。
听了专家的叙述后,接着几日,我又到处搜寻,翻阅了关于陶闓士老先生的一些相关记载,前辈贤人羽扇纶巾,清儒雅,博学旷达,侠肝义胆,宽仁厚德的风范情操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眼看“
中元节”将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带着香烛祭礼和对辛亥志士仁人无限崇敬的心情,我们又再上
九龙陵园,拜祭在了陶闓士老先生的墓碑之前。
九龙陵园是
重庆市知名的市级大型社会公共陵园,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人文艺术景观,从中凸显了我们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核心观念。
两周王陵座落于
九龙坡区中梁山田坝青年山,紧邻华岩风景区和中梁山森林公园。陵园内群山环绕,满目苍翠,自然环境优美秀丽,俨然世外桃源;陵园地貌神似巨龙腾飞,祥瑞之相浑然天成;园内阳光普照,瑞气升腾,独具祥和兴旺的风水格局。这里对于市井之人,确到是理想的净土天宇,安息乐土,但是,看到陶公碑墓杂于众坟之间,平平庸庸,而且
碑刻对于先贤业绩亦无一字记叙旌表,心中不禁生出了对陶公死后境遇的几许不平。
辛亥伟绩,功盖
中原地区;辛亥精神,正宜发扬;昌明盛世,日新月异。
当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响彻云天之时,以陶公之德操,泉下有知,自当引长笑,生时千金不吝,去后哀荣更也就无所计较了——
肃立碑前,默祭悼,心中暗暗吟诵起了陶公遗作《峨眉山云歌》中的诗句:
……
云山本是山衣裳,仙人以云为家乡。
鸟飞不到云能住,谁识山云真有香。
我来见云不见雪,饱看云生及云灭。
沧海桑田转瞬间,大抵兴亡皆一瞥。
君不见昨日少年颜如丹,
今已春花春又残。
白发欺人不相贷,日日天上跳双丸。
在尘需有出尘想,得意勿忘失意难……
——缅怀先贤,谨以此文为祭。
陶公安息,伏惟尚!
2011年7月18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