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示帖》为
唐朝摹搨墨迹,是对
晋朝王羲之尺进行的双钩廓填,或响拓而形成的唐摹本。《得示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称为“丧乱三帖”。收藏于日本宫内厅
三之丸尚藏馆。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收到您的来信,知道您的病情还没有好转,我非常担心,我的状态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后才能出发到您那里去,因为不能接触雾气(现在还在)。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身体恢复)。王羲之敬上。
1、《得示帖》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
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
《得示帖》、《
丧乱帖》与《二谢帖》三帖是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
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
2、《得示帖》中“得示”显现的稳健、疏朗,方、迟、疏;“知足下”显现的缠绵、急速,圆、重、密。“犹”的独立性与“未佳耿耿”连带性。“吾亦劣劣”的连、断与“得示,知足下”的断、连,“犹”的动、速、急与“明”的静、迟、缓。“不欲”的轻、起、藏,“触雾故也”的重、伏、侧又与“迟”的小、细、圆。“散”的独立与“不欲”的牵带对比,“王”对应“欲触”的白处,“羲之顿首”的密、连、速表现出来的藏
中锋对应“触雾故也”的疏、断、缓表现出来的露侧锋。
3、《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总体上呈现收左放右姿态,细节处理微妙多端,“示”之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犹”之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触”之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以上五字通过点画关系的巧妙调整均形成视觉中心点,即字眼,呈现变化与统一、灵动与安稳、形散而神不散的
结体妙构。
4、《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
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丧乱三帖”保管于
日本皇室正仓院,它在
奈良市时期是
圣武天皇生前的喜爱之物,到了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间)流失到民间,其后递传迭而不明。江户时代初期
后水尾天皇时期(1611-1680在位),史料记载当时有王羲之书一卷从外部进献,水尾天皇把此书卷分割成三部分,将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库,另一幅赠给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来原存官库及置于身边的两幅失火,唯赠与后西院的一幅传世,即如今传世的《
丧乱帖》。后西院驾崩后,为尧恕亲王所购得,他本来是妙法院的
教皇,于是经该院保存至今。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由
妙法院奉献给皇室,并一直被宫内厅
三之丸尚藏馆收藏。
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
日本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丧乱·二谢·得示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
中原地区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曾任驻日
钦差大臣随员(任期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
杨守敬搜集
折子戏的书籍字画并将《
丧乱帖》摹成书迹摹勒于《邻苏园帖》,方为国内学界所知,没有想到世上还有勾摹如此精良的王氏墨迹。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
汉族,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临沂市(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
绍兴市(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
嵊州市(今浙江州)
金庭。历任秘书、
宁远县将军、江州刺史,后为
会稽郡内史,领
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
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