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棘(
食虫类: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是一种
蔷薇目、
豆科的
半灌木植物。它是从国外引进的马棘品种资源中筛选出的一个矮生新品系,经过近四年的引种驯化,表现出了矮生、抗旱和观赏价值高等特点。马棘的植株高度为0.8-1.0米,株高整齐一致,具有羽状复叶,每个复叶由7-11个椭圆形的小叶组成。它的花序为
总状花序,花冠呈淡红色或紫红色,
荚果为园柱形,种子为园形,千粒重约为4.5-5.0克。 在湖北地区栽培马棘时,它的开花期从4月底到5月初,一直延续到8月底。马棘的花序无限,但6月初之前开的花大多不能正常结实,或者结实后会脱落。马棘的结荚期为8-9月,种子成熟期为11月下旬。 马棘是一种优质的青饲料,适合作为牛、羊等食草性动物以及鸡、鸭等杂食胜动物的
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源。 马棘分布于中国的
江苏省、安徽、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湖北、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等地,也有在日本的分布。它生长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坡林缘和
灌木丛中。
小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细长,幼枝灰褐色,明显有棱,被丁字毛。羽状复叶长3.5-6厘米;叶柄长1-1.5厘米,被平贴丁字毛,叶轴上面扁平;托叶小,狭三角形,长约1毫米,早落;小叶(2-)3-5对,对生,椭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宽0.5-1.1 (-1.5)厘米,先端圆或微凹,有小尖头,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有白色丁字毛,有时上面毛脱落;小叶柄长约1毫米;小托叶微小,钻形或不明显。
总状花序,花开后较复叶为长,长3-11厘米,花密集;总
花梗短于叶柄;花梗长约1毫米;
花萼钟状,外面有白色和棕色平贴丁字毛,萼筒长1-2毫米,萼齿不等长,与萼筒近等长或略长;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旗瓣倒阔卵形,长4.5-6.5毫米,先端螺壳状,基部有瓣柄,外面有丁字毛,翼瓣基部有耳状
氧化镁,
龙骨瓣近等长,距长约1毫米,基部具耳;花药圆球形,子房有毛。
荚果线状圆柱形,长2.5-4(-5.5)厘米,径约3毫米,顶端渐尖,幼时密生短丁字毛,种子间有横膈,仅在横隔上有紫红色斑点;果梗下弯;种子椭圆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马棘的生长期长、生命力旺盛,在
慈溪市地区种植,从3月底萌叶开始至
霜降前可多茬收割,割青后很快就能萌发大量嫩枝叶,在夏秋旺盛生长期可收割储备作为冬季用饲料。
马棘的粗蛋白与粗纤维之比值大于1,作饲料适口性较好;
蛋白质和粗纤维两项指标都达典型蛋白质饲料的要求(典型蛋白质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高于20%、粗纤维含量低于18%),马棘的粗蛋白、粗脂肪及微量元素(铜、锌、)含量与主要饲料作物
紫苜蓿接近,但钙、磷含量比紫花苜分别高2.2、1.6倍;富含多种氨基酸,特别是动物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总氨基酸含量和
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新疆大叶苜蓿,其中总氨基酸含量比新疆大叶苜蓿高39.43%。因此,马棘是牛、羊等食草性动物及鸡、鸭等杂食胜动物补充
蛋白质、维生索、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优质青饲料。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湖北、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日本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坡林缘及
灌木丛中。
(2)育苗移栽:3月初播种育苗,苗高15cm移栽,移栽行距40×40cm。开厢,厢宽3米,定植地以中等肥力即可,施少量复合肥和单施钾肥作底肥,复合肥667平方米100公斤,钾肥50公斤。
(5)马棘-0301属
多年生植物,一经播种可利用多年,特别适合作先锋植物种植,具有固氮、水土保持及生物植被和围栏等多重作用。